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考化学考试中的能力测试分析_氨气论文

例析近年高考化学试题中的能力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年论文,能力论文,化学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是选拔考试,旨在选拔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中那些素质好、潜力大的学生。显然,高考必须能够区分不同水平的考生,必须注重能力考查,让那些基础扎实、能力强的考生得以发挥和表现他们的水平。作为一个科目,高考中的化学试题就必须以学科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向能力测试倾斜。在《考试说明》的考试目标中界定了以下几种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现结合《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及近年高考化学试题对该问题进行分析,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

一、理解能力

理解所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涵义及其适用条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公式、图或表)进行表达。并能够正确解释和说明有关自然科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例1 (2002年全国高考理综第6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纳米材料是指一种被称为“纳米”的新物质制成的材料

(B)绿色食品是指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食品

(C)生物固氮是指植物通过叶面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氮气

(D)光导纤维是以二氧化硅为主要原料制成的

析与解: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当材料晶粒的尺寸在0.1~100nm时,材料的性质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1nm=10[-9]m);以此尺寸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技术,称为纳米技术。任何物质严格意义上都应称作化学物质,绝对没有不含化学成分的物质;生物固氮是利用微生物将氮气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过程;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硅。本题目各选项均为考查化学常识知识的高考题目,难度又较小,其中许多说法人们在各种媒体上见到过,但多数人未对此做细致分析,或者说没有对此从科学的、化学的角度去分析,没有真正了解其内涵,考生遇到此题时容易被误导、迷惑而出现错误的判断,导致不必要的失分现象。本题正确答案为(D)。

例2 (2002年全国高考理综第9题)有人曾建议用AG表示溶液的酸度(acidity grade),AG

(A)在25℃时,若溶液呈中性,则pH=7,AG=1

(B)在25℃时,若溶液呈酸性,则pH<7,AG<0

(C)在25℃时,若溶液呈碱性,则pH>7,AG>0

(D)在25℃时,溶液的pH与AG的换算公式为AG=2(7-pH)

析与解:对于“酸度”概念的现场学习和应用,实际上是基于中学化学中pH这一概念基础,只有对pH这一概念的真正理解,才能解决本题中的有关酸度的问题。学生要先明确酸度的定义式,并熟悉对数计算,再根据25℃时c(H[+])与c(OH[-])之间的关系及c(H[+])与pH的关系进行有关计算,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因涉及了对数计算,使得中学化学计算的范围扩大了。具体答案为:

即正确答案为(D)。

二、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题目给定的事实和条件,抽象、归纳相关信息,对自然科学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例3 (2002年全国高考理综第11题)两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之比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相等,则在周期表的前10号元素中,满足上述关系的元素共有

(A)1对(B)2对(C)3对(D)4对

析与解:这是一道关于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知识的推理题。前10号元素均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前两周期,由题意知,如果比值为1∶1,显然不合适,因为同一周期中不可能存在两种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即两种元素不能在同一周期中,所以该比值只能为2∶1(或1∶2)。即:一种元素在第二周期,另一种元素在第一周期,而第一周期元素仅两种,很明显答案应选(B)。

例4 (2002年全国高考理综第25题)已知:

①A、B、C、D四种物质均含元素X,有的还可能含有元素Y、Z。元素Y、X、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

②X在A、B、C、D中都不呈现它的最高化合价。

③室温下单质A与某种常见一元强碱溶液反应,可得到B和C。

④化合物D受热催化分解,可制得元素Y的单质。

(1)元素X是______,Z是______。

(2)写出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写出④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析与解:这是一道设计新颖的元素和物质推理题。解决本题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同时具备较为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其实本题的突破口不少,一些元素(物质)的指向性也很明显,如:单质A中含X元素,单质A与常见的一元强碱溶液反应可得到B和C,X的化合价特点;化合物D受热催化分解的反应条件以及生成元素Y的单质,也可初步确定D和Y。这样,整题的推理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具体答案为:(1)Cl(或氯),K(或钾)

三、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自然科学是实验性科学。自然科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大多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实验能力也是考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

例5 (2002年全国高考理综第28题Ⅰ)昆虫能分泌信息素。下列是一种信息素的结构简式:

CH[,3](CH[,2])[,5]CH=CH(CH[,2])[,9]CHO

指出该物质中的任意一种官能团,为该官能团提供一种简单的鉴别方法并简述实验现象,写出与鉴别方法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别,完成下表。

析与解:《考试说明》中第一次把“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列为能力测试五条目标之一,本题目就是属于实验设计题,考查的是碳碳双键和醛基的鉴别,考生在回答该实验设计问题时,应考虑两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干扰,本题除考查实验设计外,还考查了联系思维、整体思维能力。具体答案如下:

例6 (2002年全国高考理综第29题Ⅱ)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2)收集氨气应使用_________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_________做干燥剂。

(3)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

(4)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析与解:喷泉实验源于教材,但教材没有实验步骤(先开夹子还是先挤胶头滴管中水),更没有图2新问题。图2是图1变的,考查实验设计能力,贴近教学实际。只有深入思考,发现导管里空气阻碍NH[,3]与水接触,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该题的前三问都是基本实验内容,第(4)问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可使用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是想办法造成烧瓶内外的压强差,使氨气能与水接触,如加热使烧瓶内的气体膨胀,赶出空气,使氨气与水接触,或反其道而行之,用冰块使烧瓶内气体体积收缩,让大气压把水压进烧瓶等等。但在使用所有这些方法之前,有一个细节是必须注意的,那就是先要把止水夹打开,否则都不可能形成喷泉。

