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芳 浙江省嵊州市鹿山小学教育集团 312400
中图分类号:G2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8-222-01
2016年底,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2017年2月,全国少工委下发《少先队改革方案》提出“大力支持开展少先队红色文化、探知探索、吃苦体验等研学旅行”。
嵊州市鹿山小学教育集团紧跟教育改革步伐,于2017年暑假起逐步开发“鹿娃行走家乡”校本研学课程。课程立足于乡土乡情,结合校情生情,分年段、分主题设立“鹿娃游城关”“鹿娃访匠人”“鹿娃走红路”三项课程,坚持以生为本,实践育人的原则,创新课程实施方式,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鹿娃访匠人”:与家乡非遗文化的亲密接触
当嵊州市在中小学开展“万人传非遗”活动时,鹿山小学“鹿娃访匠人”研学课程应运而生。课程主要以中高年级为对象,通过寻访民间工匠,学习本土非遗工艺,引导学生了解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为内涵的匠人精神。
2017年7月初,五(2)班首先尝试“鹿娃访匠人”课程,确立第一次研学主题是:寻访国家级非遗文化——嵊州竹编工艺传承人。全体同学走进黄泽镇大志然竹编厂,访问竹编非遗传承人吕成师傅。在参观竹编制作车间后,听吕师傅介绍他的竹编成长经历,体验竹编制作。返校后,再进行研学交流。第一次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学生戚晨奕在交流中这样说:“在编竹篮时,我没有听清楚要求,只想着快点编好,在插竹签时,等到快全部插完了,吕师傅发现我没有把上下的孔对齐,就把竹签全部拆了,我看着他一根根拔出来,心里感觉都要奔溃了,再重新做时急得满头大汗,最后还是在校长的帮助下一起完成了竹篮的制作。这次经历,让我体会到了竹编工人的辛苦,也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
如今,“鹿娃访匠人”研学课程已建立了黄泽竹编、崇仁紫砂、三界制茶、华堂打糖、灵鹅高跷等多个研学基地,逐步构建起以“能工巧匠”为支架,以“寻访、践行、辐射”为途径的“鹿娃访匠人”课程化研学行走模式。
二、“鹿娃游城关”:触摸家乡历史文化之根
嵊州市,作为一个有2100多年建县历史的城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市中心的老城关镇有许多的古建筑文化,如建于三国时期的古城墙,建于南朝梁天监时期的应天塔,建于宋朝的城隍庙和清朝的溪山第一楼。而如今的嵊州娃对老城关的历史文化了解的越来越少。
为了让学生足不出“市”,就能认识更多的人文历史,了解家乡渊源,传承民族文化,鹿山小学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了“鹿娃游城关”研学行走课程,让低年级孩子穿行于“老城关”的街头巷尾,触摸家乡历史文化之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018年5月12日,一(3)班的小鹿娃们在班主任吕老师的带领下,走上了城关最古老的古城墙。活动特地邀请了嵊州电视《越乡》栏目编导陈赛锋老师,现场为鹿娃们讲解古代城墙的作用和它们的“前世今生”。“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主要是在明代旧址上重修的城墙,现在在市区还留有三段,总长度大概一千米……”陈赛锋叔叔的耐心讲解,让孩子们增长了很多关于古城墙的认知。
在化龙门前,陈叔叔介绍,城墙外是剡溪,因此,嵊州的古城墙除了抵御外敌外,还有防洪作用,而化龙门还有着“鲤鱼跳龙门”的寓意。鹿娃们在化龙门下走了个来回,高高兴兴地期待着自己能“鲤鱼跳龙门”。孩子们随着陈叔叔倾听古城墙的声音,愿这声音刻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愿家乡成为他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低年级的孩子毕竟年龄还小,或许每一次的行走,听的、记的不是很多,但在一次次的行走中,家乡的这些地方必定在鹿娃心中留下一丝痕迹,这就足够了。这一丝痕迹就像一把小刀刻在心田上,让孩子们牢牢记得:家乡,有这么一个地方,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永远的记忆。“鹿娃游城关”课程就像那一把小刀,将“家乡”二字刻进鹿娃的心间。
三、“鹿娃走红路”:寻找在家乡起航的“红船”
2018年3月,鹿山小学少先队大队部开设了以学习“红船精神”为主题的“鹿娃走红路”研学课程,大队委们在大队总辅导员张老师的带领下,沿着党的足迹,重走红色之路,寻找中国共产党在家乡起航的“红船”,让学生从小知党、晓党,学党,让“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志向随“红船”扬帆远航。
2018年5月26日上午,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两校区的三十多位大队委们在李副校长和大队总辅导员的带领下,来到了嵊新两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黄泽镇兰洲村,这是“鹿娃走红路”到达的第三站。走进兰洲村,在老书记方财庆爷爷的陪同下,来到英雄烈士陵园,听方爷爷讲述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一起宣誓: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随后,来到兰洲故事园参观,队员们仔细阅读了英雄故事,忍不住感叹革命烈士精忠报国的精神和意志。在文化礼堂内,队员们面向国旗敬礼,唱响《英勇军进行曲》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在返回学校的大巴车上,队员们一起交流活动的收获。大队长宋长纬说:“兰洲村的老党员们在抗战时期成立了嵊新第一个党支部,坚定不移地与日寇进行抗战,体现了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他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我们要向英雄致敬,向英雄学习,立志报效祖国。”
“鹿娃走红路”课程坚持每月一活动,如今已经寻访了中共嵊新奉中心县委旧址——北漳镇东林村王氏祠堂、浙东武装斗争第一面红旗——石璜镇“缴枪”发生地,嵊新两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黄泽镇兰洲村,以及嵊新第一个抗日武装部队驻地——仙岩镇岩头村。“星星火炬, 代代相传”,在一次次的红色之路中,鹿山的大队委们了解了党在家乡嵊州的革命历史,认识了许许多多的革命烈士,一个个鲜活的英雄故事铭记心中,红色基因流淌于血液,精忠报国的志向早早地根植心间。
一位作家说,“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行走在路上”。而“鹿娃行走家乡”研学课程,以“实践育人”为灵魂,以学习“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为核心,让身体和心灵一同行走在路上,用身体和心灵体悟悠久、醇厚的家乡文化。在 “文化寻根”的过程中,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家国情怀,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丰实自我、感知自我,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实践精神等核心素养的新时代鹿娃。
论文作者:张月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家乡论文; 课程论文; 城关论文; 匠人论文; 嵊州论文; 嵊州市论文; 研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