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经济”:锡山人的共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人论文,共识论文,人才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锡山市的经济主体是乡镇企业,锡山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如何卓有成效地推进乡镇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此,锡山人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形成共识:告别“血缘经济”,依靠“人才经济”。
一、一方水土用八方人才
众所周知,苏南农村工业化萌发于70年代中期,高速勃起于80年代,至90年代进入第二次创业过程。乡镇企业萌芽和成长于中国农村这块充满了血缘关系的土壤之上。在其创业初期,资金缺乏,规模偏小,缺少技术,困难重重,血缘关系作为一种纽带,在聚集资金、开拓市场、壮大企业规模、减少内耗等方面起了相当的作用。正因为如此,锡山人将这种在浓厚的乡情人情、家庭血缘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经济形象地称之为“血缘经济”,或“人缘经济”。在“血缘经济”下,只要沾上了血亲关系乃至乡情人情,无管理头脑者亦可进入管理阶层,企业管理规范常常受到乡情、人情、血缘关系的冲击,企业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者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经验,一人可以兴厂,一人亦可亡厂,充满了“人治”色彩。锡山人认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大批掌握了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各种人才。谁拥有了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人才队伍,谁就赢得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一方水土要用八方人才,而不能仅用一方人才,更不能仅用一族(家庭)人才。用人必须用贤才、能人,而不能只满足于用听话的庸人、与自己有血亲关系的一般人。被用的人必须比自己强,决不能比自己差,反对“武大郎开店”。这种唯才是举、任人为贤、重视依靠掌握了现代科技知识和管理知识的人才去发展企业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与传统的“血缘经济”相对立的经济,锡山人称之为“人才经济”。在锡山,“每个成功的产品后面都有一个科技之神”,“引进有用人才,培养紧缺人才,用好现有人才”等提法,正是“人才经济”的外化与表现。
锡山市“人才经济”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内培。乡镇企业的职工原来是农民,为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和管理水平,以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锡山市的不少企业舍得花钱培训职工。其形式有四:一是将有培养前途的员工派到国外去考察、学习。如锡山地毯厂1996年派6人去日本深造,10人去德国考察。 二是与教育部门挂钩,采取委托培养方式,请高校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三是企业出资,输送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技术骨干到高校接受专门培训,如无锡报警设备厂就曾输送多名青年业务尖子去有关高校培训。四是由企业出资,与高校联合举办专门培训班,如太湖锅炉集团公司、红豆集团公司分别与无锡轻工业大学联合办学,专门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企业技术骨干;晶石集团公司花20多万元在无锡医专办了一个中专班。此外,市、乡镇两级政府也很重视人才培训,全市乡镇每年举办不少于20期培训班。总之,在锡山市的市、乡(镇)两级,各种形式的办学培训活动已经蔚然成风。
2.外引。乡镇企业每月花几百元聘请星期天工程师,这在锡山早已不是新鲜事。这种引进人才的方式经济、灵活,有效缓解了企业发展中人才匮乏的矛盾。聘请专家顾问是外引的又一形式。如无锡食品机械厂聘请国内食品机械方面的行家为技术顾问;锡山市政府顾问团由全国各行业的知名专家组成。他们为政府和企业了解市场行情、科学决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外引的又一招是变招工为招生。不少企业招工要求起码是中专学历,每年新进的大学生则要求本科起点。据统计,锡山市“八五”以来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80多人,接受大中专毕业生8900多人。锡山市还有一套吸引人才扎根乡镇企业的有效做法:一是鼓励有贡献的科技人员落户锡山,政府和企业对辞职下海的科技人员的原有工龄予以承认,上浮3级工资,并解决诸如住房、子女入学、 家属就业等实际困难。有的企业为解除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甚至为他们购买了终身保险。二是尊重人才,在情感上关心科技人员。逢年过节,厂领导登门慰问;结婚生子,厂里主动关心。有的企业为稳定人才队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乡镇企业工作, 规定每个年轻大学生结婚, 厂里赠送现金5000元,婚事由企业免费操办,厂领导当证婚人。三是高薪聘用人才,在物质上鼓励管理专家来乡镇企业挑大梁。如红豆集团公司用40万元年薪聘请一名台湾专家,用80万元年薪聘请一名美国专家,1996年又推出100万元年薪聘请总经理的政策。四是委以重任, 如将具备一定领导素质的科技人才聘为副总经理、副厂长,专门抓生产技术。为了外引人才,锡山市开办了经常性人才市场,各乡镇设有人才服务中心。
