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战略论文,韩国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及背景
2003年初卢武铉就任总统后不久,韩国就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同年8月韩国公布了今后五至十年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是人均收入尽早达到2万美元,迈进发达国家的行列。
(一)主要内容
首先,从经济发展方向上看,重点是发掘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增强国家的总体竞争力。在发掘增长潜力方面,主要包括:实施以创新为导向的增长战略;成为东北亚的经济中心;国内平衡发展;鼓励妇女参与经济活动;强化农业和渔业的发展基础。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一是要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经济,包括实施三年的市场改革计划,防止金融部门的产业垄断;二是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改进政府的财政核算制度。在改进劳动关系方面,一是将劳动与管理层的冲突成本降低到最小;二是随着生产率的增长增加工资;三是保护弱势的劳动者。在对外开放和加强合作方面,主要包括:积极进行自由贸易区和多哈回合的谈判;实质性地推进韩国与朝鲜的经济合作进程;加强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注:Economic Policy Direction for 2004,the Ministry of Finance and Economy,Republic of Korea.)。
其次,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措施:
1.确定十大新引擎产业。产业发展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部分。“新引擎产业”的评判标准是:必须在五至十年后能通过生产及出口,在提高国民收入和增加就业机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此大前提下,还应具体考虑该产业在世界市场的预期占有率、战略重要性、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确保竞争力的可能性,以及对经济和其他产业的扩散效应。根据这一标准,韩国政府最终将数字电视和广播、液晶显示器、智能机器人、未来型汽车、新一代半导体、新一代移动通讯、智能型家庭网络系统、数控软件、新一代电池、生物新药及人工脏器等十大领域确定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产业。
韩国政府预期,到2012年,通过发展“十大新引擎产业”,将创造附加值169万亿韩元,增加出口额2519亿美元,提供241万个就业岗位,为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提供有力保证。
2.具体的产业发展目标(注:Toward A 2010:Industrial Policies,the Ministry of Commerce,Industry and Energy,2004.http://www.mocie.go.kr)。从目前到2010年左右,成为全球第四大工业国。半导体和造船业确保世界领导者地位。汽车和石化产业,在生产和出口方面,成为全球四强之一。数字电子产品,成为全球第二大生产国。钢铁、机械、零部件及原料,确保全球供应能力。电子商务、分销和物流达到世界工业化国家先进水平。
(二)社会背景
韩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目标及其措施的出台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
第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韩国经济一直处于缓慢的恢复之中,但增长势头未能稳定地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在危机前,经济增长率在5%以上,有时甚至接近两位数,但危机后,除2000年有过一次强烈的反弹外,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从失业率分析,尽管时有好转,但经济中的就业创造能力下降,15到29岁的年轻人失业状况较危机前严重。2001年时,经济每增长1%,可以创造133000个就业岗位,而到了2003年,每1%的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却减少到了35500个(注:Korea's Economy in 2003,KIEP,p.7.)。这种情况一是由于危机引起的结构调整,二是工会阻止招募新工人。从支出的角度来看GDP的构成,私人最终消费1995年占了54.7%,2002年时下降到51.6%;而同时在GDP中进出口的比例却从-1.5%上升到17.5%(注:Korea and the World,Key Indicators,KITA,2003,p.29.)。这表明国内私人消费支出下降,国内市场对经济的推动力并不充分。
在知识、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形势下,韩国已到了结构升级的关键时刻。一方面韩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未缩小,另一方面,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追赶又咄咄逼人。大部分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达1万美元后一般在五至十年内即跃升至2万美元,而韩国人均国民收入自1995年达到1万美元之后,却在这一档次上连续停顿了八年。倘若错失这一“最后的机会”,韩国经济很可能会失去“动力”和“支撑”,再难改变落伍的状况。卢武铉上任以来,韩国媒体和舆论不断提出“十年后韩国靠什么维持生计”的问题,充分反映出了韩国的危机意识。
第二,政治问题阻碍经济发展。朝鲜核武器危机和南北统一问题引起国际国内对朝鲜半岛前途的普遍忧虑,这也加剧了经济复苏过程中的波动。伊拉克战争则引起石油价格上升、信心指数下降、金融市场不确定,影响了包括韩国在内的全球经济的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表明,国际原油价格每上升5美元/桶,就会造成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真实GDP下降0.4%,贸易平衡占GDP的比例下降0.5%(注:World Economic Outlook,IMF,2004.)。韩国是高度依赖外部能源的国家,因此影响就更显著。
第三,对国际经济波动的适应能力不足。韩国是一个严重依赖对外贸易的外向型经济体,受国际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很大。居高不下的石油价格、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因素给韩国企业提出了更多的挑战。韩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并不稳固。原有的以大企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导致韩国的国际竞争力一直没有显著的提升。
表1 韩国的经济增长率及失业率
年份 199519982000
2002 2003
GDP增长率①
8.9-6.7 9.36.3 2.5②
失业率(%) 2.1 7.0 4.1
3.1 3.4②
注:①以1995年的不变价格为准;②World Economic Outlook,Sep.2003,IMF.
