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城市创新发展模式 推进发展方式根本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方式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要把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社会化和网络化的创新服务体系作为重点任务,大胆破除制约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最近,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决定在推进深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围绕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继续指导和推进一批城市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通知》指出,国家发改委原则同意大连、青岛、厦门、沈阳、西安、广州、成都、南京、杭州、济南、合肥、郑州、长沙、苏州、无锡、烟台等城市申报的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方案,支持以上16个城市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4年来,全社会积极贯彻自主创新战略,取得了积极进展”,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刘艳荣在接受《中国投资》专访时表示,“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效举措,通过探索创新发展模式,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加快创新资源集聚,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将强化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全面促进自主创新战略的深入贯彻落实。”
扩大创新型城市试点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中国投资》:请您谈谈《通知》发布的背景是怎样的?旨在尝试解决哪些问题?
刘艳荣:早在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就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围绕贯彻自主创新战略,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60条配套政策和77项实施细则,各地方也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全国上下掀起了自主创新的热潮。在多项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投入持续快速增长,创新产出规模快速扩大,许多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但与此同时,我国自主创新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依然严重。总体而言,我国经济发展还没有转换到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轨道上来。虽然科技成果总量多,受质量不高和转化渠道不畅等因素的影响,只有极少一部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研究表明,我国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仅有30%左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专利转化率不超过10%,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不足5%。二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我国GDP占世界的8.7%,制造业占世界份额的15.6%,但发明专利仅占世界的1.8%,大部分核心关键技术依赖进口,与经济大国和制造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85%以上是加工贸易产品,高技术产业设备投资的60%用于购买国外产品。三是创新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东部地区占据了半数以上的创新资源,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后劲严重不足。2008年,东部地区R&D人员占全国的64.7%,R&D经费占全国的72.1%。绝大部分地区产业结构雷同,优势和特色产业不突出,产业集群化发展不明显。四是创新投入产出效率低,创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我国研究开发经费和研究开发人员总量分别位居第4位和第2位,但国际专利申请仅排名第7位,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仍然很少。2008年,我国单位R&D经费支出对应的本国居民发明专利授权量仅为韩国的1/5,有限的投入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五是创新政策落实不到位,创新友好环境亟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关键创新政策落实仍然存在障碍,如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所得税政策在重点企业中的执行率仅有38%,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政府采购、首购政策对激励企业创新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创新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不能局限在科技领域。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将自主创新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就是要通过局部试点,解决束缚自主创新的各种约束,探索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城市走创新发展道路的途径;就是要推动部分有条件的城市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创新型国家目标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际上,在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以后,就有200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部分城市制订了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但各方面对创新型城市还缺乏统一、深入的认识,推进城市创新发展的思路尚不明晰,有效的政策手段也不多。
出于上述考虑,2008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了深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让深圳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目前,深圳试点初见成效,积累了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有益经验,为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认为,目前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可在深圳试点的基础上,继续指导和推进一批城市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此我们原则同意大连、青岛、厦门、沈阳等16个城市申报的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方案,支持它们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探索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
《中国投资》:您认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城市已经具备哪些基础?
刘艳荣:应该说,我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础较为扎实。城市聚集了绝大部分创新资源,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虽然仅集中了28%的人口,却占据了全国62%的GDP、80%的高等院校和91%的在校大学生。很多城市具备了创新发展的基础,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城市创新资源聚集的优势,引导城市走创新发展道路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且,许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转变发展方式、走创新发展道路的需求强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一些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资源、环境、人口、空间等压力,迫切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靠创新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但是,推进城市走创新发展道路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选择不同类型的城市先行先试,探索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结构城市的创新发展模式,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为走中国特色创新发展道路积累重要经验。
《中国投资》: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意义?
刘艳荣: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我们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仅剩10年时间。建设创新型城市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选择;既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具体而言:
首先,建设创新型城市,将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强化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建设创新型城市,将提高创新能力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强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中心城市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对于探索中国特色创新发展道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再者,建设创新型城市,探索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创新资源配置的新模式,提高创新效率和综合竞争力,培育若干以创新型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对于推进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最后,建设创新型城市,有利于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集群、完善创新价值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城市创新功能,发挥“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极化效应”,对于贯彻自主创新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总之,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要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营造创新友好环境为突破口,健全创新体系,聚集创新资源,突出效益效率,着眼引领示范,探索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形成若干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深圳经验值得推广
《中国投资》:深圳是首个试点城市,您对其近两年来的工作进展如何评价?您认为有哪些可以在全国推广的经验?
