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梯度,二次发展--对小学单元习题教学的新思考_单元论文

厘清梯度,二度开发——小学中高年级单元习作教学新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思维论文,厘清论文,梯度论文,习作论文,单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阅读教学热热闹闹,习作教学则显得冷冷清清。即便有少数研究者,也大多热衷于研究课外作文,教材单元习作被不少老师以“无序、无趣,不能激发儿童写作兴趣”为由打入“冷宫”,或弃之不用,或敷衍了事。其实,单元习作,是教材编者经过通盘考虑精心设计的,虽然不完美,但用心开发,依然有着巨大的价值。可以说,单元习作,是一座亟待重新开垦的富矿。

      温儒敏教授在《温儒敏谈语文教育》一书中指出:“教学中,不一定照搬教材的作文教学体系,最好能依托自己的经验,并面对你们的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某一种体系作为基本框架,加以调整,形成自己的写作计划。”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立足于教学行动研究,以习作目标、习作内容、教学策略为研究对象,对单元习作目标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写作内容进行了二度开发,并在指导策略的优化上进行深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目标重构:让儿童习作贴地飞行

      小学生习作属于习作起步阶段,对于刚起步学写作文的孩子来说,不是要“飞”得多高,“飞”得多美,而是如何“飞”得起来;不是按固有的模式“飞”,而是有创意地“飞”;不是迫于无奈地“飞”,而是超级享受地“飞”……总之,儿童习作,要努力让儿童“贴在地面飞行,不在云端舞蹈”(维特根斯坦语)。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依据2011版课标,在把握好小学阶段的习作总目标的前提下,厘清阶段性目标的梯度。

      1.关注学段要求——梳理习作教学总目标与阶段目标

      习作总目标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梯度解读】“具体明确”是对写作内容及风格的基本要求,对小学阶段的孩子尤其显得重要。课标要求“具体明确”,从根本上反对浮华文风,让孩子作文从起步开始就打上诚实的底色,言之有物,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文从字顺”是语言表达角度的基本要求,不要求孩子学“飞”的时候一定要“飞”得很美。“文从字顺”,就是能够把内容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意思是通顺的,文字也是流畅的即可。

      “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是要求学生写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总以为学生写不出作文是因为缺乏生活积累。然而,真实的情况不是学生的生活太单调,而是我们的作文内容总是“好高骛远”,没有触及学生内心的生活感受和情感积淀。写自己的见闻就是要给学生一个自主“飞行”的空间,让他们真实自在地“飞行”,写下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体验和想法。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书面语言运用与口头语言运用是有较大差异的。初习作文,学生要从“地上走”变成在“天上飞”,需要逾越很大的障碍。“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来写作”就是告诉学生怎么“飞”,让口语转化为书面语言,让习作能够装载更多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趣味性是最重要的,只有让学生享受到“飞行”的快乐,才能有继续“飞行”的愿望。

      第二学段目标

      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修改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用简短的书信便条交流。

      【梯度解读】第二学段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初习写作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最重要。让孩子们写感到新奇的、有趣的内容,不是要让学生“飞”得过高,而是要让“起飞”的过程成为一种享受,这是重要目标。第二学段课标提出“尝试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为学生如何“飞”提供了策略指导;“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为怎么有创意地“飞”指明了方向。

      第三学段目标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整齐,书写规范整洁,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梯度解读】到了第三学段,课标提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作文的功能在于交际。当学生学会“飞行”后,要让他们体会到“飞行”并不是生活的“奢侈品”,学习作文也不是为了得个分数、评个等级,而应该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第三学段课标要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如果学生用作文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让作文成为情感交流的工具,那么这样的一次次的“飞行”必将成为一种超级享受。一旦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必备品”,学生就会产生无限的学习热情。

      2.关注习作序列——厘清同话题习作梯级目标

      在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对现行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高段(3~6年级)每个单元习作内容归类整理后发现,同类话题或题材的习作在不同年级多次出现,且目标模糊雷同,缺少区分度。据统计写“父母之爱”的习作共出现两次,以“写自己”为主题的习作共出现四次。

      让三、四年级的学生写自己的特点和成长故事,又要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如果没有一点触及内心的素材,如何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根据课标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习作目标,我们给同一主题的习作设置了不同梯度的目标。(见表1)

      【厘清梯度】三年级介绍自己提出了“用有新鲜感的语句写一个独特、真实的自己”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初学习作孩子能放开手脚的束缚,写下独特的、最真实的自己。四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成长,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写自己的故事,还是写自己的心里话,一定需要有一个最信任的人引领,才能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把自己融进周围的世界中去。五年级让学生通过“回忆或采访”是为了“感情真实”地写出自己的故事,“傻事、趣事、囧事、乐事都可以写”是为了“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3.关注习作个性——细化单元习作核心目标

      单元习作的话题一般与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有关,但又依据不同学生的写作基础和个性,细化这一核心目标。例如四上第四单元的阅读一直是围绕着名家笔下的动物,老舍的《猫》与《母鸡》、丰子恺的《白鹅》确实堪称典范,但让我们的学生笔下的动物描写也具有名家的高度,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基于课标第二学段“不拘形式地写”“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的目标,我们在细化核心目标时打开了写作思路,让学生既可以写自己喜爱的动物,也可以写感兴趣却没见过的动物,更可以写想象传说中的动物。如此,不同基础和个性的学生,就有了选择的机会,文章也会更加富有个性。(见表2)

      

      二、内容重组:唤醒真切的生命体验

      我们总以为学生的生活很单调,他们写不出作文是因为缺乏生活积累。然而,真实的情况是,不是学生缺少生活积累,也不是学生的生活太单调,而是我们的作文题材远离学生生活。所以,我们二度开发单元习作内容时,需要创设一些有现场感的活动,创设与社会现实、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话题,唤醒儿童真切的生命体验,让学生把最鲜活的细节、触及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积淀,用笔书写出来。

      1.与体验同步,在现场活动中汲取灵感

      在四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有一个单元习作是让学生用笔写下多姿多彩的田园乡村生活。这样的题材对于从小就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几乎是一片空白。那么,我们就通过组织亲子活动,把写作课堂搬入乡村,让他们通过自己亲自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生活体验,来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经历一次在萤火虫陪伴下的写作历程。这必将使他们回归质朴、本真,写出自己最真实的体验。(见表3)

      【活动导语】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来说乡村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近年杭州旅游打出“美丽乡村计划”,就是让我们这些城里人能走进乡村,体验乡村的风情。本周我们的亲子活动就是“走进乡村”!

