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期货市场问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期货市场论文,中国论文,棉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完整的棉花市场体系除应包括发达的现货市场、完备的国家储备体系和灵活的进出口体制外,更重要的还应有发达的期货市场。通过棉花期货市场,我们可以利用期货市场的未来价结合现货市场的当前价来发现价格、规避风险。世界上众多的发达国家均建有成熟的棉花期货市场。就我国而言,对逐步市场化的棉花购销,要保证其价格平稳,配置合理,保证广大棉农的利益,建立棉花期货市场是非常急需和有利的。
其一,有利于国家对棉花市场的宏观调控,避免棉价过分波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棉花生产一直处于剧烈的波动之中,年产量从625万吨到320万吨,收购价格从700元/担到380元/担,波动幅度非常罕见,棉花时而短缺,时而积压。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政府对棉花市场调控的失误,具体反映为调节的滞后。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行情预测体系,往往是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政府才有反应,等国家政策出台发生效力时,市场又发生了变化。政府的政策往往都是滞后操作,不仅起不到调控的作用,反而给棉花的市场主体带来沉重的负担。而棉花期货上市以后,买卖双方根据自己对未来价格的判断,通过买卖期货合约来预期未来市场的棉价,根据传递过来的价格信号,政府可以运用手段提前对未来棉花市场进行调控,稳定棉花市场,减少价格波动。由于期货市场买卖的是合约并不是真正的货物,因此政府入市调控,只需要运用少量的资金,而不必纯粹依靠代价昂贵的储备。
其二,有利于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其供求变化与世界棉花市场关联程度很高。但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束缚,使得我国的棉花价格缺乏弹性,与国际市场严重脱节,对外贸易表现为:国际价格低时出口,国际价格高时进口,如1984年棉花丰收,需出口,国际市场价格达到最低;1994年棉花减产,需进口,国际市场价格达到最高。这样不仅加剧了供求矛盾,而且对棉花的各市场主体也是一种伤害。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棉花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这对我国的棉花市场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建立棉花期货市场,则有利于与国际棉花市场接轨,并通过期货市场来发现价格,为众多的市场主体提供信号,规避风险,减少棉花市场的波动。
其三,有利于棉花生产者增收。我国的棉花产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内陆,2000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5400多万亩,其中新疆、河南就达到2300多万亩,棉花是这些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随着国内棉改的继续,棉农的收入近年呈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当1998年度的皮棉收购价格还在690元/担的时候,1999年度已经跌为380元/担,农民损失惨重,增产不增收。而如果建立起棉花期货市场,就可以以价格为导向,引导棉农改变种植结构,为棉农的生产提供方向,保证农民的收入稳中有升。
其四,有利于棉花消费者的经营。纺织业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出口创汇行业,同时纺织业又是棉花的最大消费者。但是近年来,棉花价格的剧烈波动使得纺织业在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中深受其害,原料不稳定、成本不固定、质量无保证都是困扰纺织业的大问题。在建立起棉花期货市场后,纺织企业可以利用期货市场交易品同质和发现价格的功能,来稳定进货渠道、锁定原料成本、保证棉花质量,规避不必要的风险,保持生产的连续性、稳定性、效益性,从而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基于以上的考虑,结合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许多人认为,我国现在已经有条件建立棉花期货市场:首先我国的期货市场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期货交易所的运作初步规范;其次部分上市期货品种已开始发挥作用,以小麦为例,据有关方面统计,根据1994年至1998年1月的数据分析,小麦的期货价格与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现货价格之间的相关系数已经达到0.98,而且小麦期货价格的走势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价格走势基本一致;再次是自1870年美国纽约棉花交易所推出棉花期货交易以来,棉花期货交易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和经验,我国建立棉花期货市场,完全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成熟的做法。因此国内现在要求建立棉花期货市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是从我国棉花市场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要建立一个成功的棉花期货市场,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第一,棉花市场体系不健全。一个完整的棉花市场体系应该包括发达的现货、期货市场,完备的国家储备体系和灵活的进出口体制。一般来说,期货市场应建立在比较发达、成熟的现货市场基础之上,同时由国家储备体系和灵活的进出口体制作为保障。但是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的棉花市场体系并不完善,棉花市场的发育程度很低。
就现货市场来说,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自主的棉花现货交易市场。我国于1999年10月开始试运行全国棉花交易市场。2000年4月11日至12月22日,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共竞卖成交170多万吨国储棉和出疆棉,可谓成绩斐然。但是从参与交易的棉花结构来看,整个市场最活跃的主要是储备棉和出疆棉,我们知道此类棉花的交易基本上是政府调控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而真正意义上的棉花交易——棉花经营者自主经营买卖商品棉,并没有在市场交易中占主角,绝大部分的商品棉交易仍是通过传统的渠道,在一对一的交易中完成。可以看出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现在主要还是扮演“国家的调控场所”的角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货市场,其发展仍需继续完善。另外,全国各地也尚未兴起上规模、秩序好的地区棉花交易市场。可以说棉花现货市场在我国刚刚起步。
