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40年代英语广播剧的中国抗日书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播剧论文,英语论文,中国论文,年代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5)07-0120-08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因此,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到了包括苏联、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大力援助。他们不仅在人力和物资上予以大力支持,而且还在舆论上予以积极的宣传和声援,呼吁国际社会援助中国,高歌颂扬中国的抗战。广播剧就是国际社会采取的一种重要形式。在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一批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有赛珍珠的《中国事件》、《中国的插话》,邓乐夫的《胜利进行曲》、《伤兵》、《中国万岁》、《山岩》,诺门·卡雯的《为了和平的缘故,我歌唱!》、《无名英雄》,翰斯·雷贝尔克的《告世界》等。这些作品对中国抗战展开了书写,向国际社会有力地宣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推动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援助工作。这些英语抗日广播剧也是英美作家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作品,不仅有深刻的思想价值,也有丰富的艺术价值,显示了英美广播剧成熟的审美特征与艺术品格,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学术界至今没有关注这些文学作品。本文试图对此展开一些论述,这不仅对于研究20世纪40年代的外国文学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我们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学中,许多作品对中国抗战进行了独特书写。一些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作品,即使不是专门描写中国抗战的,也常常涉及对中国抗战的描写。其中,20世纪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广播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中国抗战的独特描写显示了重要的文学和历史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些作品也是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这些作品,主要包含着如下几个重要主题。 首先,史诗性地展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悲壮历程。中国人民抗击日寇入侵历经十四年,全面抗战历经八年,在武器装备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团结一心,奋勇抗敌,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华儿女艰苦卓绝、以身许国的精神,是人类历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英语抗日广播剧对中国人民誓死抗日的悲壮历程进行了独到的书写。《胜利进行曲》、《中国的插话》和《伤兵》等作品即是代表。《中国的插话》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作品,该剧比较广阔而生动地描写了中国全面抗战五年来艰苦卓绝的情景。该剧从华北写到华东,以及“也在中国其他任何地方,东方,西方和南方”的任何一座村庄,中国人民都在抗战,不仅描写了华东的游击战,还描写了华南的正规军攻城战,还从没有战斗的日常生活写到躲避日寇的轰炸,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的抗战现实。《伤兵》叙述了主人公从16岁不到参加抗战,到21岁不到就身负重伤的悲壮人生。而全面深刻地反映中国抗战历程的是《胜利进行曲》,它是英语抗日广播剧的代表作。该剧大规模地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悲壮历史,堪称是一部描写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史诗,凸显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显示了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不屈精神,弘扬了民族正能量。作品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方式,具体描写了抗战中五个典型性的历史场景:一是“八一三”上海抗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二是南京沦陷后日寇大屠杀的惨状;三是1938年蒋介石及夫人宋美龄拒绝日寇招降的场景;四是敌机轰炸重庆的场景;五是衡阳保卫战。这五个场景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宏阔地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情景,全景式地表现了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深刻揭露了日寇血腥屠杀的残暴罪行,全面展现了中国人民八年来同仇敌忾、坚决抗战的精神意志。