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强 宋丽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010022;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010000
摘 要: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MHK)主要满足汉语授课的普通高等学校从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少数民族考生中招收学生的汉语水平测试需要,主要考查语言运用能力,而不把对文学、文化、人文的考查放在重要位置。少数民族高中学生应对MHK时表现出不能快速调取所需信息、缺少专门积累和辨别经验等薄弱环节。少数民族高中汉语文教学应调整教学方针,重视汉语基础培养;识记应常规化,注重通过语料培养语感;在设计练习时要养成听记习惯,提高听记品质;养成积累习惯,夯实汉语文基础;养成阅读习惯,提高汉语综合能力。
关键词:MHK 少数民族高中 汉语文教学
教育部《关于在有关省区试行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的通知》(教民函【2002】7号)中说:“为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的需要,建立适合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科学评价体系,全面推进汉语教学改革。”教育部组织开发的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以下简称MHK)从2003年起在我国有关省区试行。民族汉考的三级考试主要满足汉语授课的普通高等学校从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少数民族考生中招收学生的汉语水平测试需要。这项新的考试制度实质上全面取代了之前少数民族考生高考中的汉语文考试,而它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和变化也是当前少数民族汉语文教学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一、MHK形式和测试内容的特征
MHK主要考查语言运用能力,而不把对文学、文化、人文的考查放在重要位置。
MHK分为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三大部分。考题数量和所占用时间分别为:听力理解40道题,30分钟;阅读理解40道题,45分钟;书面表达第一部分15道选择题,10分钟,一篇不少于350字的作文,35分钟。总共95道选择题和1道作文题,时间共计120分钟。单项测试成绩的满分100分,该级别的总成绩满分300分。近几年听力部分考试提前在四月份进行,而笔试部分考试时间则与普通高考科目一起安排。
MHK三级考试主要用于从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少数民族考生中招收汉语授课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从2008年起至今,内蒙古地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高三毕业的少数民族考生,均要求参加MHK的三级考试。同时,它还面向希望证明自己汉语水平的少数民族应考者以及希望评价自己汉语水平的学习者,也就是说,它还有面向社会进行汉语考评的功能。当然,MHK三级考试所具有的高校招生作用与传统汉语文考试相同,也具有最权威的地位,社会影响也最大。同时,它还增加了预科结业、高中会考以及高中结业等三方面的作用。作用的扩大自然会使它在社会影响的广度与深度上都具有引人瞩目的作用与更加重要的地位。
二、少数民族高中学生MHK应对行为的薄弱环节
1.不能快速调取所需信息
在MHK的复习中,最大的问题是材料与文章都能听懂、看明白,但是面对考题往往不能从所学当中得到帮助,也不能从记忆里快速调取所需信息,常常是看到答案、听到讲解以后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这是自己曾经学习过的内容。有些内容已经变得恍如隔世,还要重新学习和记忆。轻声的学习就是如此:学生记得最牢固的是重叠合成式轻声词,如爸爸、哥哥、姐姐、星星等,但这类词语又很少考查;往往是附加合成式轻声词,如带有“们、子、头、巴、气、乎、性”等的词语,这类词语数量最多,记忆难度很大。对于高三考生来说,又很难静下心来为了一个可能考到的小知识点去花时间耐心巩固。
2.缺少专门积累和辨别经验
MHK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在汉语方面的积累和辨别能力,如近义词辨析、俗语的内涵、介词结构、复句关系、动词短语的搭配。其中,动词的辨析和选用成为阅读理解考试的难点,介词结构和语序排列则成为书面表达考试的难点。近义词的积累与轻声的问题一样,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记忆起来比较枯燥乏味。而介词和语序的问题,则主要缘于学生母语的影响。蒙古语语法中句子的基本语序为:定语——主语——状语——宾语——谓语;而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基本语序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宾语。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变化,这也是学生在动词选用时搞不清楚受事与施事对象以至影响选择准确性的根由。
三、MHK视野下少数民族高中汉语文教学策略撮要
1.主要教学策略
(1)调整教学方针,重视汉语基础培养。在《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在高中阶段课程目标中要求:“随课文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在总目标大致明确了语法学习的内容:“学习常用句式、常用关联词语的用法,了解词的分类、单句的成分。”由于此前课程改革中强调淡化语法的影响,民族高中汉语文教学对于语法的教学基本上多停留在附录部分的阅读,教师的随机训练也缺乏系统性,无益于形成扎实的语法知识功底。因此,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在汉语文教学中,语法知识部分应该选择性淡化,但是基本的语法知识则要夯实,达到能够准确识记的程度。对于介词和句子语序等难点则要在教材专门章节和习题以外增加其出现频率,达到强化的目的。
(2)识记常规化,通过语料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在MHK三级考试中不能快速调取信息和缺少辨识经验的问题,究其实质皆因缺少专门的积累,而且大多数学生还表现出语感不强的特点。而语感培养的本质也和积累有着密切关系。
例如:在以往的传统汉语文考试中很少出现有关介词短语的问题,多以整体理解为主,因袭以往的教学习惯,介词的有针对性学习自然也少。而在MHK中介词和介词短语却频频出现,成为一项专门考查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MHK阅读理解的试题:“______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把在战争中打出白旗的举动认为是投降。”问:“文中横线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A.随着;B.伴着;C、由于;D.根据”。又如书面表达中的试题:找出放入横线处使语句表达通顺的一项:“______,买一栋别墅并不是难事。A.对他来说;B.拿他来说;C.由他来说;D.把他来说”。
