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延伸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的延伸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遗产论文,物质论文,图书馆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称无形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或有形文化遗产而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共同财富,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而非物质的无形的东西往往比物质的有形的东西更重要,它蕴涵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并且更容易受到破坏和消亡的威胁。

目前,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社会形成热潮,各文化事业单位都已加入其中,图书馆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文化事业单位之一的图书馆应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利用图书馆收集、整理、传播的功能,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服务模式,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体系,为振奋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为了做好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料及其他载体的收集、保存工作

文化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保存文献并不等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而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中一种措施或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人类历史文明留给今人丰富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一种方式。它虽是无形的,但影响着人们的整体生活文化,它携带着大量的知识记忆,蕴涵着厚重的文化,有的已成为传统,甚至上升为精神。受当时社会背景以及历史上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的影响,发生发展于田野中的活态文化逐渐失去生存空间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濒临消失,长期口口相传或因偶然原因记载下来的文献资料也大部分零散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普查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搜集和购买的民间文化资源资料,传承人的记录、调查图表,分布地图集,创作的相关录音、影像、图片等珍贵资料以及普查记录的相关资料等都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这些资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传、创新与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书馆是社会最重要的文献资料保存与服务机构,有着独特的收集、管理和服务手段,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专题库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将所有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馆藏书籍资料及其它多媒体文献,进行集中收藏、保存和借阅服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与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地域辽阔,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看,它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地理环境的地域风格、语言结构风格、生活习惯的差异,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异性。各地方图书馆可根据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以及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确定自己的收集范围和保存策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资源保存体系,并通过对活态文化采集、保存、整理、交流、传播,拓展自身功能的空间,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方式得到不断的延伸。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是建立在调查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的。各地方图书馆可根据本馆所处地理环境、参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地档案馆、艺术馆、博物馆等知识机构及有关专家、传承人等的协助下,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专题数据库。

当查询者需要了解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通过某一关键词和相关词组就能查到该馆所有与之相关的书目信息和全文信息。以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年画为例。西杨家埠村位于潍坊市东北方向30里处,自明朝以来,地方志。村史中就有盛产木版年画的记载。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数百年来,杨家埠木版年画按照农民的思想要求、风俗信仰、审美观点、生活需要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了自己古朴雅拙、简明鲜艳的风格。相对其他图书馆来说,建立杨家埠年画专题资源数据库,潍坊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做法如下:

将杨家埠木版年画设为数据库总主题,其传承人、代表作、口述史、历史演变等设为分主题,分主题下再有若干子集。建库图书馆应以充分的文献资料的收集和保存等前期工作为基础,深刻挖掘本地区该年画的民间文化信息资源,构建出一个具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略如图1)。

图1 杨家埠木版年画数据库网状结构图

这个网状结构图是由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众多子集连接而成,众多子集又构成分主题,分主题在总主题框架下相互联系,从多层次、多角度来展示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目的是共享,通过共享才能更好地保存、传播和服务。网络环境下数据库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的利用和传播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数据库的使用对象或用户主要是进行数据输入、整理的工作人员;有关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项目的传承人、传承群体;感兴趣的普通群众。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观赏,还可以参与、互动,与遗产传承人、专家定时定主题地在网上交流。具体流程如下:

读者→互联网→潍坊图书馆→杨家埠年画特色数据库→各分主题→各子集

数据库选题与规模,取决于建库单位的能力(经费、设施、人员配备等),还取决于对数据库结构的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资料的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数据库立项后,各省市图书馆应在资金支持、人才培训、资源建设上下工夫,充分挖掘数据资源,利用数据分析工具提供快速检索和服务,从而真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有序化进程。

(三)利用图书馆特有的号召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场所和组织服务

21世纪的图书馆“除了阅读功能外,还提供情报信息传播的功能、终身教育的功能和文化娱乐的功能”。所以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中图书馆应大有作为。