3.借智。与大专院校加强横向联系,借别人的脑袋生财。在锡山市,1/3的乡镇企业与全国17个省市的近600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如锡山市地毯厂,12年前仅以5000元资本起家,后来主要依靠上海纺织学院的知识力量,先后完成了地毯生产线生产工艺、耐高温过滤材料、非纺布检测仪等攻关项目,开发了6个系列20 多种新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锡天狗化工集团则与无锡化工设计院订立新品开发与生产合同,利益共享。1995年锡山市政府还邀请了全国16所工科院校至无锡举行新成果新闻发布会,让企业及时了解科技动态,并认购他们的最新科技成果,从而加强了企业与大专院校的联系。
4.办所。企业自办研究所、研究院,形成“前厂后所”、“前厂后院”格局。据统计,锡山市注册的联办民办科研院所有165个之多。 这些研究机构聚集了一批专业人才,他们围绕企业生产进行技术攻关,开发更新产品。如无锡报警设备厂研究所,专门从事火灾报警、自动灭火和防盗装置研究,每年都推出一批新产品,其中已有不少获国家奖和省级奖。太湖锅炉集团公司有800多名员工, 其中研究所工作人员则有80多名,占公司总人数的10%。在这些研究所(院)内,不乏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在出谋划策。全市新产品中,有65%左右是靠这种方法开发出来的。
5.任才。锡山乡镇企业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才引进和任用史。极富创新意识的锡山人流传着这样的口号:“生产发展靠科技,效益提高靠管理”,“过去是人缘经济,现在搞人才经济”,“教育奠基,科技先导,人才为本”。在用人方面,锡山人已经告别了“人缘经济”。无锡南方悬挂输送机厂就是其中的典型。该厂原为兄弟合伙创办,在发展初期,血缘关系起了很强的凝聚整合作用。但当企业产值达到1亿元时,哥哥却让自己的几个弟弟全部退出企业领导层, 换上了能驾驭规模经济、具备现代企业领导素质的人员。
锡山市乡镇企业的人才使用经历了如下历程:熟练工(退休老工人、插队知青)→技师→星期天工程师→“永久”牌的技术骨干→广义的人才(包括各种管理人才)。从农民中走出来的乡镇企业家,有的来自原来的农村大队长,有的来自营销人员,有的来自财务会计,有的来自科技人员。无论是技术人才,还是领导人才,他们的起点和层次都在逐级提升。从农民到工人,从兼业者发展为管理者和现代型企业家,是锡山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最振奋人心的变化。乡镇企业人才群体的崛起,不仅使自己在工业化过程中脱胎换骨,而且成为锡山农村现代化的领潮者。这是因为现代化的重点在农村,乡镇企业在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乡镇企业的发展则取决于人才。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才的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乡镇企业就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锡山农村现代化就可以进入到什么程度。
二、人才是制高点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经济的竞争是商品质量和价格的竞争,而商品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制高点,占领之则能在竞争中左右逢源,立于不败之地;失去之则步步被动,甚则全局皆输。正因为如此,“人才经济”才得以在锡山勃然兴起。
锡山人如此青睐“人才经济”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第一,毗连上海的地理区位使锡山人更加切实地感受到了世界性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棋盘上,沿江经济带的开发与开放举足轻重,而沿江经济带的龙头在上海。为了迎接世界性新科技革命浪潮,上海进一步扩大开放,加速了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步伐。龙头一动,处于龙颈部位的锡山必然与之呼应。正是为了呼应浦东的开发与开放,为了增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冲击的能力,锡山人将人才、科技放到了突出的位置。
第二,先进的技术装备呼唤人才。锡山有重视乡镇企业技改的传统。在锡山市,每年的技改投入达50亿元。在投资构成中,80%用于科技改造,技改资金中80%又用于设备更新。如今,60—70年代的设备已经下降到20%,引进的国外先进设备则达到了30%。锡山市前洲镇乡镇企业的进口设备则达到了60%。在“八五”期间,锡山市引进设备1400多台(套),其中70%的设备处于80—90年代的先进水平。新设备的引进,迫切需要大批会使用、懂技术、能管理的人才,从而使人才热一升再升。
第三,新产品的开发需要人才。产品周期理论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企业才能领导市场消费潮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在“八五”期间,锡山市共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1420个。这些新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性强,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锡山人普遍感到人才的匮乏,所以通过“外引”等渠道缓解了人才重大不足的矛盾。
第四,企业管理需要人才。管理出效益,管理也是生产力,尤其是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以后,管理往往关系重大。锡山人在办企业的实践中亲身体会到:一个成功的企业后面一定有一群善于管理的企业能人。红豆集团公司的管理者利用前几年廉价的广告宣传和人们对电台、报刊的崇信,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广告费,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创造了巨额无形资产。他们还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包括小厂大公司的组织体制、内部市场制、活成本死比例效益承包制、内部股份制在内的“四制”联动机制。由于管理有方,企业生产红红火火,成为全国同行业中的“老大”(产量最高)。此外,乡镇经济的外向化要求乡镇企业的管理者具有更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外贸、外经管理经验和才能;乡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求企业职工具备更新、更专的现代科技知识;企业经营中的多元化、集团化取向,要求企业家具备更高的组织协调能力、战略意识、风险意识。
