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档案价值理论的再审视——兼论职能鉴定法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能论文,新发展论文,鉴定论文,理论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5-9652(2001)01-0019-02 中图分类号:G272.3 文献标识码:A
对档案价值的理论认识,一直存在着关系价值论与客体属性论之争。近年来,关系价值论取得了主导地位,在档案学论文、教科书中屡次作为结论性观点出现,我国的档案鉴定工作也以此论作为理论基础和指导。从国外档案鉴定情况来看,八十年代以前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主要以谢伦伯格的“文件双重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和指导。然而,在当今文件数量剧增、多媒体、电子文件等新型载体文件层出不穷的信息社会里,关系价值论却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我国在关系价值论指导下的鉴定工作,似乎从来就是档案工作各环节中的雷区、禁区。我们在根据关系价值论确定鉴定标准时,强调全面地、历史地把握档案价值,要求鉴定标准的多元性、程序化和系统化,这种试图涵盖档案客体在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所形成的多样化的价值关系的大一统的鉴定标准却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实际操作中的模棱两可、难以界定。的确,要求特定的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对档案价值作出判断,而且这种判断既要揭示个别价值,又要揭示社会价值;既要揭示现实价值,又要揭示长远价值;既要揭示直接价值,又要揭示潜在价值,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苛求。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的档案价值鉴定研究多局限于对具体鉴定方法、标准和保管期限等细枝末节的纠缠,而且往往各持己见,无法达成共识,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使我国的档案鉴定工作一直徘徊不前。
在国外,关系价值论也逐渐丧失了优势地位。在五、六十年代广泛应用的谢伦伯格的“双重价值论”把文件价值分为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第二价值又区分为证据价值和情报价值。其中对证据价值的判断坚持了职能原则,而对情报价值的判断根据则仅仅是文件内容和利用者的利用需求,而不关心什么机关产生了文件或什么活动导致了文件的产生这样一些文件来源的问题,他自己也承认这种价值标准因时间和地点而异,具有相对性。除此之外,谢伦伯格认为,在上述价值中,揭示文件在广泛记录美国生活中所具作用的情报价值是最重要的,他促使档案人员关注的焦点从文件转移到其潜在用途上,特别是文件对于历史研究的用处,通过文件来反映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这种关系价值说,而且偏向以主体需求决定档案价值的取向在“双重价值论”中已初见端倪,而谢之后的一些美国档案学者则把利用决定论推向了极端。他们强调学者特别是历史学家的实际利用或预期利用,是鉴定什么是档案的最重要标准。其他档案人员甚至越过危险线,提倡决定档案根本性质的应当是从属价值。
利用决定论引导了大多数档案学家深深的忧虑。杰拉尔德·汉姆指出,传统的鉴定过程带有任意性、分裂性和非本质性,甚至偶然性,导致一种偏狭的、歪曲了的档案文件的产生,实际上破坏了文件在其形成者业务活动中形成的自然联系,完全忽视了形成者的延续机构记忆的需要,违背了历史主义这一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而且,由利用决定的鉴定只迎合了狭隘的研究需要,无法广泛地反映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况且这种因人而异的相对价值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对利用需求决定论的反思促使档案学家把目光重新投向了职能鉴定论。在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出现了加拿大国家档案馆的宏观鉴定接收战略和海伦·塞缪尔斯的“文献策略论”以及T·库克针对电子文件鉴定提出的“后保管鉴定法”。笔者认为,职能鉴定法以客体属性论为理论基础,坚持档案价值取决于社会结构,其大小应通过宏观鉴定文件所反映的形成者的主要职能、计划和活动来确定。他们无一例外地彻底抛弃了根据当前和未来社会需要来确定和预测文件价值的观点。
