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浅谈高二诗歌单元的美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育论文,浅谈论文,高二论文,给学生论文,诗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审美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诗歌,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精品。下面说说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反复吟诵,体味回章复叠之美。
《伐檀》《硕鼠》都出自《诗经》中的“国风”,虽年代久远,但语言质朴,学生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并不困难。但两首诗所采用的重章复叠的结构形式,为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这种形式的表现魅力,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反复吟诵法。
在学生充分理解《伐檀》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读《伐檀》,并总结出该诗在语言和形式上的特点。经过讨论,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
1.全诗共三章,每章的内容、句式相同,只是个别词有变化。
2.虚词“兮”和“猗”多次出现,共二十一次。
接着,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既然内容相同,能否只保留一章?表示语气的两个虚词全部去掉后效果如何?要求学生再读,加以比较。
很快,学生就发现了问题:
1.只保留一章似乎要说的话没说完,没说透。
2.去掉“兮”和“猗”后,诗显得“干巴巴”的,没有味道。
我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发现后,指出:这种章与章之间字数基本相同,只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地咏唱、重章叠句的形式可以称之为“回环复沓”。这种形式通过换词,扩大了诗的容量,只保留一章不足以充分表达情感。反复咏唱中,“兮”和“猗”的运用,一咏三叹,能充分表现奴隶们的愤怒及对奴隶主的指斥讽刺之情,“兮”“猗”在此诗中不能去掉。
学生认识到这种形式的作用后,我再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调、语气。如果说前两次读诗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讲“回环复沓”做铺垫,那么第三次的反复吟诵,则既是让学生全面理解《伐檀》,也是让学生感知回环复沓、一咏三叹之美。
学生有了这种感知认识,再学《硕鼠》一诗,用不着教师做过多的讲解,学生通过反复吟咏,就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全诗的内容及它独特的形式美了。
二、分部朗读,感受音乐美。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曲一段,历来被誉为我国古代诗歌描写音乐的绝唱。作者用众多精妙比喻写乐声,传统的教法往往是重分析,讲比喻如何贴切,如何传神。我讲这一段时,用男女生分部朗读法代替分析法,教师范读与指导学生朗读相结合,收到较好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课文
朗读要求
(男)大弦嘈嘈如急雨
急骤粗重
(女)小弦切切如私语
急促轻细,如泣如诉
(男)嘈嘈(女)切切(合)错杂弹
清楚清脆
(合)大珠小珠落玉盘
整齐合一
(女)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畅
(男)幽咽泉流冰下难
欲表现一种愁思
冰泉冷涩弦凝绝
声音渐低
凝绝不通声暂歇
(略停顿)
(男独白)
别有幽愁暗恨生
充满难以言状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
愁思慢慢道出
(略停顿)
(女)银瓶乍破水浆迸
(突然地)清脆
(男)铁骑突出刀枪鸣
急促,表现激烈的内心活动
(合)曲终收拨当心画
干脆有力,不拖泥带水
四弦一声如裂帛
(略停顿)
(男独白)
东船西舫悄无言
悠长平缓地道出
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种朗读,借助男女生音色的不同,音调、音高及语气的变化,产生合唱般的音乐效果。既可将比喻材料变为可感知的声音,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让他们直接意会诗人所用比喻的精当,也能通过那或轻或重,或徐或急,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呜咽的声音变化,再现诗中的音乐节奏与韵律,使学生产生一种“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听觉感受,领悟到诗歌具有音乐美这一特质,从而陶醉于《琵琶行》的音乐美之中。
三、比较朗读,领悟风格美。
李白是个天才,他的诗也是天才的歌吟、勇者的高唱,一切凄怆绝望、缠绵悱恻都与李白无缘。当然,这位封建时代的诗人,也有及时行乐的颓唐情绪,这种情绪在《将进酒》一诗中有所流露,但诗的主旋律仍是积极乐观、昂扬自信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呼唤,体现了诗人渴望个性自由发展、发挥潜能的强烈愿望,乐观振奋的气概充盈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
杜甫也有才气,有广博的胸襟。可惜他生不逢时,逃亡,漂泊,历尽艰辛,到晚年才在四川浣花溪边求亲告友盖起一处草堂。生活的困顿,命运的坎坷与希望国家富强的雄心壮志的矛盾,使得他的诗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体现了这一诗风。
在向学生讲清这些必要内容之后,我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朗读。指出,读李白的《将进酒》时要气足声宏,语调高昂,语势强劲,藉此来感受李白诗歌奔逸豪放的气势。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前部时,节奏要放慢,语调要低沉,以此表现诗人晚年的不幸;及至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段时,声音要陡然生变,由前面的悲怆转而激烈奔放。要求学生朗读时要情真意深,从中体会诗人推己及人、爱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这种反复的比较参读,可使学生在朗读中领略两首诗不同的风格美,为今后继续学习李白、杜甫的其它诗歌打下基础。
19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教师应很好地利用教材,引领学生去挖掘美,给学生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实践证明,就诗歌教学而言,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审美的层面上去认识诗歌。吟咏有助于感情的流露,气氛的营造,意境的再现。吟咏不仅能加强学生对诗文的理解,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甚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审美观照。因此,我认为吟咏是完善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一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