      【作前导语】今天我们走进了安吉深溪,经历了一天的乡村生活。今晚我们在这里歇脚,在窗外萤火虫的陪伴下,也许你有太多的感受需要用笔来诉说。用30分钟的时间,拿起笔写下这一天乡村生活的经历和体验。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吧!

      

      

      

      我一步步小心翼翼地走着,放眼四周,到处都是竹子。深绿色的竹子,足足有十多米高吧。我站在竹林里,抬头仰望天空,在竹子的簇拥下,天空只露出一小张脸!因为刚下过雨,轻轻摇晃竹子,“竹雨”就扑啦啦地下来了。低头看,褐色的土壤里悄悄地冒出了很多小笋。我迫不及待地弯下腰,双手拉住笋尖,一使劲,一扭,咔嚓一声,小笋就在手中了。我剥开最外面的黑色笋叶,再一层一层往里剥,渐渐地露出了乳白色的笋芯,轻轻咬一口,脆脆的,甜甜的。

      2.与现实衔接,在实践中点亮习作之灯

      看有地方特色的纪录片,搜集素材,介绍一个地方的节日习俗、服饰、饮食、民居或民间工艺品。

      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当学生认识到习作是一种交际工具,是生活的需要,学生便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们在二度开发单元习作时发现,当我们把单元习作的内容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时,他们因为在社会实践中积累了经验,有了最真实的体验,所以笔下呈现的作品不仅有应用价值,还能成为交际的工具,真正为生活所用。

      六下第二单元介绍民风民俗,我们把时下的流行元素,央视九台纪录片频道的《美丽中国》《舌尖上的中国》推荐给学生,他们通过收看介绍地方特色的纪录片积累写作素材,通过借鉴和模仿解说词学习语言表达。(见表4)

      【作前导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最近我们看了不少介绍中国各地风土人情的纪录片,如《美丽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等,搜集你最感兴趣的素材,介绍一个你喜欢的内容,可以是节日习俗,可以是服饰、民居,也可以是有地方特色的美食。

      在寒风刺骨的冬天,能尝到热乎乎的栗子,是多么美妙的事!支起一口大铁锅,把栗子埋在一堆黑砂中,加上糖不断翻铲。随着温度的升高,空气里也慢慢有了甜香。紧接着,我又听到了栗子笑翻肚皮的声音。这时,我就会买上一袋热乎乎,带着浓郁甜香的糖炒栗子,一边嚷嚷着“好烫,好烫”,一边迫不及待地剥起壳来,直到把那黄金色的栗子吞进肚子里——我觉得那是一种特别的幸福。

      3.与应用接轨,让习作创意改善生活

      中高年级的习作中出现了应用文的板块,学生写应用文要与他们的生活接轨,才能变为真正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应用性写作。我们在指导应用文的写作时,创造一些实践应用的机会,让学生有写作的动机与激情,并让学生体会到应用文可以改善生活。

      五下第六单元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和六上第四单元写以环境污染为主题的建议书,教材原习作目标设置的范围较大,学生可选择的余地比较丰富,但弊端是忽略了应用文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这一要素。所以,我们在二度开发习作目标时增设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目标。特别是六年级的建议书,基于毕业班学生与母校浓浓的情节,我们二度开发的目标提出了“给学校提实用且有效的建议”。(见表5)

      五下第六单元——写校服调查报告。

      【作前导语】校服是谁穿的?是我们。“我的校服我做主”,这次的校服就由我们来设计。当然,我们可以先对其他国家、其他学校的校服进行调查研究。在这样的基础上再经过自己的创造,设计出一套令人满意的校服。

      关于学校校服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五年前,长江实验小学有了第一套分季节校服。五年后的今天,为了使同学们穿的校服更舒适,更美观,更受大家欢迎,学校希望同学们自己设计校服。因此,我先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查。

      二、调查加资料搜集

      

      1.我校校服偏英、韩风,十分美观。90%以上的同学都认为校服非常好看,但只有不到20%的人认为穿着舒适。因此,我建议学校校服材料可以做些改变。

      2.校服大多采用黑、白、藏青等颜色,这些都是校服的经典色调。因此,为了创新,我采用了一种十分时尚新颖的颜色作为辅色——草绿色,同时用藏青色作为主色,辅以经典色白色。

      3.(总结)希望我校新一套校服能更加舒适、美观,更受大家欢迎。

      近日,高考、中考改革方案陆续推出,语文王者回归。占据语文学习半壁江山的习作,必将更受关注。与体验同步,与现实衔接,与应用接轨的习作能力,无疑将成为这一时代学生的重要语文能力之一。这便是基于教材联系生活实践,二度开发习作内容的重大价值所在。打通生活和习作的界限,让习作更多地融入到生活实践中来,更能调动学生习作的自主性、趣味性。让学生在习作这片天空,自由自在地“飞”,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梦想。

      

标签:;  ;  ;  

澄清梯度,二次发展--对小学单元习题教学的新思考_单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