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建设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话语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15)03-0087-0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着理论的发展,并且急切地提出了话语体系建设的问题。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课题,赋予理论工作者在新形势下的崇高使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问题,在此之前早已有人提出。国外学者认为,话语权可以当作意识形态论争的先决条件,因此中国学者也要对应地主动保有自己的话语权。这当然不失为一种态度。但笔者以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不一定来自关于话语权的观点,而是来自当代中国在实践与理论处于大发展中的客观需要与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的目的不在于掌握某种(话语)权力,而在于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和必然性。 与实践和理论发展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的建设仍处在滞后状态,使得当前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中存在大量不符合中国实际的表述。例如,有学者热心于引入中产阶级的概念,并将扩大中产阶级(中产阶层)在社会中的占比作为中国现时社会政策的重点(所谓形成橄榄型社会模式),把建设市民社会作为发展民主的阶级基础,把宪政民主作为当今中国政治建设的根本,把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视为一种普世价值等。这种时髦的新理论不过是引入外人的牙慧来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这是我们所不赞成的,但我们该作何应对呢?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实践中对改革的出路问题发生许多不应有的偏差,其中一些似是而非的口号和做法,并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比如,现代化是一个常用语,似乎是一个中性化的词汇。但应当明确,中国正在实现中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加了“社会主义”四个字(邓小平语)。这使我们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制度分别,由此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选准定位,坚持公平公正和兼顾效率的原则,以克服“左”的和“右”的干扰,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当然,在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探讨中,提出的各种各样的办法和措施,学来了西方的管理方式和经验,可能是有成效的。但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方针,都要在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党在现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导下进行,都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反映。离开了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和一般价值,我们的行动就可能出丑,社会矛盾的解决就可能发生错位。也就是说,尝试多种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是有必要的,而脱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未必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我们设想,如果撇开工人群众的参与,把少数人的密室策划当作“企业改制”的依据,这种改革能不走到“利益输送”的腐败之路吗?我们再设想,旨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中国医疗改革,在“一切向钱看”的变形的医疗体制下,能达到调动一切积极性、让老百姓认可和满意的结果吗? 面对当前社会大大小小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具体对待、采取改革的思路一一解决,需要设立和支持许许多多的实证研究、应急对策;而在我们事业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准备都更加充分的今天,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应当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看待当前中国面对的矛盾的实质,高瞻远瞩、从容应对,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可以说,当前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更多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办法更强了,看待问题的眼光更深远了。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健全和激活工会职能、加强对雇主的法制与政治教育、规范雇主组织的自律作用、形成有效的集体工资协商制度等,而最需要的是从社会公正的高度来看待和处理劳动关系问题,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劳动关系氛围。再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解决关于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的一系列实际问题,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保持社会秩序、降低社会风险,而关键是明确执政为民宗旨、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性。这些在实践中形成的新认识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身。而对于改革开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已经形成的理性认识,则需要系统化、规范化,上升到理论形态和话语体系,这是当前理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不能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重大突破仅仅看作领袖人物的事,而忘记理论工作者在推进理论创新中的责任。事实上,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建树都是来自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之源,也出自千百万人追求新知新识的理性之流,是汇集和凝结了众多真知灼见的产物,而不是拍头脑就能生出的奇思妙想。 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华大地,又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有着深厚理解,并在当前纲领与一般纲领的统一上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党和政府的正确路线和决策,从根本上说,来自于中国的实际和当前实践,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包括所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基点就是从自己的实际和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而不以照搬西方的新思潮、新创意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理论和实践形态,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和现实目标,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当代代表与未来趋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实际上就是明确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理论基点、明确当代中国学者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解释和表述,形成当代中国基本理论的范本,以与当今世界的不同主张、不同实践、不同声音相比较与互鉴。 也许有人说,使用什么样话语只是一种自在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必在使用什么样的话语上做文章,西方文明在当代中国不是可以为我所用吗?事实并非如此。从科学社会主义角度来看问题,理论的严肃性表现在对其价值的指向和其目的的规定性,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目的在为无产阶级及社会主义下的人民大众寻找走向美好未来的真理,而把当今中国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些西方学者,则不可能脱离其既有立场站在纯“真理”一边。这种情形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到,到今天也不陌生。这就使我们更需要在当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上保持其纯洁性、规范性、易于为大众所理解的特点。