对于这两个例题,语感好的同学虽然讲不出多少道理来,但是可以轻松作答;而语感差的同学则费尽心思也很难捉摸出“随着”和“由于”是什么差别、“对”和“拿”又怎么区分。
所以,在高中汉语文教学中应该将积累的负担通过常规性作业或任务来化解完成,以积少成多的办法实现语料的丰富和积累,从而培养良好语感,增强对问题的敏感性和判断的准确性。
2.习惯的培养与练习的设计
因为日常教学及练习系统与MHK内容两相分离,又加上高三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而且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这就极易出现应对的盲目性和预见性,只是碰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答题技巧也不能快速生成。于是,对于高中汉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的练习设计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与紧迫。合理有效的练习是将所学内容加以应用深化的过程,是积累知识并形成能力的必要一环,也是体现教学效果和进行学习水平检测的有效手段。所以,它也可以成为汉语教学从教材系统迈向新型考试的最好桥梁,学生籍此可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良好转换,让自身的真实水平在不论何种考试当中都可以有最佳体现。
因此,在日常高中汉语文教学中,为减轻高三短时间内专项复习的压力和避免学生思维转换等不适应性,可以从听力、阅读和书面表达三个方面适当融入MHK训练,进行深入有效的积累,从而加强语感培养、提高学生的汉语文综合能力。
(1)养成听记习惯,提高听记品质。在高一开展听新闻活动,分阶段设置目标,养成学生高品质的听记能力。第一步,概括听到的新闻条目,要求学生快速听取内容并且归纳速记,同时提高学生的专注品质;第二步,评价某一新闻内容,谈个人感受与想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第三步,考察学生与某条新闻相关的时间、地点等细节或成语、熟语的理解,接触新鲜的语言材料,提高听记的敏感性。
(2)养成积累习惯,夯实汉语文基础。在民族高中汉语的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有意识地积累以下方面的基础知识:轻声、儿化、隔音符号、多音字;成语、俗语、介词、动词、固定格式、常用句型。
利用教材中所有可阅读材料,除讲读的课文以外,还有前言、单元提示、相关链接、口语交际说明、写作导引、习作展示、名著推荐、附录、后记等,以及配套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寻找相关的基础知识,分别整理并进行摘记,体会词语的搭配及使用的语言环境。就介词而言,日积月累下来,也比任何一册专门的MHK训练教程所涉及的介词短语都要多了。在反复读记的同时,语言感知能力无形中会有提高。
(3)养成阅读习惯,提高汉语综合能力。学生阅读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所获取语言的丰富性,当然也对语感的形成与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词语、句、段的理解,对内容衔接和辨别的敏感,对写作主题的选择和材料的使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与所接触的阅读材料质量高低、数量多少有着必然的联系。
因此,鼓励学生养成长期阅读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应该是高中阶段汉语学习的一个有效扩展。具体步骤为:首先,与学生交流读书内容和范围,明确阅读书目或报纸杂志,选择健康有益的作品;其次,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摘录优美词句,积累新鲜词语和词语的典型用法;第三,对感受深刻的文章或书籍,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拓宽写作视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在少数民族高中汉语教学中,将新的考试要求与教学实际有效结合应当是新形势下的一种必然选择。我们既不能“唯考是教”,也不该“不考偏教”,更要不得的是“教归教,考归考”。最为省时高效的办法,莫过于平时多积累,将散见的知识分类整理使之条理化,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而且随机取用,方便再现;梳理学习内容使之层级化,实现能力与水平的逐步提升。“金刚钻”在手,不怕“瓷器活”变化繁多。如此一来,高三压力自然分解,将洪涛化为细流,凭日积月累之功,使少数民族高中学生具有较为理想的汉语应用能力,并能顺利通过MHK测试,走向全国,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及其课程建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2]哈经雄 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
[3]何俊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历史与现实》[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4]韩达《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M].广东、广西、云南三家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1998年12月版。
[5]戴庆厦 滕星 等《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M].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7月版。
[6]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7]王锡宏《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本体理论研究》[M].民族出版社,1998年3月版。
[8]阿尔宾达赉 沙玛·甲加《中国少数民族语文教材建设概况》[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金东海《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10]苏德《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育发展观》[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1]吴明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论文作者:王志强 宋丽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8月总第2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4
标签:汉语论文; 少数民族论文; 介词论文; 语感论文; 学生论文; 高中论文; 内容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8月总第21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