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论文_刘彩芳

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论文_刘彩芳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刘彩芳摘 要: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为临床有效预防和治疗术后颅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对我院神经外科采用手术治疗的颅内病变患者进行调查,将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设定为观察组,将术后未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设定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临床护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42 例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为4. 85%( 36 /742) 。术前评估中年龄大、基础疾病多、GCS 评分低是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P < 0. 05) ; 多次手术、手术持续时间长、开颅手术比例高及术中出血量多是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P < 0. 05) ; 术后放置引流管时间长、引流量多、昏迷时间长及护理满意度低也是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P < 0. 05) 。 结论 神经外科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多,应该对神经外科行颅脑手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进行早期预防、早期治疗,从而降低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有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

关键词: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1F

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文献报道,开颅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发生率约为8%,术后脑膜炎的发生率约为6%。颅内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影响患者的住院生活质量,严重的颅内感染往往治疗效果不佳还会导致患者死亡。本研究通过对我院神经外科颅内病变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在于总结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寻找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入组条件: ( 1) 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者,包括微创手术和开颅手术。

排除条件: (1) 开放性颅脑损伤;(2)术前合并各种颅内感染,包括硬膜下积脓、脑膜炎、脑脓肿及头皮下积脓等; (3) 术前合并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其他系统感染者。

回顾性调查我院神经外科2018年收治的颅内病变患者。依据上述入组及排除条件,最终纳入742 例患者,年龄11~79( 48. 19 ±6. 72) 岁; 病程1~36 ( 15. 39 ± 3. 47) h; 其中男392例,女350例; 病因: 外伤319 例,脑血管病243 例,肿瘤132 例,其他48 例; 有基础疾病者653 例,其中糖尿病93 例,冠心病175 例,高血压病184 例,其他部位外伤史201 例。

1. 2 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参考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术后实质器官感染的诊断标准确定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 1) 高年资临床医师结合患者临床特点、实验室检验结果和组织学表现、影像学表现认为存在术后颅内感染; ( 2) 手术后脑脊液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 ( 3) 颅脑CT 或MRI 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脓肿病灶或再次手术发现脓性分泌物、脓肿形成或其他颅内感染的直接证据。 具备以上三条中的一条即可诊断为术后颅内感染。

1. 3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方法将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设定为观察组,将术后未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临床资料。

1.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

742 例患者中出现术后颅内感染的患者为36 例,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为4. 85%( 36 /742) 。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2 术后颅内感染的术前危险因素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大、术前基础疾病多、GCS 评分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两组患者的性别比、病程和病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2. 3 术后颅内感染的术中危险因素

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次数多、手术持续时间长、开颅手术比例多及术中出血量多,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两组患者的急诊手术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2. 4 术后颅内感染的术后危险因素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放置引流管时间长、术后引流量多、昏迷时间长、护理满意度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3 讨论

颅内感染会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过程,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数据表明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 其中部分因素通过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或提高颅内感染的治疗效果。术前有效的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基础疾病、营养状况及心理状态,术后的无菌操作、密切的观察及对患者的护理指导等可以防止颅内感染或早期发现颅内感染,及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总的来说,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 1 体温测量

体温是早期反映颅内感染的重要指标,也是患者评估治疗效果的直接数据。术前需监测体温,了解患者的基础体温,是否存在感染。术后更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按时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出现发热,及时告知医师。对于持续发热患者,需监测体温变化曲线,评估治疗效果。对于高热患者,须警惕严重颅内感染,及菌血症,协助医生完成脑脊液及血液标本的培养。同时注意中枢性高热的可能,其多见于下丘脑损伤及相关部位手术患者。 如果体温高于39℃,应使用药物退热,或用酒精擦浴,冰被放置在颈部、腋窝、腹股沟区,有条件者可以使用冰帽、冰毯,退热前需注意患者心率、血压,防止退热过程中,患者散热过快出现休克的情况。

3. 2 引流管的护理

注意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保持引流通畅,并与医师做好沟通,及早拔除引流管。术后引流管阻塞常见的原因有血凝块或分泌物阻塞、引流管挤压或引流管移位脱出等,应及时发现并处理。严格保持引流装置的密闭性,尤其在释放引流液或更换引流袋的过程中,需注意无菌操作,防止引流管被污染,发生逆行性颅内感染。

3. 3 并发症预防

术后遵医嘱按时使用抗生素,观察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体温变化及治疗效果。昏迷患者需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体位护理,加强翻身拍背,防止呕吐误吸及肺部感染。气管切开的患者,要注意气道湿化,防止管道脱出及意外拔管。长期卧床或肢体偏瘫患者,注意防止压疮、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定时翻身及加强下肢气压治疗、促进血液循环。长期留置导尿管者要注意定期更换导管,防止尿路感染。观察患者饮食状况,指导合理膳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长期留置胃管进食肠内营养液患者,需注意防止患者腹胀腹泻,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结论: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及抗菌药物的发展,颅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治疗效果也得到改善,但仍不能完全避免。而在大型综合医院,颅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居高不下,需要引起重视。提高对颅内感染的认识,加强预防观念,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的关键,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以防止和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洪,蔡孝连.78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6):758.

[2]向世清,陈建斌.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6,14(2):218-219.

[3]李海燕.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1):105-107.

[4]宋歌,李奇.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9):1165-1167.

论文作者:刘彩芳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  ;  ;  ;  ;  ;  ;  ;  

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论文_刘彩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