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理论下的红色旅游村镇可持续发展更新设计论文_赵傲桐

摘要: 随着中国红色旅游和村镇建设快速发展,红色资源不断被发掘发扬的当下,村镇更新设计和发展红色旅游并没有很好的相结合,造成旅游关系破裂,红色资源荒废的情况。在此背景下,以安然村红色旅游导向下村镇景观更新为例,分析平衡理论对于平衡安然村居民与外来游客关系设计的导向作用,提出基于平衡理论下的“统筹创造-共同生活-持续发展”社区营造思路,通过软硬结合的更新设计策略,重新思考红色旅游村镇的设计流程,加以社区营造、流线空间的分离与共享、装配化更新构筑等设计手段,探讨平衡理论下的村镇更新在发展红色旅游后其村镇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红色旅游;村镇更新设计;社区营造;平衡理论

1 红色旅游与村镇发展

1.1 红色旅游设计现状及问题

红色旅游在我国历史国情的大背景之下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在中央号召之下,红色旅游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期,中国的红色旅游正在从单一的图文教育走向多样化的体验教育,从平面维度走向立体维度,从以教育为主走向以“旅游+教育”的综合模式,其发展的旅游受众也逐渐全龄化并以年轻人为主体。红色旅游将人文景观与观赏景观有机结合,通过实体物质再现,诉说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史诗。旅游者在旅游观光的同时,了解革命历史,缅怀纪念先辈,学习传承精神,培育新时代精神,以此实现红色旅游的意义。现环境下的红色旅游导向下的村镇更新缓慢,过度开发旅游所带来的红色资源被破化以及对于村镇原居住性的产生不利影响,可持续发展受限,急需新形式下的红色旅游村镇更新设计。

1.2 红色旅游导向下的村镇发展

1.2.1 发展红色旅游离不开革命区村镇

首先中国革命离不开革命老区,离不开农村,红色旅游导向下的村镇改造在红色旅游形式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地位。现已经开发的红色旅游有很多的位处于村镇,仍有革命遗址散落在我国各地村镇间,这是一笔值得挖掘巨大红色资源。革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革命物件与革命精神都存在于革命老区,联系村镇产生互动在使旅游者代入感更强的同时能更好的履行红色旅游教育职能,极大的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内涵,使得带入红色旅游导向下的村镇是红色旅游新形势所趋。

1.2.2 发展红色旅游带动村镇前进

大部分革命老区村镇位处于偏远落后地带 ,村镇经济发展缓慢。 近年来 ,我国大力发扬新农村建设 ,许多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成为了关注的重点,旅游扶贫之下的发展红色旅游成为了革命老区村镇经济转型的一条出路。开发红色旅游大大激发了村镇的活力,重构了村镇的经济社会形态,大大带动了村镇的经济发展。

2 基于平衡理论的村镇可持续发展

2.1 旅游村镇可持续发展难题

旅游村镇发展中最根本的影响是以基于旅游目的地任产生的任何的旅游行为所导致的目的地社区居民生活状态的变化。在村镇中可持续发展旅游本质是关注居民和游客之间的关系,以及旅游者和社区所产生的互动行为 。社会学对于旅游地居民的感知以及与游客的互动状态有较多的研究,其中社会学学者Doxey在1976年对此研究提出了游客-居民刺激因素的因果理论(Causation Theory of Visitor-Resident Irritants),并将其发展旅游的进程总结成了五种阶段状态,能够较为合理的阐述居民和游客间的行为感知发展状态 。(见表1)阐述了这种本质为旅游中主客关系矛盾产生的不可持续发展,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得知由初始阶段的双方满意到最后两种群体间的不满情绪激化所导致的旅游结构破裂的旅游发展问题,能给红色旅游发展下的村镇更新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如何通过村镇环境更新一定程度上使村镇处于较积极的旅游发展状态,避免旅游关系的破裂,怎样通过平衡游客和居民的关系成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村镇环境更新设计使其达到可持续发展中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表1 游客-居民刺激因素的因果理论(Causation Theory of Visitor-Resident Irritants)

1 . 欣快阶段:旅游发展使人们热情饱满,对游客表示欢迎,居民有很多就业机会,旅游收人也会不断增加,游客和居民双方都满意。

2 . 冷漠阶段: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习惯旅游者,对其不再关心,并很快将其视为盈利目标,私人接触开始变得更为正式。