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现有规范来说还是比较确定的,为什么会出现在话语体系上的不足呢?这主要是因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或一个重要理论观点的形成都不是在一天里突如其来的。如我们今天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历程中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教训的总结。当然,学理性研究往往落后于实践与理论发展本身。学理性的东西常常限制和束缚理论的创新,但在理论的前进中又可以明确其规范性并加强其积累性,故在一定时间上是必要的。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表达和将其引向世界的现时,关于话语体系的建设便自然地提到了现实日程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的核心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启动和推进是与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相伴随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的思想先导,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因。1992年春,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时隔20余年,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认识并没有完结。今天,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解正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化。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建设中,突破点同样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理解上。 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把拜金主义、商品(金钱)拜物教演绎到极致,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病的症结。那里出现的许多光怪陆离的现象,都来源于此。就拿2008年由美国肇始的次贷危机来说,其起因简单地说,就是人格化资本为着无限攫取利润而不断鼓动超出个人和社会承受能力的消费,挣断了社会的信用和资金链条,撕开了美国乃至国际金融体系的缺口。从国际金融危机反观中国道路,进一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证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实践中的优越性。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对当代世界不同发展模式的一次不期而遇的检验。中国道路受到国外评论者的交口称赞,马克思主义被资本主义世界再次提起,也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力。我们并不是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但也不必在世界面前回避这一点。承认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信仰,坚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我们与世界共处时的文化软实力表现。 市场经济的自发作用揭开了“一切向钱看”的魔咒,使更多的人看清当代中国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方向,从而在“向前看”的时候逐渐对盲目的GDP增长开始反省,证明之一就是对生态文明的追求。 不幸的是,从旧社会脱胎而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母体社会的病根,社会主义的大师们曾经设想用交换“劳动券”来解决代替资本主义的那个新社会的分配和交换关系,但从后来的实践看来,那不过是一种(天才的)空想。在社会主义初创时期(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里),计划经济也曾作为一种卓越的制度设想,在社会主义幼年的跌跌撞撞时发挥过防止跌倒的“婴儿车”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采取一系列复杂的政策、措施、步骤和办法,来解决中国新的发展问题。这一时期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灵活性、创造性,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是固守于某种原则,不是照搬社会主义的原有经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邓小平就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选择自己道路的代表。今天,正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在寻求继续发展的道路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必然提到了新的高度。关于当代中国既不走“邪路”、又不走“老路”,以保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这样涉及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所进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上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对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矛盾、推进当代中国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但这些方针政策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的思想路线和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指导之下进行的。现时被热议的贪腐案件、食品安全、环境污染、事业部门的改革等症结何在?研究文章做得不少,实证性对策也很深入,但如果看不到问题的实质,现象上的研究可能只是解决眼前问题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的提出,也可以归结为其中存在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致问题,有一个为人民服务还是“为人民币服务”的问题,还有一个社会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应该说,这不仅仅是就文艺来说的。可以说,医疗体制改革的成败不在于技术设备、资金的作用,而在于思想的作用,在于医疗体系、医务人员的作风端正。就是说,关于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根本的,坚持社会主义的思想是根本的。 改革中的问题还有很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是长久之计。当国内聚焦于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如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医疗改革、食品安全等民生大事时,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的准星则需要将所有这些直接、具体的问题集中为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科学发展中来解决。 改革必然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但离开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改革会走偏方向,会走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道而驰的路上。所以,越是坚持改革与创新,越是要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改革中有所依循,方能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有所作为。 现在经常说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与本文所论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是一致的,是同一问题的正反两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从客观规律来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从主观认同上说的)。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问题的核心,是对于社会主义问题在认识上的矫正和在实践上的定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造,但它本质上属于世界,是在世界进入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认识到社会主义在推动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上的潜在优势,把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价值观运用于现实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优选方案。当前,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期的中国,在社会分配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领域加大社会主义原则,引导企业和企业家、社会先进分子担当社会责任,以履行社会责任为荣、在社会责任中获取经济效益,是符合全社会共同发展的一致利益的。 