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物理实验题的命题走向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招论文,命题论文,启示论文,物理实验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笔者认真研究了各地中招物理试题,特别是实验题的命题特点,概括出中招物理实验题命题的“四大走向”,并在教学实践中去体会和实践,获收益匪浅。
一、改革实验题目
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更具有丰富的育人因素,因而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对此,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都有足够的认识。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实验开出率低,以讲代做,黑板上画实验,学生背实验的“应试”现象,且农村学校尤为普遍。即使条件好的学校,由于鼓励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也使得部分教师过分热衷于多媒体的模拟实验。也有一些学校、教研部门在开展优质课竞赛时把多媒体的运用作为评价优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从而使相当数量的物理教师不做或少做实验,放弃了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背离了物理研究和学习的原始轨道,妨碍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制约着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可喜的是,近几年各地中招物理实验题从引导教师重视实验教学的战略高度出发,在实验题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较大改革,一改过去大题、套题、成题,容易出现让教师猜题、押题,学生背题答题的情形,题目内容更加细化,涉及演示实验、专题实验、实验习题、小实验和小制作,形式也灵活多变,有填空、有计算、有操作和纠错,还有实验设计等。这样,那种演示不演、实验不做,只靠讲背的教学不再管用了,靠不住了,在重点考查素质和能力面前显得力不从心了,甚至一些看似简单的实验题目也难以答对,难怪不少教师考试过后叹息和惋惜。
二、注重实验过程考查
物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大多都要通过实验才得以实现。而实际上不少教师并没有把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加以落实,仅把它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或把实验作为一种课堂表演,有的演示实验现象不明,过程不清,教师往往也是草草收兵。结论由教师和盘托出,教师代替学生思维,代替学生回答问题的现象极为普遍,不能很好地体现实验的精髓——实验过程,更不用说发挥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对此,近几年的中招物理实验题中编拟了很多突出考查实验过程的题目,对教师的实验教学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例如2000年河南省中招物理实验题第(2 )题:为了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某学生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要使弹簧秤的示数等于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应使木块在弹簧秤拉力的作用下做___________运动。
(2 )比较图乙和图甲中弹簧秤的示数可知:___________滑动摩擦力越大。
(3 )比较图丙和图甲中弹簧秤的示数可知:_____________滑动摩擦力越大。
(4)上述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有关。
此题中的各项问题,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做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才能获得清晰、确切、真实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此题突出了实验过程,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和归纳,过程清、现象明,道理也不言而喻,自在其中。体现了命题要“让只有真正做过实验的人才能做得出来”的指导思想。
又如,1999年南京中招物理实验题:图甲、乙、丙表示做“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的情况。
(1)比较甲、乙所示情况,说明_____________。
(2)比较乙、丙所示情况,说明_____________。
此实验题所需器材简单,完全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验(而不是演示),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观察比较,从而揭示其原理。如果教师仅是从阿基米德原理出发去分析、推理,从原理到原理,就等于是向学生奉献“真理”,学生没有真实的感性认识,对上题中的现象和过程依然茫然,不知所云,看似简单的问题总也是莫明其妙,难以作答。
三、重视实验数据处理
物理实验不仅能展示物理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形成物理概念,而且能通过“量”的关系的研究,寻找并总结出物理规律。物理学本身就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物理知识都具有“量”的含义。在实验教学中,强调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固然重要,并且还应加强,但对实验现象的思考、分析、讨论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也绝不能偏废。要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正是目前物理教学中的薄弱之处。学生多是记实验器材,背实验步骤,深层的素质教育因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挖掘。正鉴于此,各地中招试题中物理实验题的命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导向,使基层教师深受启发。现摘两例赏析。
例1.(1999年呼和浩特市中招试题)某同学按下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若保持R不变, 并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使电压表V[,1]示数分别为2V、4V和6V,电压表V[,2]、V和电流表A相应的示数如下表所示。
(1)对表格中三只电压表的示数进行分析, 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2)对表格中电压表V[,1]和电流表A的示数进行分析, 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例2.(2000年上海中招试题)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砂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1、表2、表3所示。实验时他仔细观察砂面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砂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相同,第一组凹陷程度量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
注:上表中压力单位是“N”,面积单位是“cm[2]”。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3与6)及观察到的现象, 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压力相等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1、表2、表3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
(b)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
以上两例突出了对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综合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物理学是实验加思维的学科特点,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是只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验),重知识、轻方法的传统教学方法所望尘莫及和望题兴叹的。
四、突出试题的开放性
教育部在中招考试改革的要求中指出,中招考试“试题设计应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努力克服死记硬背、猜题、押题的应试倾向”。以上“注重实验过程,重视数据处理”两个方面就突出体现了教育部关于中招考试改革的精神。此外,试题的“开放性”也是命题的一大特点。由于增加了“开放性”的试题,较好地体现了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思维品质、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导向。 例如, 2000年河南中招实验题:正北牌方糖是一种用细砂糖精制而成的长方体糖块。为了测出它的密度,除了一些这种糖块外,还有下列器材:天平、量筒、毫米刻度尺、水、白砂糖、小勺、镊子、玻璃棒。利用上述器材可有多种测量方法。请你答出两种测量方法,要求写出:1.测量的主要步骤及所测的物理量。2.用测得的物理量表示密度的式子。
密度是初中物理中大纲要求掌握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概念),各地中招几乎年年都考,但年年有新意。河南省2000年的中考,将此题设计成开放性的题目,方法多种,答案多个,突出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中招物理实验题命题的走向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和深层的。
第一,我们物理教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要革新,先革心”。物理教学再不能单纯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了。要彻底解脱“应试教育”的羁绊,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育一代创新人才的高度,切实把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抓实抓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真正体现物理学科以“物”喻理、以“物”明理、以“物”悟理的特点,再现物理“原汁原味”的本来面目。教师要创造性地增加演示实验,增加学生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像前面例举的1999年呼和浩特中招试题就有鲜明的创新性和综合性。要尽可能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随堂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观察、思考,在教师指导下去分析、比较、概括总结。或由师生合作做演示实验,努力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使学生能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从而获得真实的知识和真正的能力。要千方百计克服条件差、器材不足的困难,发扬那种“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开拓创新精神,让物理实验统帅物理课堂,占领学生课余阵地。
第二,加强实验过程教学,重视科学思维培养。演示实验中教师把实验过程分解成若干时段,通过展示“慢镜头”,再现“慢动作”,指导学生观察仔细,对比联系,长期坚持示范,达到潜移默化渗透。学生实验要重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各阶段的现象,寻找内在联系,加强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和处理,指导学生学会比较、归纳、概括和总结。同时,还要突出实验的设计思想、思路和方法,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合作完成实验,并逐步过渡到抛开实验报告册自主独立做实验。实验完成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对实验设计和过程进行反思,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评价和改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开放性”试题要求有“开放型”的教师。物理命题的“开放性”是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对物理教师的战略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和灵魂,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开放性”是创新的标志。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新世纪的挑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教师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浓厚的创新意识,更要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创新教育。要树立师生平等的新型的学生观和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异想天开和独树一帜。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研讨习惯。在习题教学中要鼓励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同解和解后反思,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联想思维和辐合思维等思维品质。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定能使师生教学相长,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开放性”和开拓性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