可以说,这是一曲爱国主义的高歌,反映了中华民族积聚的正能量。 其次,生动地表现了“人民抗日”的思想。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为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而且是为人类正义而战,为和平而战。面临强敌,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坚决抗敌,最终获得了胜利。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的武器装备大大落后于日本侵略者,如何战胜它,自然只有依靠中国人民构筑的血肉长城。这是一场人民战争。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生动地表现了“人民抗日”的思想。《中国的插话》、《中华万岁》、《伤兵》就是表现这种主题的代表作。《中国的插话》集中描写了一个不满三十户的小村庄村长李大一家英勇抗日的故事。中国没有战舰或潜水艇、重炮、飞机等,可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差不多进行五年了,中国是怎样作战的呢?对此美国人很惊讶,宣传员询问中国人,中国人告诉他,当日本攻击我们的时候,我们只有人民,我们的人民就团结起来反抗敌人。这部作品不仅表现中国军人“把我的身体和我的枪献给这个反抗敌人的战争”,而且描写了中国人民为抗日把“我的身体——和这把旧刀——贡献”,反映了“人民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宣传了“人民抗战”、“全民抗战”的思想。《中华万岁》中唯一活着的女人,不仅在全村人被枪杀之后拿着枪从背后射击敌人,而且被俘后还在控诉日寇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警告敌人今天“杀死了我们五百万人”,马上就有“六百万人正在用他们的棍子和徒手作战”,深刻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的主题。《伤兵》通过对重庆的一个后方医院中一个叫林宇的伤兵的描写,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誓死抗敌的精神。他肩膀被敌机炸伤,失去了右手,创口痛得厉害,医生叫他口里插着一根温度计,回忆着五年来参加抗战的一幕幕,他作战十分英勇,可是他从此不能打仗了,心里非常痛苦。作品通过对他的抗日史的书写,歌颂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精神意志。 第三,深刻地表现了“天下一家”的国际联合抗日主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人民保卫国家、捍卫领土与主权的正义战争,而且是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壮举,是保卫生存家园的伟大行动,自然也是国际社会予以支持的战争。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的作家站在人类主义的立场来观察和反映中国的抗战,表现了“天下一家”的国际联合抗日的主题。《告世界》、《中国事件》、《山岩》都表现了这个主题。《告世界》不仅高呼“我们抗战,抗战到底”的口号,而且明确表现出“倘若欧洲诸国知道了以后,一定会同情,援助我们”的思想,发出了世界人民共同抗击强敌的号召。《中国事件》不仅反映了因为“敌人在南方正得势”,“他们已经把白人的岛国地方占领了”,中国军队要到缅甸去打仗,描写了他们在南方的攻城战,而且通过人物之口指出:“现在不分中国人、美国人和英国人了。我们正在共同作战哩。他们要求我们去助战,于是我们就去啦。”作品还借美国宣传员之口最后喊出了“中国需要我们,但我们也需要中国”的呼声。显然,这是表现了国际社会共同作战,反抗法西斯侵略的伟大主题。应该说,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抗战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文学史中也具有较高的价值。《山岩》也有独特表现。剧中老师指出,将来不打仗了,今天的儿童——明天的公民,就要去建设好国家,使中国“在天下一家里面得到她应该有的地位”,表现了“天下一家”的思想。显然,“天下一家”是抗战时期世界反法西斯的共同主题。 应该说,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情景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描写,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与关注,讴歌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贡献,以其深刻的思想表现显示了深厚的艺术价值,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 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流贯着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承继着人类的精神原型。原型既指一种原始意象和原始模式,也指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大量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情节、人物、意象或象征。[1](P4)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总是在对中国抗战进行独特的艺术描写中呈现出战争年代特有的价值取向。这是人类精神原型在抗战时期的置换变形,蕴含着丰厚的审美价值。 首先,英雄崇拜。英雄崇拜是人类一种基本的精神原型。