职能鉴定法为什么要坚持以客体属性论来判断档案价值?首先,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因此,谈论档案价值应从文件和产生文件的活动入手。文件产生的唯一源泉是社会活动,社会活动是按照一定职能分工进行的,而社会职能分工的组织形式是一个个独立行使职权的机关、单位,他们为履行职能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必然产生一系列的文件材料,这些文件材料由于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形成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反映了历史的原貌因而转化成档案,作为人类的集体记忆保存下来。由此可见,档案最根本的、区别于其他信息材料的价值属性——原始记录性凝结于形成机构开展的职能活动。产生档案的特定社会活动过程与档案的形成者本身,从根本上制约和影响着档案信息的内容及其意义。加拿大T·库克也指出:档案价值取决于社会结构,并通过社会职能体现出来。因此,职能鉴定法通过宏观鉴定文件所反映的形成者的主要职能、计划和活动来确定档案价值。运用这种鉴定方法在判断档案价值时坚持以档案价值属性为主导地位,尊重历史,尊重客观,尊重有机联系。它坚持历史主义的方法,即主要从客观世界的现实存在状态出发,在承认和接受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全面地、统一地、综合地理解、把握客观世界真实的总体,而不去纠缠对于“主体需求”的漫无边际的猜测,运用职能原则判断档案价值符合档案产生和形成的规律,标准客观,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职能鉴定法重新大放异彩的历史必然性在于:
首先,当今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档案利用需求五花八门。同时,档案理论从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转变,呼唤着档案价值鉴定标准的客观化、社会化,选为档案的文件应全面反映当今社会的价值、模式和职能,使得所有学科领域有着各种兴趣爱好的学者、研究人员都能利用丰富的资料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而非仅仅满足行政官员或历史学家等特定人群的利用需求。而文件的社会价值是由文件形成者的职能来体现的,因此应运用一种职能结构研究模式间接地通过了解那些为实现社会需求和愿望的重要文件形成者的职能来判断文件价值。
其次,职能原则的重新崛起似可从目前几乎对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后现代理论中找到缘起。对于主客体相互作用决定文件价值之说后现代主义者表示了怀疑。他们认为“意义并不是在主客体间的稳定的指涉关系中生成的,而仅仅是在所指的无限的、模棱两可的游戏中生成的,档案是高度差异化的命题的形成和转化的总系统,档案对人来说只能体现为差异。”在认为价值因人而异、无限变化的同时,后现代主义者进一步指出,档案依赖于机关或个人而形成,有一定的符号化的形成背景,档案话语的意义不在其本身,而在其背后的权利结构和权利关系,分析话语的意义就是去分析那些预先设定的权利关系,体现在档案价值鉴定中,就必须由文件本身转入文件形成者的职能、计划、所参与进行的活动及活动中的有机联系和业务的重要性等这些权利关系的具体内容。
最后,电子文件的海量出现为职能鉴定法提供了新的契机。如果说职能鉴定法在纸质档案鉴定领域中仍处于局部性、尝试性运用的话,这种宏观的职能鉴定思路在电子文件鉴定领域得到了发扬光大。由于电子文件的数量惊人以及它的“转瞬即逝”,不可能逐份审阅内容寻找价值,只能依靠职能原则根据文件的广义来源进行批处理式的职能鉴定。另外,机关数据管理系统、多媒体和超国界网络的出现,某些决策性文件纸质载体的消失,促使人们在评价电子档案时将证据价值置于信息价值之前考虑,而保证证据价值的职能原则,在这里因而显得极为重要。基于此,加拿大T·库克提出了坚持职能原则的后保管鉴定法,即鉴定方法从文件实体转向文件的形成过程;从分析个别文件的性质和特征转向更好了解导致文件产生的业务职能、活动、任务、事务处理和工作流程;从根据文件内在价值或研究价值进行鉴定转向宏观鉴定形成者的主要职能、计划和活动并挑选出反映它们的最精练文件永久保存。这种鉴定方法得到了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的认同,被称为实用的评估法,在电子文件鉴定中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和采用。
由此可见,坚持客体属性论的职能鉴定法无疑在档案价值鉴定领域有着比较广泛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我们应借鉴职能鉴定法之优势,加强档案价值理论研究及鉴定工作。墨守成规,不思变革,我们终将丧失信息领域中的传统阵地。
收稿日期:2000-09-08
标签:价值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