再看储备体系,我国政府一直比较重视棉花储备,但是其运作时机和方式还有待完善。2000年下半年棉花价格飞涨,10月份首批20万吨国储棉入市调控,显示出国家调控市场的决心,但是参与调控的国储棉初期的交易价格逐日上升,结果当时的棉花市场价格不降反升,效果不明显。
最后看进出口体制,我国的棉花进出口实行严格的主动配额制度,这种体制对保护国内棉花产业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导致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衔接不够,纺织企业无法到国际市场自主采购物美价廉的优质棉。虽然我国加入WTO后,市场准入逐步扩大,但是这种体制还要存在一段时间(三年左右)。在这种状况下,若要平衡棉花供需,一方面近几年来国内棉花市场当年一直有缺口,而陈棉出库需要严格的条件,另一方面进口不畅,这就有可能导致人为的炒作,使得国内棉花价格出现人为上涨因素,继续与国际市场脱离,如果此时建立棉花期货市场,则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甚至产生较大风险。
第二,棉花市场各主体不对称。棉花市场的主体主要有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市场主体在交易中的地位应该是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而我国特殊的条件和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目前的状况是:棉农力量单薄,供销社一手遮天,纺织企业选择被动。
首先作为生产者的棉农,由于我国地少人多,规模化、机械化难以实现,棉花的种植基本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投入多产出少,规模小效率低,棉农处于极度分散的状态,不能在市场中形成自己有力的声音,而代表棉农声音的棉农合作组织尚未发展,这都导致了棉农在市场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在棉花收购时,经营者与生产者力量处于非均衡的状态,生产者在失去政府保护,走向市场的时候,只能被动地接受经营者的盘剥。1999年度棉花收购价格被压到380元/担,充分说明了棉农力量的单薄,而被动接受低价这一现实。
其次作为主要经营者的供销社棉麻系统,长期的计划体制使得供销社在棉花经营上处于垄断的地位,在市场基本放开的情况下,供销系统根深蒂固的棉花经营,早已形成一套自有的棉花经营渠道。据统计,在2000棉花年度的收购中,虽然收购主体增加,但至2001年1月末,供销社系统仍然收购了5275万担棉花,占农业部预计产量的82%,占美国预计的中国产量的69%,仍然占据着其棉花经营主渠道的地位。另外虽然国内陈棉库存仍有7000多万担,但库存基本存放在供销社的仓库内,且这部分库存成本很高,出库需要严格的条件,其上市流通不会等同于一般的商品棉。可以看出,供销系统在棉花市场的垄断地位仍然会存在一段时间。
再次作为棉花主要消费者的纺织企业,其在原料来源的选择上仍处于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纺织企业需要质优价低的长绒棉,以提高其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国内无法充分满足高质棉的需求,而纺织企业又没有主动从国外进口的自主权。虽然现在部分纺织企业可以直接参与收购,但是近期纺织企业依靠棉花经营者供应棉花仍是主流,毕竟纺织企业不是棉花收购企业。
因此,从中国现在的情况看,各市场主体仍处于不完全对称的局面,市场主体不确立、不独立,棉花市场体系就会存在很大的问题,棉花期货市场的运行就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
第三,公证检验制度尚不成熟,新的质量标准执行不力。期货是标准化了的远期商品,其交易的对象要求有很强的同质性,在棉花期货市场上需要有符合国际惯例的第三方公证检验制度,需要有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质量标准来保证交易的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国的第三方公证检验制度刚刚在国储棉拍卖中实行,尚不成熟,大量的商品棉交易仍未实行这一制度。另一方面虽然国家早已颁布了新的棉花质量标准,但在2000年度的新棉收购上,众多的棉花收购者有的仍按老的质量标准收购棉花,有的私商小贩甚至根本不管质量,只管抢购,以至于出现很多收购质量问题。如果这两项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棉花期货的交易就没有很好的保障,市场秩序就无法维持。
第四,法制不健全,市场秩序有待提高。中国的期货市场成立仅有十余年的历史,从最初的几十家期货交易所到现在的三家期货交易所,通过一系列条例(如《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颁布,我国期货市场的规范整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同国外成熟的棉花期货市场管理水平相比,我国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规范市场秩序将成为期货市场发展的关键,也是棉花期货能否上市的关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棉花期货市场急需建立,但从目前来看,条件尚不成熟。现阶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发展,待条件成熟后,再开放棉花期货市场。
(一)加快棉花市场体系改革。1.现阶段重点加快发展棉花现货市场;2.加快调整棉花进出口体制,建立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进出口体制;3.完善棉花储备运作制度;4.设立专门的中介组织,在棉花市场上快速介入、公平调控,促使各方利益均衡,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
(二)加快市场主体的改革。1.扶持棉农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使之成为广大棉农的代言人;2.打破供销系统垄断的局面,放开棉花经营,一方面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经营棉花,另一方面加强市场准入管理;3.尽快有条件的赋予纺织企业棉花的进口自主权,提高纺织企业的竞争力。
(三)全面推行棉花的第三方公证检验制度和新的棉花质量标准。
(四)以现有的期货市场为试点,继续建立、健全期货市场的各项法制、法规,建设一个健康、公平的交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