“英雄是人类上古神话中反复显现的联通每一神话的精魂,是神话世界中最稳健,最响亮的音符”,“以英雄抗恶是世界文学中的一大精神原型”。[2](P6-7)因此,英雄崇拜,也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基本的精神意识,成为一种基本的精神原型。这种原型在战争年代会更加强烈地表现出来。纵观40年代的英语广播剧,这种英雄崇拜的原型心态显得尤其突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反映在剧中人物对抗日英雄的生活优待上。《伤兵》中主人公伤兵因为自己不能打仗了,就要求将温度计和食物拿给能够打仗的人。《中国的插话》中村长李大家的老母鸡下了一个鸡蛋,他们将这只鸡蛋分给两个英勇抗日的儿子。这种对抗日英雄的优待,显示了很明显的英雄崇拜心理。中国人民对抗日将士都很优待,如《中国事件》中写道,抗日军队,“不带粮食,但是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乡人供养,这些乡人自己却没有食物饲养自己的家人”。显然反映了英雄崇拜的原型心理。另一方面反映在对英雄将士守土尽责、敢于牺牲的崇高精神的描写上。这些作品塑造了一批反抗侵略的英雄官兵形象,从《胜利进行曲》中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的韩宪元团长、谢团副、杨营长,衡阳保卫战中的军长方先觉、参谋长孙鸣玉、师长周庆祥、葛先才、睿有略、饶少伟,到《中国的插话》中的军官、长子,再到《伤兵》中的伤兵,等等,都是英勇善战的抗日英雄。如韩宪元团长,是“八一三”淞沪抗战中的指挥员。他身先士卒,将最危险的任务留给自己。他说:“我们是中国的军人,祖国把命运交给我们,我们怎能不尽力!”他带着八百壮士抵挡日本侵略者的十万大军,消灭了整千的日军,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方先觉军长是衡阳保卫战的指挥者。他有胆有识、有勇有谋,并有着自觉的守土卫国的全局意识。当敌人还在衡阳外围时,他就赶筑防御工事,积极迎战;当敌人对衡阳实施包围时,他决心保卫衡阳,展开决战。他指挥第十军以单薄的兵力,坚守衡阳四十七天,勤务兵、杂役都上了火线,最后总部只剩下他和孙参谋长两人,但他仍然命令要打下去,并给最高统帅发电报,决定誓死卫国。城破后,就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虽然一万六千多官兵牺牲了,但挽救了湘桂战役,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描写这些誓死为国的将士形象,表现他们崇高的精神,无疑显示了强烈的英雄崇拜心理。 其次,女神敬仰。女神崇拜也是人类一种基本的精神原型。女神,不仅指其外貌超凡脱俗,更指其个性心理和精神意志的特立独行,还指其对人类社会凡俗者的启示与影响。在西方的英雄神话中,活跃着许许多多的女神,如复仇三女神、惩戒女神、爱情女神、妒忌女神、狩猎女神、命运女神、文艺女神、智慧女神、不和女神等,其精神原型总是在西方甚至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不断地传承着。在东方也有一系列女神,如观世音原型,就是突出的表现。英语广播剧非常重视女性创作,如《妇女们在反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其主人公都是女性,女神原型贯穿其中。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都突出对女性的书写,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如《中国的插话》中的李妈、女儿,《山岩》中的老师,《胜利进行曲》中的女童军、少妇佩、妻芳、蒋夫人,《中华万岁》中幸存的女人等。在这些艺术形象的描写中,呈现了女神原型的强劲影响,反映了很强的女神敬仰心理。这些形象,包括如下几个类型:一是复仇女神原型。《中华万岁》中幸存的女人就是突出的代表。一个有着五百四十五人的中国村庄被日寇烧杀抢掠过后,虽然她是唯一的活人,但她并不怯懦,而是端着枪孤身一人向敌人射击,进行复仇。她被敌人逮捕后也绝不屈服,控诉着日寇的屠杀罪行,当敌人枪杀她时,又总不倒下去。她警告敌人,我们“永远不死”,“永远不会完结”,不知道什么叫投降,什么叫作屈服,表现了死也不放过仇敌的复仇精神。二是慈善女神原型。《山岩》中的女教师就是这样一个女神。她既敬业,又爱自己的学生,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因为日寇轰炸,她带着孤儿院的学生躲在岩洞里。因为山洞里很黑,她走在前面,把灯点起来。她怕孩子们害怕和摔倒,就要他们靠在一起围着她,每一个人的手都碰着她,告诉孩子们敌人的飞机炸不到他们。当飞机声越来越大,她仍旧镇静地说话,说躲在岩洞里很安全,要孩子们互相牢牢地拉着。当飞机一次次俯冲,不断地投放炸弹,搅起的大风刮进岩洞里,不仅吹灭了洞里的灯,而且使洞里冷得很,她大声说着话,说这里很安全,为孩子们壮胆。她痛恨残酷的战争,其实心里是很紧张的,但她绝对不流露给学生,不给孩子们不好的影响。她不仅像一个慈善的母亲,更像慈悲的观世音菩萨,是孩子们的保护神。三是智慧女神原型。《胜利进行曲》中的蒋夫人最典型。作为当时的国家元首夫人,剧中她有坚定的爱国主义立场,充满智慧。当前来劝降的陶德曼对蒋介石一次次死搅蛮缠时,她挺身而出。在此,她的身上充满智慧女神的品质,具有很强感染力。可以说,对于女神的崇拜,赋予女性形象一些神性,是这些作品一个共同的特征。 第三,国家至上。国家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最大依靠,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不独立,主权被践踏,领土被侵占,国破就会家亡,人民就会沦为他国的奴隶。因此,在国际事务中,尊重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是一条基本原则。然而,帝国主义总是以侵犯他国主权,侵占他国领土,甚至是灭亡他国,使之沦为自己的属地为最终目标。正是这样,国家至上成为中华民族一种普遍的精神原型。当外敌入侵时,举国上下,一致对外,弃孝从忠,以身许国,为国牺牲,就成为一种最为常见而又崇高的人生取向。