资料来源:Korea's Economy in 2003,KIEP;World Economic Outlook,Sep.2003,IMF.
第四,经济发展停滞与社会问题严重并存。公共部门效率低下,地区经济差别扩大,劳资关系紧张。韩国采取的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公共部门不仅庞大,而且包括了垄断性的公共企业,例如通讯、教育、医疗、能源、公共交通、预防犯罪等,由于公共部门的目标是追求公共利益,因而其管理决策明显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不仅成本很高,效率低下,而且容易产生政经利益共同体,孳生腐败。韩国的发展一直以汉城及其周边为重心,其他地区发展不受重视,不仅经济发展速度较慢,而且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在劳资关系方面,高工资、低福利的结构使得劳资之间缺乏信任。例如,2000年韩国制造业中的平均工资水平在美国、台湾、日本等经济体中是最高的,但人均国民收入却是最低的(注:Kim Daemo,"Globaiization and Labor Relations in Korea",Market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 Series 3,Feb.2003.)。这表明生活水平与福利水准都相对较低。同时,大企业中的工会势力很大,资方只得将负担转嫁到作为承包者或分包者的中小企业头上,结果使后者陷入困境,影响到中小企业工人的福利。这使得韩国一直工潮不断,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第五,韩国舆论普遍认为,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过失。政府对经济形势把握不够准确,延误了采取最佳对策的时机;经济对策优柔寡断,缺乏力度;方案很多,但具体落实较少;劳动政策方面政府并没有采取更有效的管理方式,非法工会盛行;缺乏治本的措施等。
影响中长期经济目标实现的因素
韩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依赖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韩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一种外延型的增长。这种增长模式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遇到了严峻的挑战。愈来愈多的发展中国家跟随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生产并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品,结果造成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不断缩小,使得依赖此类产品出口的韩国外贸部门出现逆差。1998年,韩国贸易账户赤字接近700亿美元(注: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the World Bank,2001.)。从这个角度看,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金融危机巨大的破坏性表明,韩国等东亚经济体目前到了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
(二)韩国企业与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韩国企业与产业的发展模式曾经是其国际竞争力的来源。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韩国经济逐渐偏向赶超战略,热衷于扶植大企业去发展资本密集程度超过其要素秉赋结构的产业,全力推进以大企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并引导银行信贷高度集中于这些政府扶持的企业,对企业拔苗助长,从而形成韩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韩国财阀的作用至少可以归结为三点:第一,财阀是韩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火车头。韩国经济的起飞归功于财阀的崛起。第二,财阀是韩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在韩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财阀由组建出口导向企业,到组建综合贸易商社,再到发展跨国公司,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第三,财阀是韩国经济转型和升级的助推器,促进了韩国经济技术的高级化和现代化(注:钟坚:《韩国大企业发展模式的历史反思与制度分析》,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5期,2001年9月。)。
政府扶持财团给韩国带来了繁荣,但也逐渐暴露出严重缺陷。以大企业为核心的经济具有政经结合的特点,结果政企不分造成官商勾结和社会腐败。而且这些大企业往往家企不分,造成人治结构和封闭体系。由于容易获得政府的金融和财政支持,大企业也经常盲目扩张,造成效率低下和调整困难,同时高额负债增加了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1997年发生金融危机时,30个大财团中竟有十几个财团应声而倒,其他财团也不同程度地陷入经济困难,导致成百上千个依附其生存的中小企业随即关门歇业。此外,韩国企业在技术发展方面仍主要靠学习和模仿的方式追赶发达国家,独立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较为欠缺。韩国大企业效率低下、反应迟缓的问题在创新领域表现得更加充分。从国际竞争力来看,韩国在1997年排名第21位,1998年排名第19位,2000年排名第28位,2001年排名第23位,2002年排名第21位(注:国际竞争力排名参见国际经济论坛网站。http.//www.weforum.org),一直在20名左右徘徊。这与韩国2010年之前实现前四位工业大国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表2 韩国的投资与储蓄率(单位:%)
资料来源:韩国银行。
改变财团经济的特征,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卢武铉上台之初,曾下定决心改革大财团,但随后却认识到不仅不宜改革,而且还应更多地发挥其作用。财团经济的转变需要很多条件,如打破政企之间的深入联系,改革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专业化经营,集中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创新水平等,这些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才有可能达到,仅仅五到十年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东北亚中心地位的形成