刘艳荣:自2008年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批复要求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出台了许多促进创新的政策措施,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创新型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我认为主要有这样几条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和借鉴。
第一是凝聚创新共识。在批准开展试点工作之后,深圳市迅速颁布出台了《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年)》等重要文件,成立了深圳市国家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统筹协调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并且设立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专项资金,2009年就安排了资金64亿元,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
第二是健全创新体系。针对当地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的结构性缺陷,深圳市重点加强高水平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支持国内相关高校、中科院在深圳的分支机构。并安排10亿元资金,组织实施一批攻关计划、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计划,突破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瓶颈”。
第三是广聚创新资源。深圳市积极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深圳。深圳市还组织申报了145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子项目,启动了深港创新圈3年行动计划,与国际知名公司加强信息通信等领域的合作。
第四是促进产业创新。以网络经济、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重点,促进创新资本和创新产业良性互动,培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的高端延伸。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完成了很多重大项目。
应该说,这些经验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对于其他城市如何迅速有效地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大有裨益。
试点选择兼顾6大区域
《中国投资》:国家发改委选择这次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的16个城市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刘艳荣: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不同区位、不同产业结构、不同创新资源禀赋的城市,创新发展模式存在巨大差异。为进一步探索推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经验,我们在城市群相对集中的几个重点区域选择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扩大试点,在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目标的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城市走创新发展道路。
综合考虑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结构、自主创新工作基础等因素,决定在以下6个区域16个城市推进扩大试点:
第一是东北地区,这次选择的沈阳和大连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科技教育资源密集、工业基础雄厚的特点,对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第二是山东半岛,选择了济南、青岛和烟台。济南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较为健全,青岛的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尤为突出,烟台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代表,对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三是长三角地区,选择了南京、杭州、苏州和无锡。南京的创新资源相对密集,工业基础较为雄厚;杭州也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尤为活跃;苏州和无锡都是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也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代表。而且4个城市之间已有一定的创新要素开放流动的基础,选择其作为试点城市,对于促进长三角地区整体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是东南沿海地区,选择的广州和厦门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城市,在经济体量壮大之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发展转型显得尤为迫切,同时将对珠三角和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创新发展起到重要带动作用。
第五是中部地区,选择的合肥、长沙和郑州分别是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合肥是我国的科技创新示范市,长沙集聚了一批高等院校,郑州工业基础较为雄厚,这些城市在带动中部地区崛起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六是西部地区,选择的成都和西安分别是西南地区成渝经济带和西北地区关中经济带的中心城市,都具有科教资源密集、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的优势,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大试点任务监测评估不搞一刀切
《中国投资》:我们注意到,扩大试点的16个城市已经行动起来,南京、济南、苏州都召开了上千人的动员大会,所有试点市都在编制规划。请问,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创新型城市?试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刘艳荣:经过各方面研究,大家普遍认为,创新型城市是指拥有健全创新体系、主要依靠创新要素集聚和高效创新活动驱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城市,并对其他区域有较强辐射引领作用的城市。建成的创新型城市应该具有5大特征:一是创新体系健全,体现在创新价值链完整,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与技术转移、创新服务以及创新政策与制度环境等体系相对完善配套;二是创新要素集聚,体现在创新人才、资金、机构等创新要素集聚,并产生城市创新集群效应,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水平;三是创新效率高,体现在城市创新资源集约利用能力强,创新投入产出比高;四是创新效益好,体现在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方面;五是辐射引领作用强,体现在城市创新信息、网络、条件平台共享,人才交流合作等对周边区域的辐射示范方面。
目前,我们对试点工作提出了4项任务。一是加强创新组织管理,强化城市创新功能。要求各试点城市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建立健全主要市领导亲自挂帅的领导机构,制订发展规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把创新功能作为城市的基本功能加以强化。二是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要求试点市把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社会化和网络化的创新服务体系作为重点任务,大胆破除制约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三是推进城市产业升级,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要求各试点市在制订规划时,要将产业创新发展作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统筹考虑城市的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实施一批产业自主创新工程,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四是优化创新文化环境,促进创新产业发展。要求各试点市制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配套政策,并建立创新政策落实效果监测反馈机制,把落实国家政策和城市创新政策作为政府各部门的重要任务,加强城市创新文化塑造力度,优化城市的创新环境。
《中国投资》:如何评估创新型城市试点的建设进展与创新政策落实成效?有无一个系统的监测和评估标准?
刘艳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和各地方也正在着手建立创新政策落实效果监测与反馈机制。初步考虑,我们将“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资源聚集、创新效率高、创新效益好、创新辐射广和引领示范作用强”的总体要求,动态监测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进展,定期评估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创新体系建设、创新环境条件、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创新效益、创新辐射引领作用等一级指标,底层指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考虑。待监测指标体系建立之后,我们将定期对各试点城市进展和成效进行评估,主要是起到引导作用。考虑到每个城市建设基础不同,在监测和评估试点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各试点市实际情况确定一些能够体现特色的指标,并对各项指标提出具体要求。
标签:创新型城市论文; 创新型国家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中国投资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集聚效应论文; 深圳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深圳创新论文; 城市选择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