在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中,中国从国家政府到普通百姓,从上到下,都深深张扬着国家至上的精神。一方面,政府极力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另一方面,军民团结一致,以身许国,为国牺牲,以血肉之躯凝聚起中华民族永不倒塌的精神长城与抵御强敌的军事能力。《胜利进行曲》生动描写了蒋介石拒绝陶德曼招降的情景,以表现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维护国家主权的努力。当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大屠杀后,委托德国大使陶德曼来劝降时,蒋介石不仅不答应,并严词质问“主权二字是怎样解释的”,要陶德曼不要用中国军事失利和经济衰败来要挟,严正地指出他错估中国人民的信仰,而要陶德曼去学习中国历史,且用“苦尽甘来”的喝茶感受来表明中国坚定的抗日意志,坚决否定了日本的招降。中国军民也有很强的国家至上的意识。《胜利进行曲》中的方先觉誓死为国自然无须赘言;《中华万岁》的女人最后高喊着“我是中华民国!我永远不死!我永远不会死”,显然也无须多说;《中国故事》中的李大在家被炸毁,小儿子被炸死,妻子被炸伤的情形下,还立即要老大和老二两个孩子快去杀敌,“一定要把他们全献给国家”,更显示了国家至上的思想;《山岩》中的老师也教育孩子们,战争结束后,就要建设我们的国家——伟大的中国,自然也显示了一种鲜明的国家意识。国与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哪有家?国之不存,家以何依?因此,舍小家,保国家,是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精神基点。这些广播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第四,捍卫和平。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深厚的审美意蕴,还突出地表现在为和平而战的思想指向上。人类和平,从文学原型上来说,应该与《圣经·创世纪》中充满福祉的伊甸园原型有密切联系。这是一个欢乐园,是不允许破坏的,人人都得维护它。如果谁破坏它,就要受到惩罚。夏娃违反禁止,就遭到了惩罚。这个欢乐园成为西方文学艺术世界中的一个重要原型,失乐园也就有了原型意味,一直在西方文学中反复表现着。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从《为了和平的缘故,我歌唱!》、《无名英雄》到《告世界》,从《胜利进行曲》到《中国事件》,从《伤兵》到《山岩》等,都表现了痛恨侵略,厌恶战争,呼唤和平的思想指向,是这种原型的置换变形。在内容上,这些作品总是表现两个维度:一是家园被毁,人民受难;二是中国人民誓死抗日的精神。如《中国事件》中的李家庄被日寇炸毁,李大家破人亡;《伤兵》中的湖北小县城被炸毁,伤兵一家被炸,只剩下他一个人;《中华万岁》中整个村庄被烧杀抢劫,成为一堆废墟,一人不存;《山岩》中描写家园被毁,躲避到岩洞里也不安宁;《胜利进行曲》反复表现上海沦陷、南京沦陷、重庆被轰炸、衡阳沦陷等。一座座村庄和城市被炸毁,人民惨遭屠杀,因此中国人民奋起抗战,为捍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为保卫国家而战,为幸福安宁而战。但是,这些作品也突出了为世界和平而战的主题。《为了和平的缘故,我歌唱!》歌颂了中国人民为了和平而进行抗战:“我们知道,东方是莱茵的河床,抗战的源地是上海;/我们知道,苟安不能消灭灾殃,你让法西斯打了耳光,就得当心脑袋搬场;/我们知道,忠实的报纸有伟大的力量,能鼓舞人民的意志,使法西斯慌张;/我们知道,反对共产主义的论调文章,突然培养了法西斯的力量。”[2]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高度评价。《胜利进行曲》通过叙述员的评价:“九一八惊醒了中国的民众,一二八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认识,什么诺言,协定,对一个不讲信义的国家,一切都是假的,和平的尊严,在他们是一个玩具,一步一步的,人民再不能忍耐了!”进一步表现了中国人民为和平而战的主题。《中国事件》中也明确表示“我们一向是爱和平的”。《伤兵》中的伤兵说:“战事完结的时候,我们大家需要和平团结,为全国老百姓服务!”可以说,抗战就是为了和平,战争结束之后,也要维护和平,这是英语抗日广播剧表现的一个基本主题,显示了伊甸园原型的强劲影响力。 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显示了人类基本的精神原型,不仅在思想主题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在艺术上彰显了中西交融的审美特征,显示了成熟的艺术品格。这是以作家对中国文化的熟悉与认同为基础的。这些作家,无论是赛珍珠还是邓乐夫,都长期在中国生活,具有比较深厚的汉学功底。 广播剧是随着无线电广播而产生的戏剧,它首先是作为一种文学、戏剧的广播宣传艺术而兴起于英国,然后在美国和欧洲迅速崛起,并传到中国,具有比其他文学艺术样式更加突出的宣传功能。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无论是在向英语国家宣传和介绍中国的抗日战争,推动美国等欧美国家对中国进行支援,还是在推动世界广播剧尤其是中国广播剧的艺术发展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在英语国家都播送过,不少作品在中国也播出过。无垢指出:“这些广播剧,也是一种最普通最新式的宣传工具”,“都已经在英国的广播电台上广播过”,“传送到每一个村庄”,使英国的民众知道“将士们在怎样英勇地战斗着”,民众“在后方怎样地苦干”。①蓝依指出:诺门·卡雯被称为“是把电台播音剧转写成为文字的第一人”,《为了和平的缘故,我歌唱!》是他的广播剧处女作,他创作的一系列广播剧“在美国人(中)引起了大大的注意”。[2]赛珍珠和邓乐夫都是享有盛名的广播剧作家,他们的作品都在英美加等英语国家热播,受到听众广泛的关注。