第五,血缘经济积弊日渐显露,日益成为企业成长的障碍。依靠血缘、家族关系维系企业运转,必然弊窦丛生:任人唯亲,优秀人才难以进入企业管理层;家庭内人才毕竟有限,并非每个人都具备企业经营能力,父辈的管理才能也不一定会遗传给儿孙,所以,一旦庸劣者居其位,势必贻误企业发展;裙带关系妨碍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制度的真正执行,还容易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企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难以协调行动,难以化解内部矛盾,而内讧常常导致管理混乱、人心离散,甚则使企业四分五裂,失去规模优势。“血缘经济”浓厚的家族化、封建化色彩及其对企业发展的消极影响,从反面告诫人们:必须告别“血缘经济”,走向“人才经济”;必须冲破地域的、乡情的、家族的种种束缚,在更广阔的空间内选用人才,发展经济。
三、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锡山人的“人才经济”在本质内容上与之合若符契。为了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并逐步优化人才群体的内部结构,必须在以下方面狠下功夫:
第一,政府认识必须切实到位。锡山市乡镇企业的经济规模已经很大,每年新增加的投入相当可观,但在生产建设和流通领域,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仍较突出。乡镇企业面临着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紧迫任务。只有不失时机地依靠大批人才,才能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企业机制和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在当代条件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而科学技术的载体是人才,所以,推进“人才经济”的发展,就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二,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要进一步吸引外来人才扎根锡山,并为此制订更加优惠的政策:要为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横向联系牵线搭桥;要立足于通过广播电视大学、工业学校、各种职业技术学校等多种形式,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大批懂技术、善管理的人才;要把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使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促进人才的成长;要进一步搞好人才市场、专业技术市场和企业市场;要统筹规划,重视解决人才的引进、使用、培训和结构等问题;要形成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实施人才工程;要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第三,突出重点,建立一支能打硬仗、大仗的企业家队伍。在现代化的战略中,人才现代化是关键之举;而人才现代化工程中,企业家队伍建设又是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这是因为,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他们的决策和管理往往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企业家的结构又往往决定着企业产品的结构。应当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同时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为企业家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应当通过建立健全以及落实包括“企业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有关法规在内的法制保障体系,保护企业法人和企业家个人的合法权利,在法制化、民主化的过程中实现企业家群体的现代化;应当教育企业家摆正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利益关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实现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换,勇于超越自我,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使自身更加成熟。应当特别指出,企业家的培养必须坚持高起点、高要求。锡山市港下镇一位领导干部认为:企业家应有政治家的帅才、科学家的头脑、登山运动员的毅力、灵活外交家的风度和以企业经营为终身追求的事业心,特别要德才兼备。应该说,这一要求是合理的。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率领一支以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骨干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奋力拼搏,必然会显示出极大的优势。这也是锡山走向现代化的内在优势和巨大动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