(1)举办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资料、实物展。近年来,各地图书馆的展览工作悄然兴起,各种展览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参观有意义、有影响的展览已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高雅、时尚的文化活动。展览是通过图片、实物和文字说明展示给参观者,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2007年1月国家图书馆在学术报告厅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民间剪纸艺术》展,该展览通过“中国第一剪”高凤莲剪纸作品展、陕北民间布堆画展、高凤莲现场剪纸表演、“关注民间原生态艺术”讲座等系列活动反映了陕北人民纯朴的生活情趣和浓厚的传统文化格调,展览不仅有静态实物展示,还有传统手工艺人技能传承人的现场表演,将前来参观的人们一同带入粗犷质朴的原生态艺术世界。

一个成功的展览,除选题准确、立意深刻外,还应内容丰富,有足够的信息量,这些都依靠于主办人对资料的掌握和熟悉程度。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图书馆的丰富馆藏文献资料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是举办展览的最好资源和有利条件。虽然现在许多公共图书馆已建有展览厅等设施,但就展览项目及展览频率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图书馆应配合国务院、文化部的工作,发挥文化展示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展览。

(2)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公益讲座是通过主持人有声有色的讲演,把各学科各领域的知识以及最新的思想带到广大群众生活之中,是中国文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宣讲者、播种者、释疑者。图书馆作为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阵地,它所举办的公益讲座成为建设文化中国、创建和谐社会、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市民素质的“没有围墙的学校”。利用图书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学习氛围,结合图书馆的社会职能,邀请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举办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公益性讲座是图书馆的创新服务。

(3)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演。近年来,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尝试新途径展示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到很好的效果。各地方图书馆可借鉴这种方式来弥补图书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足,将图书馆的静态陈列与戏曲表演的动态展示结合起来。我国的戏剧演出习俗,有些大致相同,有些带有地域色彩,如山东棒子戏、柳子戏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图书馆可充分利用本馆展示厅,在展示厅内将演员的化妆安排在前台,观众可以看到演员化妆的全过程,换装后,随着大弦、二弦、板胡、二胡等伴奏的响起,演员展示整体舞台艺术,整个过程都采用开放式的展演形式,通过这些生动的形式表现濒临消失的剧种以及民间器乐,向人们传达正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增强社会参与性。

(4)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湛技艺。工艺精湛的木版年画,构思精巧、造型雅拙淳朴的民间剪纸,选材讲究、扎工精巧的潍坊风筝,色彩淡雅、构图优美的鲁绣,历史悠久、栩栩如生的草编等我国民间工艺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劳作生活中表达心愿、情感和信仰的艺术活动。图书馆可利用馆舍优势,将代表性传承人请到图书馆建立各艺术展厅,采用文字展板、实物展柜和现场演示的方式,将各自的绝技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呈现给社会公众,如果观众喜欢还可以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做些简单的工艺品带回收藏,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为公众与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表现形式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

(5)举办各种民族民间文化节庆活动。图书馆是文化的聚集地、发散地和创新地,在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举办各种有关传统文化的节庆活动,调动全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浓厚传统文化的氛围。看花灯、猜谜语是中国元宵佳节的传统文化活动,为烘托节日气氛,山东省图书馆已连续五年主办元宵节“书海灯谜”活动,活动期间还邀请灯谜协会专家为市民举行猜谜技巧讲座,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水平以及生活习惯、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图书馆可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组织有本地特色的节庆娱乐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言行和思想。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方式是使它保持原有的原生态性、民间性和真实性。图书馆以上的保护措施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为艺人提供场地、设施,请艺人到培训地常年举办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馆培训班,如面塑、刺绣、剪纸等向更多年青人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壮大民族民间艺术队伍。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文化教育基地,从孩子和广大群众抓起走进学校、社区,举办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鉴赏普及班,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宣传、普及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培养热爱民间传统艺术的观众队伍。让广大群众学会欣赏那些体现中国戏曲唱做念打的综合舞台艺术,从而领略到地方舞台艺术的魄力。让各地具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收稿日期:2008-09-04

标签:;  ;  ;  

图书馆的延伸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