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民主党执政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民主论文,党执政论文,经验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6)01-0058-02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德国社会民主党自其诞生以来,一直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改革。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演变,它从一个受歧视、受迫害的反体制的党变成了认同并参与制定游戏规则的体制内的党,从长期在野的反对党变成了轮流坐庄的执政党。在此过程中,它也逐步完成了从革命党向改良党、从工人阶级政党向人民党的转型。
一
德国社会民主党毕竟有50多年的执政历史,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执政理念、规则、体制和机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适应时代潮流,进行理论变革。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能否把握形势发展的特点,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理论变革,事关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社会民主党传统的政党模式和执政模式遇到了空前的挑战。表现之一,就是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对全球化和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失去了其原有的解释力。传统的社会民主党理论不再能够吸引和凝聚社会上的大部分人群,不能够为社会民主党带来足够的选票。面对挑战,1998年英国首相布莱尔打出了“新工党、新英国”的旗号,提出“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德国社会民主党也积极响应,加强对政党理论的探索,深化对资本主义未来和社会民主主义未来的讨论。特别是1999年6月发表的“施罗德—布莱尔文件”,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引起强烈反响,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社会民主党理论的讨论,有时党外人士和国外政要还被邀请参加。这场大讨论已持续数年之久,它不仅促进了人们观念的变革和理论的创新,也带动了全党思想观念的转变。
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制定适宜的经济发展战略。能否抓住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实现国富民安,这是决定一个国家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因素。德国社民党抓住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提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德国陷入深刻的结构性和制度性危机,德国社会民主党调整了策略,进行了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确保德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努力使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相结合,坚持兼顾国家与市场、供给与需求、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相平衡的原则。按照这一思路,德国政府作出了三项战略决策:一是制定21世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2002年4月),由四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21项指数组成。二是推进“新经济化”战略。主要是采取一切措施,迅速推进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产业的兴起,使新经济成为德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同时,加速德国经济生态化进程。三是实施“2010年议程”(从2004年起实施)。推进包括劳动力市场、医疗与失业保险、养老金等一系列削减社会福利的改革措施,同时进行税收改革和科教体制改革。
建立执政党与议会、政府之间的协调机制。分权与制衡是西方国家重要的宪法原则。这个原则体现在国家政权的组织上,就是实行三权分立;体现在执政党组织体系内部,就是形成来自议会党团、执政党政府、党的全国委员会的三种力量。这三种力量谁都不具有最高的权威,彼此间相互制衡。以这种分权与制衡的做法,防止权力的官僚化,限制权力的滥用,实现执政党组织内部的必要均衡和相互制约。在执政党具体的执政实践中,表现之一就是控制议会将政党的政治主张上升为国家法律,如果不这样做,则会受制于反对党,从而影响政府的决策。20世纪70年代以来,反对党利用对联邦参议院的控制干扰联邦政府的执政,已成为德国的一种普遍现象,对联邦政府的执政效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之二就是建立执政党与议会、政府之间的协调机制。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府总理、党的总书记和议会党团主席三人固定时间碰头,交换意见,商量对策,以规范化的行为力图达到政府、执政党与议会权力间的平衡。
加强执政资源的整合,扩大党的社会基础。任何一个政党要在选举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在经济理论与政策、发展模式上不断摸索与革新,解决选民最关心的发展经济、增加就业、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社会福利和提高生活质量等问题,而且还必须发挥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争取尽可能多的群众的支持。德国社会民主党把实现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施政重点,注意通过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实惠显示其政绩,从而提高社会民主党的威望。为增强党在社会各阶层群众中的影响力,社会民主党还根据该党党员主要是城市工人、职员、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和家庭妇女的特点,设置专业人士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如工会委员会和老年人委员会,聘用专家学者研究讨论群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建立党的附属组织,这些组织在各级党代会有提案权和建议权。社会民主党也为科学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以及来自原东德的人建立了“论坛”,即一种政治讨论圈。德国社会民主党还利用网络技术成立“青年网络管理之家”,建立“网络资格认证学校”,帮助党员掌握信息技术的新方法;借助区域网络进行党内信息交流与传递,运用互联网联络6000个党的基层组织,进行组织宣传工作,形成“网上社会民主党”。通过这些党的前沿组织和阵地,凝聚社会各职业群体的政治意愿,提高党在社会中的政治影响力,巩固执政的群众基础。