韩国过去由于要集中资源实行赶超策略,采取了封闭市场、较少依赖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放松了政府管制。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进一步加快了开放的步伐。对于一个对外贸易依赖度高、人口和地域都有限的国家而言,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多个模型预测结果均显示,如果中日韩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韩国将是受益最大的国家(注:例如,在动态模型模拟中,三方FTA给韩国带来的经济福利最大,为114.2亿美元。Kazutomo Abe,"Economic Effects of a Possible FTA among China,Japan and Korea",in Yangseon Kim and Chang Jae Lee,(eds.),North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Prospects for a Northeast Asian FTA,KIEP,2003.)。但是,要在中日韩的合作中成为中心并不容易。所谓中心是指具有强大的经济影响力,能够在区域发展中起到带动和推动作用的国家。其中市场吸纳能力的强弱是关键因素。但根据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韩国市场一直处于波动与萎靡之中。每个家庭平均3000多万韩元的债务,近年逐渐下降的私人储蓄率等因素都表明韩国市场的吸纳能力受到了经济不景气的很大影响。如果这种情况很快改变,而中国与日本又都以韩国市场为导向,则韩国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就有望确立。但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市场逐渐扩大的现实之下。更何况,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是否能在五至十年的时间内建成本身还是一个问题。
成为东北亚的金融中心同样需要首先确立韩国在地区金融领域的核心和领导地位。这对于自身金融体系制度并不完善的韩国而言,的确是一个大的挑战。韩国目前提出首先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东北亚物流中心,达到新加坡的水平,然后再向东北亚的经济中心过渡(注:据朴键一博士的观点,近一年来,韩国一直致力于“东北亚时代”概念的讨论和完善。而东北亚时代的核心就是以韩国为中心的东北亚经济共同体建设,包括南北合作、对外开放及内部能力建设等内容。笔者认为,韩国中长期的经济战略很好地体现了这个思路。),实现战略调整。对三个大国而言,谁成为领导这种安排发展方向的中心是当前的敏感议题。韩国力争,日本不会示弱,而中国近年来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和对日韩经济的贡献又使人对中国的作用有了种种猜想。在夹杂了历史问题后,前景就愈加变得不清晰。同时,朝鲜半岛的局势目前仍不明朗,这就使韩国成为东北亚中心的预期不仅面临相当大的风险,而且也受制于太多的不利因素。
(四)国际经济环境影响因素
第一,国际经济在未来五至十年的走势。这一走势决定了韩国的外部市场情况,包括出口、进口及贸易条件等。
韩国的主要进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中国、欧盟等。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如果保持目前的增长趋势,中国在未来五至十年中经济仍可能保持将近两位数的增长率。随着2005年许多产业的过渡期将至,中国的进口在目前基础上仍会大幅度增加。可以预期的是,中国从韩国的进口也会继续增长。
从几个发达国家来看,美国、日本进入了持续恢复的阶段。经过信息产业泡沫之后的调整,即淘汰过剩生产设备和裁员,美国的劳动生产力已明显回升。日本也得益于对中国出口的增加,从2002年第四季度开始,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加快。但美国与日本经济仍然存在着脆弱因素。如在美国,近两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仍然疲软,失业率居高不下,而日本经济中结构性矛盾突出,消费指数依然在下跌,不良债权问题严重,财政状况恶化。欧盟国家近年来经济极度疲软,主要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泡沫经济造成公司债务负担沉重和大量不良债权和相应的调整速度缓慢,继而造成投资不振。因此,美国、欧盟、日本等国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处于恢复阶段,市场大幅而迅速扩大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韩国的出口也将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从世界经济的走势及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状况来看,韩国今后五至十年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从进口的角度看,能源特别是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是韩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制约因素。从最近几年的趋势来看,石油价格呈上升趋势,尽管可能在某些时段有下降,但总的价格依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注:Global Economic Outlook,the World Bank,2004,p.272.)。韩国是较为依赖进口能源的国家。根据1996年的数据,韩国能源净进口量占商业性能源使用量的百分比达到了86%,高于美国的21%和日本的80%(注:《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部分世界发展指标,2000年,第5页。)。因此,如果石油价格保持上升的趋势,势必对韩国制造业的发展形成进一步的制约。
表3 主要贸易伙伴近年来的经济增长状况 (单位:%)
资料来源:Global Economic Outlook 2003,the World Bank;Italic: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2003(1~4).