具体答案为:

(2)向下排空气,碱石灰。

(3)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氨气极易溶解于水,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

(4)打开夹子,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

四、获取知识的能力

自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即能够敏捷地接受新知识,与已学过知识结合、重组、转换、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通常是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的。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能从文字、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从中找出规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例7 (2001年全国高考化学第11题)

绿色化学提倡化工生产应提高原子利用率。原子利用率表示目标产物的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比。在下列制备环氧乙烷的反应中,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是

析与解:本题以工业制备环氧乙烷的4种方法为例以介绍“绿色化学”和判断“原子利用率”,是信息迁移型试题,考查自学能力。

由于(C)项反应只有一个生成物,其原子利用率为100%,所以本题不用计算比较立即可得到答案(C)。

例8 (2000年广东高考化学第29题)

式为________。

(3)由A得到B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由图计算产物C的相对分子质量,并推断C的合理的化学式。

析与解:此题首先要求考生读懂图表,理解图中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的涵义,并能根据曲线指示的数据计算出失重百分数,然后根据有关的化学知识确定正确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具体解法为:

首先分析出坐标图上各段直线、曲线的化

五、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相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灵活地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其中某一学科的知识,或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中不少于两个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9 (1997年全国高考化学第21题)

为实现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卫生部规定食盐必须加碘,其中的碘以碘酸钾(KlO[,3])形式存在,已知在溶液中IO[-][,3]可和I[-]发生反应:

根据此反应,可用试纸和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实验,证明食盐中存在IO[-][,3]。可供选用的物质有:①自来水,②蓝色石蕊试纸,③碘化钾淀粉试纸,④淀粉,⑤食糖,⑥食醋,⑦白酒。进行上述实验时必须使用的物质是

(A)①③ (B)③⑥

(C)②④⑥(D)①②④⑤⑦

析与解:本题属于运用化学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某些问题。食盐加碘是防止碘缺乏的必要措施,市售食盐多为加碘盐。本题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检测食盐中是否有碘酸钾存在。从而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进而达到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答案为(B)。

例10 (2001年全国高考化学第20题)

某学生利用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反应,测定氧气的摩尔质量。实验步骤如下:

①把适量的氯酸钾粉末和少量二氧化锰粉末混合均匀,放入干燥的试管中,准确称量,质量为ag。

②装好实验装置。

③检查装置气密性。

④加热,开始反应,直到产生一定量的气体。

⑤停止加热(如图,导管出口高于液面)。

⑥测量收集到气体的体积。

⑦准确称量试管和残留物的质量为bg。

⑧测量实验室的温度。

⑨把残留物倒入指定的容器中,洗净仪器,放回原处,把实验桌面收拾干净。

⑩处理实验数据,求出氧气的摩尔质量。

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_。

(2)以下是测量收集到气体体积必须包括的几个步骤:①调整量筒内外液面高度使之相同;②使试管和量筒内的气体都冷却至室温;③读取量筒内气体的体积。这三步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请填写步骤代号)。

(3)测量收集到气体体积时,如何使量筒内外液面的高度相同?__________。

(4)如果实验中得到的氧气体积是cL(25℃、1.01×10[5]Pa),水蒸气的影响忽略不计,氧气的摩尔质量的计算式为(含a、b、c,不必化简):

=___________。

析与解:本题较全面地考查化学实验,包括的考点有实验的操作、原理、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利用常用的中学仪器作了定量的实验。本题在采集数据时还应用了物理常识,所以是一道综合题,本题改变了实验条件,作了一些处理,便可作为定量,是给中学作了一个导向,使中学实验可以更富创新意识和引起学生兴趣。本题目起到了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作用。

第(1)小题是考生熟悉的常用的“查漏”的方法。

第(2)小题,因为排出的气体是需要用排出的水的体积衡量的,而反应前后的量筒温度是不同的,因此,反应终止应该先停止加热,待体系恢复到室温时,才取出导管。这一步操作跟通常的实验不同,所以停止加热时导管的出口要高于量筒内的液面,此时即使不取出导管而停止加热,也不会造成水的倒吸。

停止加热、回到室温后,将量筒下移以调节量筒内的液面与水槽一致,此时量筒内气体压强也为大气压,读数才是正确的。所以本小题的正确顺序是②①③。

第(3)小题是指出量筒应慢慢下移。

第(4)小题是利用恒压下的气体公式求得气体的物质的量从而得氧气的摩尔质量。

具体答案如下:

(1)将导管的出口浸入水槽的水中,手握住试管,有气泡从导管口逸出,放开手后,有少量水进入导管,表明装置不漏气。

(2)②①③

(3)慢慢将量筒下移

综上可看到,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的确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在中学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预见将来的高考化学试题将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范围遵循《中学教学大纲》;增加能力型和应用性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措施:一是适当减少题量,降低难度,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有利于考能力;二是试题要切入容易,深入难,让多数学生能够做答,但得高分不易,有利于选拔;三是统一与个性相结合,鼓励有创造性的答案,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避免死记硬背的内容和繁琐计算。

标签:;  ;  ;  ;  

近年来高考化学考试中的能力测试分析_氨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