赛珍珠是享誉世界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1892年出生后即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40多年,1934年回国,1941年编辑《亚洲》杂志,创办“东西方协会”(East and West Association),任主席。1942年3月,应美国之音、英国BBC电台之邀,用汉语广播向中国介绍美国人民如何理解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此后不久,她最后一次到中国,为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收集创作素材,深入进行宣传,回国后创作了《中国的插话》等一批反映中国抗战的广播剧,向西方世界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产生了巨大影响。邓乐夫是中加社(China-Canada Incorporated)的创办人,也是中加协会(Chinese-Canadian Association)的顾问,曾在联合援华会(United China Relief)和东西方协会(East and West Association)等机关工作,对汉学很有修养。他把中国的艺术、文化和历史写成二十多种书,向西方介绍,流传很广。他自己设立过电台,曾任职于加拿大广播公司,后来升任CBC西岸区节目主任,在美加各大城市编写广播节目,成为著名的广播剧作家。“他用中国题材,把中国的故事和传说写成广播剧,介绍给西方听众”,他的广播剧“美加的广播网和英国BBC都播送过”[3],影响很大。广播剧具有超越时空的迅速传播优势,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不光在英美加宣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而且向英语国家宣传了中国的抗战情况,起到了强烈的宣传效果。 具体来说,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的宣传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向西方世界宣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如前所述,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直接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残暴罪行。中国广大的乡村和城镇都被日寇炸毁,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民惨遭屠杀。从南京大屠杀到重庆轰炸,从安徽的李家庄到湖北武汉近郊的小县城,这些作品对此作了深刻的揭露。在《中华万岁》中,整整一个村庄,被日寇烧杀抢劫,不仅房屋全部被毁,成为一堆废墟,而且五百多村民全部被残杀,一人不留;《山岩》中,日本侵略者屡屡出动飞机专门轰炸孤儿院的儿童。如此真实的表现,使西方世界的人们真正了解了日寇的侵略暴行,认识到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正义性,激发了他们的人道主义同情心和正义感。可以说,这些作品是国际社会为日寇侵略暴行留下的文字证据和历史档案。 其次,展示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歌颂了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如前所述,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对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予以了热情的歌颂。这既体现在对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悲壮情景的描写上,反映在对那些具有坚强意志、以身许国的抗日英雄形象的塑造上,同时还表现在叙述员的解说对中国抗日进行的歌颂上。如在《中国的插话》中,不仅直接描写了李大一家以身许国的悲壮行动,而且通过美国叙述员解说:“中国有千百万青年,像李大的儿子一样,英勇,顽强,刻苦,耐劳地在作战。”同时又借一个英国军官的话,赞颂中国抗日:“我们感谢这些人和我们一起,而不是对抗我们。”日本侵略中国,这是世界法西斯主义者在东方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礼赞无疑使中国人民的抗战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敬佩,为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奠定了基础,既激发了英语国家对中国人民抗日的敬佩之情,也对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与能力及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作了重要的宣传。同时,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直接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中国人民誓死抗日,使日本帝国主义无法战胜中国,使他们无力去援助欧洲的法西斯战争,本身就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且还直接奔赴国际战场作战,直接参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如前所述,《中国事件》就描写李大的长子所在的部队直接开赴缅甸作战,因为敌人侵占了爪哇岛等东南亚地区,当时中国的军队是不分国界,世界上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作战。