3 . 不满阶段:当旅游业发展接近饱和点或超出环境、社会和心理容量时,就会产生甚至加剧不满。

4 . 对抗阶段:不满情绪不断激化,居民视旅游者为不利现象的诱因和先兆,互相尊重已经让位于愤怒,旅游者遭到“劫取”。

5 . 最后阶段:疯狂开发旅游,人们已经忘记和忽视最珍贵,也是最初吸引旅游者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旅游者欢快体验的景象不再。

2.2 设计平衡村镇居民与旅游者带来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心理学家海德等人系统阐述过了平衡理论,海德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 年代,但全面且系统的理论阐述直到1958 年才得以完成。平衡理论涉及一个人和两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海德认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建立的大部分与他人的关系是通过某些事件形成的。设主体本人为P,他以外的其他人为O,事件为X,这三者构成了环状的封闭系统,被称为P-O-X三角。平衡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关系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海德认为,P-O-X不平衡关系的任何一种情形,人们都企图改变某一项而使之恢复平衡关系。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处于发展旅游的村镇更新设计如果平衡好旅游者和居民的行为需求就能一定程度的维护好当地的旅游发展状态。当外界的人和事物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某种P-O-X三角便成为他当前心理活动的主要内容。考虑到游客以及居民的体验是快乐还是不快乐取决于他与其自身之外的各种因素的关系的状态,将居民带入P,旅游者作为O存在,X代表旅游者和居民产生的互动行为,如果要得到平衡的旅游状态,居民和旅游者的感知状态首先要为积极,而且事件X作为两者的互动行为也必须是积极的。这就要求在提升居民的感受和旅游者体验的同时在设计中联系游客和居住者的相似点,回避差异性,使他们的互动成为良性互动,避免两者需求冲突的互动。平衡理论的作用是讨论这些关系的状态特点给人带来的种种体验和随之产生互动的后果。借理论在基于资源整合下的环境改造中一是通过硬设计(构筑,景观,空间……):提高P是通过村镇更新,完善基础设施等手段提升村民生活水平来提高村镇居民的居住感受,提高X是通过环境改造增加观赏性,服务设施的增加提升作为旅游地的整体风貌并丰富旅游者的体验,O则是通过交通流线及功能空间于不同受众的共享,整体功能需求的双向满足来增加居民与旅游者的良性互动,空间及流线分离来避免两者不同需求下的恶性冲突。其次兼顾软设计(模式,文化活动……):提高P通过社区营造强化居民作为东道主的感受状态,提高X在于发掘旅游村镇的文化特色与人文情怀丰富旅游的体验内涵,使O为正则需要通过文化娱乐活动的共享使两者群体产生互动。由此设计可以具象的达到平衡旅游村镇中两个群体的关系使旅游村镇得以可持续发展。

3 平衡理论下的红色旅游安然村设计

3.1 统筹设计

3.1.1 安然村现状

安然村位处徐州东,于淮海战役的遗址之上,有着丰富的红色的资源。村庄对外交通极其便利,依山而建。其社区3300多人常驻,人口构成上老年人口占到25%。经济来源以劳力输出为主的服务业居多,林农牧副渔其次,村镇现发展缓慢。居住环境有待改善,建筑形式统一均为八十年代所建,社区资源规划杂乱,交通空间拥挤,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空间缺失,在发展红色旅游中很有可能引发游客和安然村居民的矛盾,居民急需通过社区营造发展村镇红色旅游。通过更新安然村村镇景观,在改善居住环境,发展经济的同时传播红色历史和精神,在与外来游客的共同生活下达到安然村发展红色旅游的可持续性。

3.1.2 利益相关者

安然村的年长居民其本身就是红色旅游资源的一种有机组成部分 。因为安然村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淮海战役历史成因,老一辈的社区居民都耳闻甚至经历了此场战役,他们是历史留存的见证者,那种对于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有着独特的情感,这是旅游者无法切身体会到的。这些革命老人的生活方式,对革命先辈的感情,对红色精神的体悟是构成红色旅游丰富发展的有效成分。他们需要重温战役精神,寻找情感记忆的归属,也需要有人诉说淮海战役的过去,能散播红色革命的精神。