社会主义的价值和原则是匡正社会弊端的纲领。众望所归,纲举目张。一个个具体的矛盾需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盼必须正视,但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既要顾及眼前,又要思考长久,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由社会主义原则一以贯之的。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现时代的历史使命,是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作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理论创新 进入21世纪,一个新的中国以其独特的体制和发展道路正为世所瞩目。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政策,在创造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的同时,保持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普遍提高,政治与社会走向文明开放,被称作“中国模式”。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不同社会制度在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和竞赛。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不期然地成为对不同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检验。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不仅证明了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他们自己鼓吹的那么神圣,而且证明我们选择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正确性。正是因为坚持独立自主的“中国式”道路,而不是接受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没有按照西方某些人的“教导”来搞私有化类型的改革以及经济“全面右转”,中国才能够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面前保持较大的主动性。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随后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再到中国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到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直到2014年北京举办APEC会议,不能不使人们重新看待并比较中西两种现代化道路。中国现代化道路,宣告了《历史的终结》之类断言“美国模式优于任何发展模式”言论的破产。于是,在全球各个消息来源地都开始惊呼“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一半的中国人摆脱了贫困”时,中国模式比西方模式更具魅力的评论已成为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在应对金融危机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正在引起世人的重视,其影响力正在扩散。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开始暴露出一系列新的矛盾,其现代化经验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现代化的选择,开创了一条社会主义而不是通过资本主义来实现现代化的新路,使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概念。 当然,世界太大了,“中国模式”也不能代替其他国家对于自身发展模式的探索和选择,尽管许多人认为“中国模式”给予发展中国家关于发展道路的提示是有益的。在国际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给予高度评价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在中国现代化道路面前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既要看到光明前景,又要看到潜在的忧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的时间并不长,“中国模式”需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修炼;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还将走过长时间的里程并达到未来的新高度。所以,我们应当以科学态度来对待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经验,不断推动它的发展与创造。 中国现代化道路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道路的影响力还表明,与其他大国崛起的方式不同,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既是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灵活的政治韬略所致,也是中国人民有信心使世界在中国的发展中分享巨大成功的表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表示,欢迎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在这一点上,中华民族的复兴将获得世界人民的欢迎和尊重。 国外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持态度是他们的事,但帮助他们更多地理解中国和中国所走的道路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可以不必在意别人对中国道路的评价,重要的是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同时也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上做文章,消除和矫正种种无谓的误解,也把我们自己的思想统一在一贯的理论表述上。学理与逻辑上的规范有利于学科本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实践的端正和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除了理论的批评,还要理论的规范。所以,话语体系的建设绝不可小视。 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实质上是马克思预言过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危机中,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地再次记起了马克思,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起用社会主义的“救市”方法,但他们学不到社会主义的根本。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会采取若干资本主义的方式来发展生产力,但我们始终未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和本质。尽管在新社会创建之初的进步还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正途和常轨,但我们的大目标是建设未来美好社会的前途,这也正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当下所热议的“中国梦”,就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的形象表达,它既把党的意志和人民的心愿密切结合起来,又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个人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既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目的与当前斗争结合起来,又把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与世界的未来发展联接起来,是关于中国的话语中最使人振奋的概念。它所展示出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为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树立了惊喜的榜样。 国内外都对“中国梦”表示出前所未有的反响。作为一个新概念和新命题,其内涵、意义和其所包含的对“中国梦”的理解将更加深入、更富于理性和质感,更能揭示其历史性、人民性、实践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中,“中国梦”将作为其中的精彩篇章大放异彩。 四、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当代中国呈现的发展前景正在引起世界的关注。那种把现代化归结为西方模式(如看成唯一道路的“华盛顿共识”),而否认发展中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来选择各自发展道路,逐渐被丢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先期成就,说明从不同的国情出发去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可行的。中国道路只是可供选择的经验。