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认识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作为一项伟大的事业,自它诞生的一百多年来,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成千上万的人类优秀儿女为之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它所展现出来的深刻理论内涵和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超越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项事业。由此,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尤其当今,在社会主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它新的发展的时刻,出现一些对社会主义,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乃至错误看法,辨不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不足为奇的,正因为如此,确立起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就更是一件沉重的历史性任务。而要真正弄清楚发展到今天的社会主义,首要的就要确立一个科学的方法,才能帮助我们祛除谬误,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坚持全面的观点,弄清社会主义存在的不同形态
通常解释社会主义,总是从一个角度进行的,但要真正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则不能局限在一个角度。一方面,从一个角度的阐释不可能周全完善;另一方面,当阐述的角度一变换,疑虑也就有可能随之而产生。因而,掌握一种全方位透视社会主义的方法是甚为重要的。从总体上讲,社会主义以三种基本的形态而存在:理论、运动和制度。
首先,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而产生的。最早提出社会主义一词的是德国神学家、本笃派的教士安塞尔姆·德辛。他于1753年与人论战时提出了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到了19世纪,法国的傅立叶、圣西门以及英国的欧文三大思想家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猜测,他们的学说比较普遍地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的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形成了19世纪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世纪,列宁在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随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斗争和实践中,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百余年来,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经历了三次大的飞跃,它显示了社会主义具有旺盛生命力,同时也警示我们:社会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生动活泼发展着的理论。许多关于社会主义说不清的看法,恰恰产生于思想上预设的僵化框框与发展着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冲突。
其次,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产生了它的第二种形态;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取代资本主义,对人类社会进行根本性改造的世界历史进程。它有两个基本的领域,一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二是对新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运动诞生以来,在这两个领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来看,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和演化,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准备着越来越充分的条件;从社会主义国家的运动来看,落后国家利用社会主义实行伟大的历史性跨越,谱写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篇章,为落后国家的现代化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没有社会主义运动,20世纪的全球进程不会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社会主义运动会遭受什么样的挫折和风浪,它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反思,只要充满弊端的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只要人类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不熄灭,它就不会止息。许多对社会主义的忧虑和困惑,往往是不清楚社会主义运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伟大历史作用而造成的。
其三,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些国家取得成功以后,社会主义便获得了它的第三种形态: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组织结构、管理形式和规范体系的总和。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概念最具体的表现,它的重要性在于:绝大多数人既不是从高度抽象的理论角度,也不是从范围广阔的运动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而正是从制度的角度来理解和体验社会主义的。由于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且人们亲身体验的是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例如,第一代的苏联公民,体验的是十月革命到五十年代的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一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体验的则是1949年解放后到七十年代中后期的毛泽东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种体验极易将特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传递给人们。一旦社会主义需要或者展现出新的变革,那么固有的模式就必然会被突破,按特定制度来对社会主义定位也就失去了依托,疑虑也就随之而产生。因此,从制度角度来把握社会主义,切忌将特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基本的标尺,而是应当将它作为我们认识体系的坐标原点,从而正确理解和勇于开拓新时期的社会主义。
二、坚持辩证的观点,在与资本主义的对比中把握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可能产生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离开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就无所谓社会主义。这种批判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坚决地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完全地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因此,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问题的另外一面,就是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以及它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许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误区,正是产生于缺乏科学的辩证观。
坚持辩证的观点首先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具有根本不同的区别。一个常见的认识误区是,当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经验,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组成部分阐述以后,一种倾向就是片面地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同于社会主义,似乎只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显然混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社会主义一定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与资本主义坚持剥削制度,坚持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根本不同的。更进一步讲,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从终极目标和根本途径上来揭示社会主义的独特属性和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这一终极目标和根本途径必然还要制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其它重要区别。例如,一旦我们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等等,那么,剥削能够消灭、共同富裕能够达到吗?可见,抹煞了这些区别,也就抹煞了社会主义的属性,抹煞了社会主义本身。
坚持辩证的观点同时也要懂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不仅历史地体现在社会主义必须继承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上,也现实地体现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必然在当代的并存和共处上;不仅相当广泛地体现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所进行的物质、科学文化交流上,也颇为深刻地体现在两种社会均会共同地采用一些运行机制上。不理解这些辩证的联系,面对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面对社会主义采用一些资本主义采用过的运行机制、社会调控手段时,疑虑、动摇也就了出现了。要清楚这些疑虑和动摇,就必须确立起辩证的联系观,实际上,人类社会以来的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它所包含的内在要素,不可能都是独一无二、绝对排他的,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环节和一切阶梯,具有割不断的历史联系,尤其是与它相邻近的社会形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当今的社会主义离它完全取代资本主义还有着相当遥远的历史征程,保留着较多的与资本主义的历史联系完全是正常的,这些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根本属性,而是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推进的历史进程。
三、坚持发展的观点,在时代进程中动态地认识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改造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它必然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推进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反对对社会主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这种对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是我们继承他们所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时所必须继承的宝贵遗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在不断开辟的历史进程中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和科学性。
在历史进程中动态地认识社会主义,首要的是要在时代主题的变迁中把握社会主义发展。时代主题是人类社会在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结构、基本关系运动变化的集中反映。社会主义诞生以来,时代主题发生了两次不同的转移。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发展和对外扩张转变为战争与革命。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成为20世纪前五六十年势不可挡的潮流。七十年代后,和平发展的主题出现,维护和平,寻求发展成为世界的人心所向,民族的国脉所系。这两次时代主题转换促进了社会主义巨大发展。战争与革命使得社会主义能够首先在一个国家,并且是资本主义不甚发达、生产力水平不甚高的国家首先获得胜利,也必然地与马恩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差别。同样,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也使得当代的社会主义获得了时代的新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了更广阔的开放性。社会主义必须、也有可能最广泛地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显然也不同于战争与革命时代的社会主义。值得注重的是,如果忽略了时代的变迁,就必然会对推进了的社会主义产生疑虑。当初对在落后的俄国及一国胜利的社会主义的怀疑与今天对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化的怀疑,均属走入了同一个认识的误区。因此,把握时代主题,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关键所在。
在历史进程中动态地认识社会主义甚为重要的另一个问题是,需要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巨大推进中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化生产,使科学社会主义得以在19世纪诞生,马恩无论是对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解剖,还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揭示,都须臾不离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现实。然而,20世纪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突飞猛进带来了生产社会化的空前扩大,人力、资本、资源、信息等生产要素冲决了地域以及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优化配置。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现在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孤立起来都不可能得到发展。生产和交往的空前扩大,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必须扬弃一些传统的机制,而按照当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采取一些共同的运作方式。最典型的莫过于资本主义抛弃了早期的自由市场体制,采用了越来越多的宏观调控措施;社会主义则建立市场体系以取代纯粹的计划形式,这既不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趋同,也不是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蜕变,而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离开了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以及国家的宏观调控,就不能组织起现代化的大生产,现代社会就无法生存。然而,一旦现代化大生产带来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共性被人们所误读,尤其是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和设想有区别,就很容易对社会主义市场取向的改革产生疑问。所以,从根本讲,应该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坐标体系中认识社会主义,并理解它的改革和发展。
标签: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科学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