教育券是解决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的良药吗?_教育论文

教育券是解决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的良药吗?_教育论文

教育券是解决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的良药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良药论文,基础教育论文,公平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教育界对在我国推行教育券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许多人认为它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保证效率,走向公平的一剂良药。教育券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的,即政府不直接向学校发放教育经费,而是将教育券先发放给学生家长,由学生家长为自己的子女选择满意的学校,学校凭手中拿到的教育券的多少向政府兑现。源于美国的教育券制度移植到中国来,是否能找到其生存的土壤?教育券在当前的中国,确实能保证效率,又能兼顾公平吗?教育券的推行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的。结合目前的国情,从以下几方面对在我国推行教育券的可行性与大家商榷探讨。

一、教育券能够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实现吗?

教育券实际上是在学校之间引进了竞争的机制。公平的竞争必须要有一个公平的起点,即各所学校的基础或起点应该是一样的。起点不一样,竞争就是不公平的,必然导致结果的不公平。而目前,从我国学校发展的状况看,区域间、区域内各学校之间的差距极大,并且有“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分。虽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小学名义上不再设重点,其实学校间的等级差别在人们的心中是清清楚楚的。国家一直以来对“重点学校”、“示范学校”都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在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这些学校一直是享有优先权,而且这种优待一享就是十几到二十年。经过这样的重点扶持和长期的发展,基础已夯筑得很实,其实力和品牌是其他普通学校望尘莫及的。那么,在这样的前提下,推行教育券,在公共教育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会使好的学校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而差的学校得到的教育资源更加少,办学条件更差,质量就更差,于是获得的教育券就更少,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加剧学校的两极分化。学生也就无法享有平等的教育,而且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难以实现教育的公平。除非对所有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全面调整,重新洗牌,改变目前的格局,使大家都在一个平等的起点上。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其次,教育券如何发放,才能做到公平,也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发放的方式不恰当,可能会达不到设想的效果,却会引起一些新的问题或新一轮对教育不公的争议。如果教育券的发放,是等额发放,即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都拿到面额相等的教育券,自由择校。那么,在“一费制”前提下,好学校得到的教育资源只能随生源的增加而增加。而好学校接纳学生的数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地接受。这就又面临着如何筛选的问题,是考试?还是经济状况?家长社会地位?或别的条件?标准怎样定?如果是不等额发放,如有的地方为扶助贫困生,按家庭经济状况发放金额不等的教育券。涉及面较小的话,也许不会引起大的歧异,如果涉及的面大,那么即使是家境富裕的学生家长,同样会质疑:为什么富裕家庭的孩子就无权平等享有公共教育资源?而且他们的家长对国家的贡献可能更大,向国家交纳的税金更多。这不同样是一种教育不公吗?

二、教育券能使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合理吗?

教育券将经济学中的市场机制引入教育行业,市场是通过供需关系来调节各种资源的配置,使其产生最大的效益。市场是不关心公平问题的,它也不能够解决公平问题,而且市场经济杠杆是盲目的,非理性的,对资源的配置完全根据市场需要而定。因此,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如果也完全交由市场来调节的话,一样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教育就成了单纯以追求效率的最大化为目的,教育资源的配置也会跟随市场这个杠杆的变化而变化。如除了会出现前面所说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两极分化的状况外,作为人力资源的教师,也会随市场的变化而流动。当然,人才的流动往往能使人尽其才,使人才得到发展。因此,一般人才的流动也会遵循市场规律,正所谓“人往高处走”。但在教育行业里,人才的流动方向却不能完全遵循这样的规律,因为一所学校要生存与维持,要靠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配置与运转。教师队伍是教育的关键,越是基础薄弱的学校,越需要稳定而高素质的师资。而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与教师的劳动报酬,教师发展的机会,教师工作的环境都有关系。如果推行教育券制度的话,教育资源完全靠市场配置调节,情况就会不一样。差的学校就会因为无法通过教育券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没有政府的扶助,无法使教师获得优厚的报酬和福利,不能给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教师自身的发展受到制约,就会大量的流失。因此,教育券制度的推行,虽然在学校间引入了竞争,本意是要促进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但相反,却有可能导致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可以说教育券无法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教育券能促进基础教育的效率提高吗?

教育券将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家长,它立足这样的假设,“即学生家长比官僚的督学等官员更能判别学校的优劣。”[1]在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下,家长判断一所学校质量的优劣,为孩子择校的唯一标准就是升学率。不管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是如何的激动人心,如何的冠冕堂皇,如何的人性化,只要教育仍是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是使人们获得向社会上层流动的资本和机会的主要途径,家长是不会拿孩子的前途开玩笑的。因此孩子能否获得升学的机会仍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如果手中握有教育券,百分之百的家长都会选升学率高的学校。虽说《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只是为提高全民素质对适龄儿童进行的强制性的、普及性的教育,不具有选拔的性质。而现实是,高考的升学压力层层下压,本不承担选拔人才、筛选人才任务的基础教育,也毫无选择地要投入到这场竞争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立志改革,走素质教育之路的学校或教师往往得不到社会,甚至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学校间明里暗里还是有分数排名和学生的升学率排名的竞争,小学升好的初中,初中升重点高中。学校、教师的业绩仍和分数、升学率紧密联系。“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就是当前我国教育的现实。如果我们评价基础教育效率高低的标准仍是升学率的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券是促使基础教育效率的提高了,当然也还是少部分人的效率提高。因为它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为代价的。如果基础教育效率的高低是以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为衡量标准的话,那么就可以说,教育券的推行无法使基础教育的效率提高。

四、教育券能使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吗?

目前,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主要就是教育资源的总量有限、投入不足和分配不均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的决策、政策的影响,主要依靠政府进行宏观的调控加以解决,而不能指望市场机制的调节。毕竟教育不是经济,学校不是企业,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教育券并不能使教育资源的总量增加,也不能使教育资源通过市场调节流向贫困地区或薄弱学校。教育券的推行,让市场来调节教育资源,似乎让人感到,政府将矛盾抛给市场,抛给学生家长和学校,同时也弱化了政府对教育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极为不平衡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使基础教育能够理性地、有序地发展,而不要陷入盲目、无序的市场运作中。

五、教育券能够防止官僚腐败现象的滋生吗?

教育的乱收费,教育经费被截流、被挪用的腐败现象令人深恶痛绝。教育券的引入似乎让人找到了一味防止教育腐败的灵丹妙药。其实,这种想法过于简单而天真。市场竞争并不能防止腐败。我们可以看到,在市场发育得较为成熟的经济领域里腐败现象照样大量存在。教育的腐败根本还在于教育体制的问题,只有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大改革的力度,使国家的政策有一个上通下达的顺畅的通道,使教育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有一个高效、透明的运转机制,建立完善的制度,加强对权力的监管,才能有效地遏止官僚腐败现象的发生。

结语

长兴县推行教育券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确实令人兴奋。但长兴县推行的教育券目前来讲也只是在高中教育阶段,为扶持民办学校和职业学校而采取的举措。教育券是否适合基础教育阶段?是否适合在全国推广?事实上,教育券制度在它的发源地——美国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推行,原因何在?我们有必要对此作大量深入的研究。

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永远是政府的责任。

标签:;  ;  ;  

教育券是解决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的良药吗?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