而且,该剧还通过叙述员之口,明确表现了世界需要中国的观点。显然,40年代英语抗日广播剧的这种描写,突出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以及发挥的重大作用。 再次,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急需战略物资支援的强烈愿望,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支援中国的强烈呼吁,在争取世界人民,尤其是美国人民支援中国的过程中做了很好的宣传鼓动。如前所述,在《伤兵》中,就表现了中国对精锐武器的急需。主人公伤兵从16岁走向抗日,五年中在地上与敌人打,他没有受伤,可是后来敌人用飞机来轰炸,他手里只有一枝只能打到枣树一样高的枪,他用右边胳膊扛着枪射击他们,但无法击中敌人,右胳膊被炸伤了。因此,他问蒋夫人和领袖为何不给他们飞机,否则,就不会负伤。他说他只有一只胳膊也能驾飞机,他对于什么东西都是一学就会的。在《中国事件》中,通过美国叙述员的解说,也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武器装备的急需:“他们(中国人)还等待着更好的军火,准备对敌人作更剧烈的战斗。”最后,美国人还说:“中国已经动员了二千五百万人参加正规军和游击队,准备作战,他们需要武器,枪炮,坦克车和飞机,这是我们美国人所能做得到的。美国必须要供给他们使能得到最后胜利。”显然,这是呼吁支援中国战略物资的倡议书。在抗战初期,美国几乎没有开展援助中国抗日的工作。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美国才逐渐开始支持中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就支援了中国包括飞机、坦克、大炮在内的大量武器弹药,并且派出了一部分陆军与空军进驻中国西部,协助中国军队遏制日本侵略者继续向西部扩张。应该说,抗战时期,美国等国际社会能够大力支援中国,与英语抗日广播剧的积极宣传是分不开的。 最后,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在中国本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一方面,这些英语抗日广播剧,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报刊相继转载,有不同的版本,而且都在中国广播电台播出,对当时中国的抗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如《胜利进行曲》在台湾地区、重庆等广播电台播送,引起强烈反响,影响深广。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也积极推动了中国广播剧文学的发展。世界现代广播剧诞生后,其文体在英美加的创作中最先成熟,艺术成就最高。1933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广播剧《恐怖的回忆》,此后迅速走向成熟。但文体上并不如其他文体那样丰富多样,而是比较单一,且不是所有作家都运用得很自如,不少作品还留有很强的话剧痕迹。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样式,灵活自如的叙事方式,出色的声音艺术彰显了文体优势与活力。这批英语抗日广播剧翻译介绍到中国,推动了中国广播剧艺术上、文体上的发展。例如,以往中国广播剧的叙事都是单一的解说方式,但《中国的插话》和《胜利进行曲》都是双重叙事,这使中国广播剧在40年代出现了《爆炸》这样的双重叙事的广播剧;而在文体上,中国以往的广播剧都是叙事体,但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有叙事体,也有抒情体,还有诗剧,后来中国也出现了抒情体广播剧和诗剧体广播剧,如《银光》、《还魂草》、《湖上哀音》和《草原的故事》等,而且都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应该说,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引领了中国广播剧文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40年代的英语抗日广播剧,对中国伟大的抗日战争展开了独特书写,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反映了中国人民为和平而战的悲壮历程,表现了全面抗战和天下一家的国际联合抗日的思想,彰显了人类诸多的精神原型,可以视为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审美价值。同时,这也是一种影响广泛的广播宣传艺术。既是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出色宣传,也是对世界支援中国抗战的一种呼吁。而且,它们还具有文史档案的价值。这些作品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描述,是英美作家对日寇野蛮侵略中国而做出的历史记载,而其对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书写,则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突出贡献的荣誉史册。因此,这些作品不仅能够满足受众的审美需要,还可以让受众重温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进而去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注释: ①薛西尔·麦葛克文《妇女们正在向敌人反击》,无垢译,《广西妇女》,1943年第3期(2-3)期和第4期。论20世纪40年代中国英语广播戏剧的抗日写作_抗日战争论文
论20世纪40年代中国英语广播戏剧的抗日写作_抗日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