第二,国际技术及产业发展状况。从国际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今后竞争的焦点在高新技术领域。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未来五至十年中仍处于巅峰状态。发达国家的这些产业将有衰退迹象,并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生物技术则逐步兴起。纳米技术代表的新材料技术在未来20年还不会成为主导产业。韩国在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中将大力支持的数字电视和广播、液晶显示器、智能机器人、未来型汽车等十个产业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如果韩国在继续发挥传统产业领域的生产优势的同时,能在今后五至十年在高新技术领域有较大发展,将为长期内国家竞争力的成长打下基础。
1999年韩国科技竞争力全球排名第28位。韩国在数量指标方面,如投入、人力资源、专利等都处在前列,但在创新体系和发展环境方面,却并不理想,原因是政府、学界和企业之间缺乏合作。韩国科学技术评价研究所的分析表明,韩国的科技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50%~80%(注:Vision 2025,the Ministry of Sciences and Technology,Republic of Korea,1999.)。韩国的优势在于教育水平高,研究机构具有进行高水平研究的潜力。但缺点是科技管理体系落后,导致技术转移和技术协作活动少。从产业上看,韩国的优势主要还是在造船、汽车、数码产品等制造行业,在设计、核心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这些传统产品上进行升级换代,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因此,在五至十年内,在十个新引擎产业领域的某些方面取得进展是可能的,但若想在所有领域都达到世界前列的水平可能困难较大。
第三,国际及地区经济制度性安排的影响。从多边领域看,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在2004年8月公布的谈判框架文本中对农业问题做了较为模糊的处理,而最终协议可能会在2005年左右达成。目前韩国仍对大米、大蒜、芝麻、辣椒等108种农产品征收250%以上的高关税。尽管依据多哈协议原则,韩国将被迫尽快降低关税,但韩国相当担心关税降低后进口农产品的大量涌入会对本国农产品造成威胁。此外,多哈协议允许大米等部分敏感农产品以灵活的方式扩大开放,允许发展中国家更加灵活地决定农产品开放对象和幅度。但韩国是否能继续维持农业领域的发展中国家地位还是未知数。因此,多哈回合谈判的最终结果将对韩国农业今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同样也影响着韩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按照时间表,APEC中发达成员将在201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而发展中成员将在2020年实现同一目标。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共同体也将在2010年建成,日本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将在2012年建成。目前,东亚共同体的目标已提出,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下一步就是进一步研究东亚共同体的形成机制。但可以预见的是,在五至十年左右的时间内,东亚共同体的建设至多可能提出时间表,而不可能建成。但是同时,双边及区域贸易投资协定将有较大规模的增加。那么,如果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提上日程,而东亚共同体的计划也是以“10+3”为基础的,那么韩国的作用就较为突出了。
实施对策
为实现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在今后的几年内,韩国将采取下列对策:
(一)以产业政策为核心促进经济增长
卢武铉总统指出:“必须集中国家力量,发展十大新引擎产业”。政府为此制定了综合实施对策,主要包括:
第一,抓紧部署和进行组织实施。初步确立由信息通讯部和文化观光部负责数控软件及新一代移动通讯产业;其余八项产业由产业资源部单独或与其他政府部门共同负责。从2003年9月起,以产业界为主导,按十大产业领域分别成立“促进事业团”,负责具体企划事宜和相关技术研发。
第二,大力扩充人力资源。改革教育和培训体制,适应科技人才需求,对理工科人才培养提供政策优惠。为建立和运营产、研结合的核心大学,政府计划自2004年起五年内投入1500亿韩元,支援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推广产、学、研结合的成功范例,消除科研、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在强化国内高级研发人才、生产技能人力培育的同时,加快引进海外优秀人才。