实现执政党组织与运行的法制化。在政党体制成熟的西方国家,虽然政党腐败没有绝迹,但腐败是受到有效控制的,其原因就在于西方国家采取了法律制度约束,监督政党权力的运作。执政党作为国家政权的掌握者,控制着行政和立法机关的主要权力,但是,执政党的一切活动都被置于法律的监督和约束之下。法律在一切政治权力之上,具有最高的权威。在德国的基本法中,就有关于政党行为的规定。联邦德国1967年颁布的政党法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规定政党制度的单项法典。该法典从四个方面加强了对政党活动的监督和制约:严格规定了政党内部的组织原则、组织形式和活动规范,政党参加竞选的程序和细则,政党经费的来源及使用、政党财产的开支与审计情况,规定政府有权取缔活动不符合规范或违背宪法和法律的政党。这就把政党活动纳入了制度范畴,有利于遏制政党的腐败。
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不断增强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处理国际事务的眼光与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执政党的生存与发展。德国社会民主党积极推行“新东方政策”,获得周边国家以至世界的谅解和称赞;借助其在社会党国际的活动,在中东欧、北非乃至全世界都增强了影响。它还设有相应的政治基金会,利用它们进行国际范围内的学术研讨、人员交流和政策磋商,从而赢得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
考察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历史、现状和执政经验,我们觉得以下几点认识值得重视和借鉴。
第一,必须顺应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洞察和掌握社情民意,及时调整党的纲领和政策,以获得更多民众的支持。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历史发展过程看,它从革命党向改良党、从工人阶级政党向人民党的转型前后持续了100多年的时间,历经曲折和反复。其实,社会民主党最终之所以发展演变为改良党,是由德国的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决定的,当今德国社会确实不存在革命的条件,却具备了充分进行社会改良并能够取得实实在在成果的条件。社会民主党之所以发展演变为人民党,是因为在议会民主制条件下,一个政党要想上台执政,就必须取得大多数选民的支持,而仅仅依靠工人阶级不可能取得这样的大多数。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德国传统意义上的工人数量逐步减少,职员和公务员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工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民主党要赢得多数选民的支持,只能将自己的定位从工人党转向人民党,让所有认可自己纲领的人成为党员、支持者和选民。虽然如此,但也不能说社会民主党能真正代表全体人民。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都拥有各自的特殊利益,而这些利益又往往是相互冲突的,不可能由一个政党来代表。目前,西方国家许多政党为了争取尽可能多的选民,都自称为人民党,但是,实际上它们都代表着某些特定社会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因此,尽管德国社会民主党已不再是工人阶级政党,但由于它主要代表领薪雇员和社会其他中下层居民的利益,与其政治对手联盟党、自由民主党相比,仍然处于中间偏左的位置,是一个中左政党。
第二,必须高度关注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妥善解决社会公平和公正问题,着力协调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大选中受挫来看,这种状况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主观原因:一是没有尽快扭转德国经济停滞的局面。德国曾是12个老欧盟国家中三个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近些年来经济一直停滞不前。其实,1998年,施罗德就是因为有“统一总理”美誉的科尔发展经济不力而在大选中获胜的。在2002年德国大选时,施罗德在经济方面的不佳业绩,使其连任岌岌可危。当时,由于施罗德强硬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在东德发生水灾时又亲赴灾区慰问,赢得了多数选民的好感,从而得以连任。连任以来,社会民主党企图通过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改变经济停滞状况,但事与愿违,经济状况依然未见好转,经济增长缓慢,福利制度难以为继,区域优势不断丧失。目前,在15个老欧盟国家中,只有意大利、西班牙、希腊以及葡萄牙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低于德国,其他十个国家都已经把德国甩在了身后,德国相当多数的民众对社会民主党丧失了信心。二是没有解决好失业问题。施罗德政府是以解决前任科尔政府长期未能解决的失业问题为使命而上台的,他曾讥讽科尔是“失业总理”。当时德国的失业人数已经超过400万。但是,四年后,失业人数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升高。2002年大选时,选民还比较宽容,使施罗德幸运地以微弱多数得以连任。连任后,施罗德下定决心进行彻底的社会经济改革,但依然未能奏效,到2005年初,德国的失业人数超过了520万。于是,选民便把气撒在社会民主党身上,使“红绿联盟”在各州的选举频频受挫,尤其是北威州的选举,使社会民主党丢掉了39年的执政权,由此改变了德国的政治色彩。三是没能审慎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众所周知,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00多年来,德国社会保障体系对提高工人素质、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功不可没,为德国社会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德国政府从2004年起实施“2010年议程”,要在2010年前完成对德国社会体系的总体改革,实际上就是要从总体上削减许多领域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这项涉及社会公平和公正问题的政府改革计划,遭到国内一些利益集团的反对,再加上许多德国人已经习惯了优越的福利待遇,2004年减税和养老金改革法律的出台也遇到很大阻力,政府要把这项改革进行到底难度较大。其客观原因,主要是东西德的合并使德国负担沉重,德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从德国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历史经验看,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科技信息化、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世界政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社会对政党特别是执政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自己、探索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推动政党的现代化,这是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执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标签:德国社会民主党论文; 德国经济论文; 德国国家民主党论文; 德国政党论文; 美国政党论文; 英国政党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