我们今天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也是本着这一点,为的是打破那种所谓西方现代化的“唯一模式论”;同时,也使我们能够进一步总结中国道路的合理性,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传递开来,既启示人,更表明一种自信。 这种自信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据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具有内在的融合性和一致性。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必然在现实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制约下形成,这就使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发展道路的关联性更加明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建设,不是意识形态的重建,而是关于中国文化的重建,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革新,尽管它所涉及的不是一般的技术性问题,而是关系党风、文风、思想与精神的问题。与当年的“延安整风”运动与反对党八股相似,所不同的是,它不把矛头对着一部分人和一定的倾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建设,作为一种文化任务,其方式是“重在建设”,是在我们一贯坚持的意识形态基础上解决“如何坚持”的问题。其关键就是树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建设,必须意识到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交流中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并在实践中理解和驾驭它,才能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碰撞中发挥文化的作用,引导文化的前行。在这里,需要从两个方面处理好话语体系建设中的意识形态问题: 一方面,应当正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分野,不回避、不掩盖、不放弃我们所坚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也不以此来画线,来区分文化的亲疏、高低、强弱。一些国外学者力图淡化意识形态问题,他们关注的似乎是超越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但事实是,在西方对中国实行西化分化的和平演变策略时,意识形态的进攻始终处在主导的位置,比如当苏东剧变之后,弗朗西斯·福山等就一个劲地推出“历史终结”论,论证共产主义生命力不再。这说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在当代世界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中不会就此消失,即使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发作之时,不同意识形态的解释也是不同的。所以,关于全球范围内文化交流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从思想和现实动向来看,本是不言而喻的。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和民族凝聚力的来源。这是我们可以给予充分论证和继续阐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建设,正是坚持自己的立场和明确的意识形态倾向的表示。但我们在世界文化交流中需要把意识形态的分歧与一般文化的差异区别开来,不是要随时以意识形态相标榜,处处设防拒人于千里之外。 话语体系是与对外文化交流相关联的,这里所说妥善处理意识形态问题,不是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而是将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信仰蕴含在对于一般文化问题的深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哲学中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和大同世界的未来观具有相同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同中国人民对未来社会的追求、圣哲先贤的道德无我境界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有相契合的经济、政治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深层次的传统文化价值基础上展开,两者在实践中的结合能够产生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这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在新社会建设中一样能够表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华民族文化与人类共同文化精神也是一致的。在理论上,社会主义与全球化没有什么矛盾,因为社会主义最终是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当然只能在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实现自己的目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世界,才能真正发觉中国文化的时代意义。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和文化观更多地渗透到民族文化之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向世界展现出来,为中国树起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也赢得了世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尊重。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爱国主义和国际贡献统一起来,思考社会主义应当坚持的价值观,正是马克思主义立场的表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担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人类性意义的升华和运用。 另一方面,在文化交流中妥善处理意识形态问题,不是说我们在当代中国的话语体系建设中放弃民族的本土观。中国文化中的诸多思想,如“和而不同”、“文化天下”、“和谐万邦”、“天人合一”、“兼爱非攻”等等,都是对全球化进程中和谐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理念。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主席在谈到“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时说:“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1]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1]。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布局、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始终遵循的共同发展价值和外交宗旨,都反映了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所形成的智慧和探索,获得了广大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时,我们也需要结合时代特点,掌握世界进步下的共识来接受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新的语言、学说、概念和认知等,也要敢于承认其他民族和国家在选择当今发展道路上选择的合理性,肯定他们的话语权。也就是说,当代中国的话语体系建设将与世界范围的文明进程同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这既不意味着对世界学术长河的不顾,也不是对中国文化延续的漫长道路的复旧,更不是搬出辉曜千年的儒家礼乐来招摇过市,而是在既有的文化成果之上来复兴和创新因应时代的思想和语境,以表达当今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作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和文明走向。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今世界所表现出的应有价值,则是当代文明发展的一种写照和弘扬,其话语体系的建设正是世界范围内文化兴盛的表现和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所解决的不仅是学术性和学理性的问题,还在于树立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问题,为的是从中国的经验中,打破那种鼓吹西方现代化的“唯一模式论”,同时也使我们能够在总结自己的经验中,找准消除社会矛盾的关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传递开来,既启示他人,更坚定自己。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时,我们也需要结合时代特点,通晓世界进步中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新的语言、新的学说、新的概念和认知,来振兴中国精神、丰富中国理论;也要敢于承认其他民族和国家在选择发展道路上的合理性,肯定他们的话语权。当代中国的话语体系建设将与世界范围的文明进程同步。无论是中国梦、美国梦、俄罗斯梦,还是其他的民族梦,都是世界人民追求美好未来的理想,是值得点赞的。标签:中国模式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政治论文; 文化自信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