安然村里的年轻人在老一辈的耳濡目染之下有着一样的红色感情,但他们也需要能够发展的空间,在经济的支持之下需要打拼自己的事业,传承红色精神之余做回自己。

对于旅游者来说,单一形式的红色展示并不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他们希望通过互动感受到革命先辈所行过的路,通过历史重现看到淮海战役的经过,希望能通过自然景观旅游之外的社会互动更多了解和传承红色精神,此外安然村协同发展的红色旅游能满足旅游者所需要的食住行的行为需求。

3.1.3 平衡理论下的设计流程

不同于简单的社区参与式设计,此次社区营造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整合提议—方案设计—空间转化—设计表达—用户反馈—再设计的大致设计流程(见图1),更新设计前期强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意见,统筹游客及居民的需求平衡贯穿循环的设计流程,并由此不断完善跟进设计方案,达到更新后的安然村能可持续发展红色旅游。

图1社区营造下的设计流程

3.2 共同生活

墨菲在1985年提出:“对旅游者和当地居民而言,旅游是一项社会文化活动”作为旅游者 ,和当地地区的人群发生交往并从中获得一定的体验,这种旅游体验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游客自身,同样影响了整个旅游地区的及与其有联系的所有人的社会行为。游客和居民两者共同生活是安然村作为在社区营造下共同参与的红色旅游村镇的必经之路。

3.2.1 社区营造于平衡安然村红色旅游状态的价值所在

平衡理论中作为主体P的安然村居民的感受是平衡发展旅游的的基础,社区营造在提升P的感受,强化其东道主的状态对于平衡安然村P-O-X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社区营造指一块居住地为主体单位,以自身诉求出发,共同解决社区问题,建立更紧密的社会关系。日本最早提出社区营造的概念,从“造町运动”,“一村一品运动”到韩国的新村运动再到我国台湾的社区总体营造运动(见表2)从社区,文化,公共活动三方入手改造社区,设计归结为一是从当地社区居民实际的居住生活环境入手改造营造,二是从当地特有的精神文化内涵入手进行营造。红色旅游下的安然村社区其本质中特有的生活方式表达的环境和其红色历史独一性所带来文化精神内涵符合社区营造的设计本质,在社区营造下的红色旅游不仅仅是符合居民诉求的设计,更是通过社区营造的基础手法对应先前P、X、O时的软设计与硬设计解决安然村居民的需求,提升村镇整体面貌,挖掘安然村有关淮海战役的历史文化。以此设计平衡两个群体的诉求达到稳定的村镇可持续发展。

表2 社区营造先例

1.造町运动:旨在保护乡村历史文化,增加乡村文化供给,发展乡村旅游,整治乡村环境,改善乡村社会保障。

2.一村一品运动: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改善振兴产业,提高村民基本收入,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传承开展特色生态旅游。

3.新村运动:对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包括对公共空间设施的增加整治乡村生活环境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保护传统的乡村文化活动和手工艺,提高村民共识,推动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

4.台湾社区总体营造:从社区出发,通过社区环境改善,社区资源整合,社区特色产业发展,让社区变得更宜居,居民对家园更有认同感。

3.2.2 红色旅游下的流线交叉与空间共享

P-O-X关系中事件O应对与安然村居民与游客间发生的互动行为,也就是于安然村社区对安然村居民生活行为和游客旅游行为的平衡,找寻两者的需求相似点,比如:安然村老龄人口占有了一定的比重,他们想要向别人讲述他们经历淮海战役的故事,而外来的旅游者想要的通过产生行为互动深入体验红色旅游,两者相遇就能够产生良性有益于安然村红色旅游发展的互动。类似于以上的行为互动不仅满足了安然村居民传播红色历史与精神的诉求同时丰富了来安然村的游客的红色旅游体验,红色旅游的教育性的丰富需要通过这种行为需求上的重合互补,两个群体需求相同时安排流线交叉,产生良性互动行为。在不同需求的情况以及两者状态相差较大产生消极影响的情况下则进行流线分离。如安然村普通村民生活不希望过多被游客打扰,因此在设计上就避免游客的游览活动流线与普通村民生活所需要的交通流线相重合。(见图2)空间性质的重新认定也需符合平衡理论,基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给予不同的空间功能,考虑到红色旅游性质下的安然村更新可以采取空间共享与分离的手段,在满足安然村社区居民所需要的公共活动空间的基础上将游客的需求行为带入,如红色教育红色活动等在此同种需求下可以安排社区居民与游客产生互动行为,节约空间的基础上极大丰富了安然村村民的生活同时也提升了安然村作为发展红色旅游的内涵。不同需求性质的空间则将两种群体进行分离,如安然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与外来游客的消费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此时的消费服务设施就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将两种群体分开考虑。流线的交叉与共享在O为负时避免P与X产生互动,O为正时通过设计安排两者产生良性互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Doxey所认定的旅游关系破裂。