第三,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在2004年第一个季度,一个特别的增长动力产业委员会建立起来,以增进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协作。每一个产业中建立了工作层面的委员会,为技术发展准备路线图。为了降低私人部门发展新技术的风险,2004年作为起步年,对于这10个产业的研发预算将从3060亿增加到5180亿韩元,加上民间企业的投资,总额有望达到1万亿至1.2万亿韩元。同时将支持多国的联合开发和标准化。特别是高附加值产业的技术创新。韩国将要吸引许多著名的外国研究机构,政府将支持外国研究专家的就业。2004年左右,研发机构,如Pasteur,Cavendish,和Intel IT将在韩国建立。对科学和工程专业的奖学金将增加。
第四,全面调动民间企业的积极性。通过修订相关法律,大幅度放宽以至解除对企业设立工厂的种种限制,对从事新产业的企业给予贷款、税收上的优惠,并考虑对与数字电视、未来型汽车等新一代产业相关的大企业解除投资总额限制。
作为国家产业发展的长远大计,“十大新增长动力产业”计划在运作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障碍。这需要从观念更新、体制整备到部门协调和财源筹措各个环节付出巨大努力;如何突破朝野的藩篱,集中全体国民力量,也是一个艰巨的难题。但韩国政府表示在这一决定国家未来生计的问题上不会犹豫不前。
(二)结构改革
全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为了增强公共部门的效率,韩国将推进机构改革。每三年进行一次是否废除公共基金的评议,全面的改进计划也将制定出来。加强基础性工作,如国有组织管理评价、人员合理化和管理信息披露等。将继续韩国电力公司下属公司的私有化,也将做出对韩国煤气公司的结构改革计划。
改革财团企业。对股权—投资的上限体系进行合理的修改,作为把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转变成简单和透明的控股公司结构,或者其他先进的组织结构的第一步。修改限制竞争的规制。通过增加金融机构的透明性,和增强对股权投资者的资格要求,建立产业和金融资本之间的健康关系。
(三)实施地区发展战略,扩大增长基础
建立“在汉城区之外建立工厂和重新配置商业区位的支持中心”,以支持当地政府吸引从汉城区转移来的工商业。从2004到2008年,总数1.5万亿韩元将投资在汉城之外的大学和学院。从2004年开始,发展地区经济的“特殊经济区”运转起来。建立一个任务组来制定制度性的实施细节,如颁布强制法令。
(四)劳动关系与就业
政府将确保工资的增长与生产率的增加相一致,通过开发和推广生产率为基础的工资模型。通过充分保护脆弱的工人阶级,劳动市场的稳定性将进一步加强。考虑到非固定的工人(暂时、非全职,或外派的),政府将立法来消除不合理的歧视做法。政府目的是达到“社会有创造工作机会的共识”,这将作为劳资关系创新的基础。在劳资关系方面,通过系统的、法律的、和实践的改进,逐步消除劳资冲突的基础,社会成本实现最小化。政府将递交劳动关系改革计划,以工人、资方和政府三方委员会的讨论为基础,采取步骤扩大基础劳动权利,使之符合国际标准,同时使雇主适应这种变化。韩国将扩展劳动关系委员会,使其在劳动关系调解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将通过支持解雇制度和改进申诉过程,推进劳动标准的实施。
(五)加大开放以树立东北亚经济中心地位
政府将发展符合地区特点的自由经济区(FEZs)。特别是,仁川将发展为商业、IT、旅游和物流中心,釜山和光阳湾将作为东北亚中心港口。选择一个部门中的一个或两个公司,鼓励其参与那些地区的发展。2004年2月在釜山/镇海和光阳海湾地区建立了一个自由经济区的管理机构(Free Economic Zone Authority)。2004年3月,在财政经济部下设一个特别机构专门负责处理东北亚金融中心项目,由此形成较为具体的韩国金融中心计划;2005年随着韩国投资公司(KIC)的建立,将形成更完善的金融体系。另外,政府还通过特别立法(于2004年的上半年提交给国民议会),为在自由经济区建立和运作外国教育机构提供保障。
从对外合作而言,在努力拓展韩美之间政府和私人经济协作渠道的同时,韩国将积极追求在中国的大的发展项目,如西部开发。政府同时集中努力开发项目,使韩国在多边经济协作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如APEC和ASEAN+3。政府将按照先前同意的时间表,完成或开始与其他国家的FTA计划,如与日本、新加坡、东盟等。韩国将准备一个修改过的提议,改善服务市场准入,将加速努力来进入大的新兴市场如巴西、俄国、印度和中国。
从朝韩关系来看,中长期战略中,将扩大与朝鲜的专家和私人公司协作式的朝韩交流。主要的朝韩经济协作计划已经被同意,如重新连接铁路和公路,开城产业复合体也正在按计划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