图2社区营造下的设计流程

3.3 可持续发展

在前文所提到的循环设计流程下,平衡居民与游客的关系,通过设计共享两者的共同喜好,规避不同点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因而需要一个有着操作空间的设计手段。由于安然村经济落后,街道空间狭小,基础设施匮乏,公共空间缺失的前提下难以发展红色旅游,平衡居民生活与游客旅游所需更是困难,设计难以一次成型,由此首先需要合理的资源分配与功能完善,在保留安然村原有建筑特色与景观及红色资源的基础上,减去原有的消极建筑为道路退让,增加公共空间,重新认定每个部分的空间功能。通过可拆卸技术完成环境改造的模块化设计,可拆卸的模块化设计能够带来设计的多样化以及提供给使用者活动的多种可能性。在基本功能性建筑完善的同时社区营造下可拆卸的景观与构筑能够极大的发挥参与式设计的可循环性,在反复吸收安然村居民与游客的意见的基础上重复更改,比如服务设施的安装位置与结构怎样可以服务于两种群体,活动空间的功能组织如何可以满足两种群体的活动需求,由此不断平衡主客两者的关系。安然村居住设区营造下主观能动性也能被调动起来,在实地互动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的更新设计并参与实施,其可持续性同样降低了成本的投入。装配化环境更新在设计风格的内涵上同样能完整的保留并突出安然村原有建筑特色以及红色历史遗迹。

通过社区更新发展红色旅游发展,社区营造下的村镇居民和旅游者能构成稳定的社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带来社区村镇的整体形象的提高,基于平衡理论通过流线与空间的重新组织,加以可装配设计介入带来的重复设计能够使旅游对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冲击转变为机遇,由于使居民和游客产生良性的互动行为加以红色旅游内涵的独特性质能够极大的提升两种群体之间的包容性,减少相互不满的基础之上红色精神的传播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相互之间的对抗,成为稳定长治久安的旅游型社会,达到社会可持续性。根本来说,安然村红色旅游的经济转型及就业率提升使得地方经济发展可以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红色旅游是结合村镇自然资源与红色资源的基础之上,人居环境不断提升,红色旅游背景下社区居民与外来游客的平衡相处提升使得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成为可能。

4 结语

由于红色旅游发展的村镇更新设计中对于游客旅游状态问题的缺失导致很多红色旅游村镇面临旅游关系破裂,红色资源被破坏的问题。平衡理论对于当前的旅游发展型的村镇更新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平衡旅游者和当地社区居民的关系能够一定程度的避免旅游发展中村镇面临的旅游关系破裂,通过“统筹创造-共同生活-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路可以使平衡理论贯穿于村镇旅游导向下的村镇更新。通过循环的设计流程,社区营造,重流线空间共享与分离,装配化设计等手段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游客游览体验,强化两种群体的良性交互,避免恶性矛盾,实现平衡社区居民与旅游者的互动关系平衡,为更新村镇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可能。

参考文献:

[1] Community Design.区营造与公民参与[J].住区. 2011(01)

[2] 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01)

[3] 朱灶芳,于海漪.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1(01)

[4]Ni Gusti Nyoman Suci Murni,Made Ruki,Dewa Made Suria Antara.Model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to Support Sustainable Tourism[P].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 - Social Sciences Track (iCASTSS 2019),2019.

论文作者:赵傲桐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6

标签:;  ;  ;  ;  ;  ;  ;  ;  

平衡理论下的红色旅游村镇可持续发展更新设计论文_赵傲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