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按劳分配论文,生产要素论文,分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正确认识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如何正确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经济性质以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是当前理论界争议较多的问题。
现实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中,职工根据按劳分配原则领取货币工资,然后用货币工资购买个人消费品,这部分个人消费品实际上相当于必要产品,即用于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通过按劳分配获得的必要产品在数量上应多于以往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所获得的必要产品,除了满足生存需要外,还有一部分用于满足发展和享乐需要,以逐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劳动者通过按劳分配获得的个人消费品不过是必要产品的社会主义形式。
有人根据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通过按劳分配获得的社会产品比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获得的社会产品多这一事实,简单推理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不但获得必要产品,而且获得一部分甚至全部剩余产品,甚至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存在剩余产品,这是一个简单的然而是严重的理论错误,在实践中是极其有害的。剩余产品自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以后,存在于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各个社会形态,是促进社会分工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因素。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思想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思想的一个重大的原则性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在分配前要对社会总产品作有资序的各项必要的扣除,而空想社会主义者研究社会产品分配问题时,从来不涉及这些扣除。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也曾批判了拉萨尔所说的把全部社会产品“不折不扣”地分配给社会成员的观点。这里所说的各项必要的“扣除”,换个角度来讲,就是剩余产品。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的分配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是否存在剩余产品,而在于剩余产品归谁占有,如何分配。阶级社会里,剩余产品归拥有主导生产要素,控制和支配生产过程及其结果的剥削阶级占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剩余产品归全部(或部分)归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以及改善劳动者的社会福利等。全部劳动产品归劳动者所有(但不是直接占有),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统一于同一主体,从而在分配制度上彻底否定了剥削关系和剥削行为,从根本上和过去一切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区分开来。
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仍然具有商品性质,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水平低,社会产品不够丰富,劳动者及家庭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必须用劳动者的货币工资去购买,劳动力实际上仍然归个人所有,由此产生了劳动者之间不同的经济利益和为此而展开的竞争;公有制经济中,各个企业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支配方面具有独立性和相对独立性。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仍然处于分离状态。二者的结合,实际上是这样一种交换关系:企业向劳动者支付劳动力的价值——货币工资,劳动者向企业让渡自己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活劳动。这种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买卖关系。
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仍然具有商品性质,有利于推动劳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更好地与其他生产要素(生产资料)结合,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从人类(阶级)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来看,每一种新的较先进的经济制度代替旧的较落后的经济制度,都曾经推动劳动者的解放和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更有效地结合,从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者奴隶,奴隶没有人身自由,落后的社会生产甚至模糊了劳动主体与客体的界限,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公开的强制性劳动和残酷剥削破坏了这个社会的基本生产主体——奴隶,导致奴隶对奴隶主的极端仇恨,奴隶常用怠工、虐待牲畜、破坏工具等方式反抗,这一切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封建地主阶级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民或农奴,他们用经济剥削和超经济强制,占有农民或农奴的剩余产品和部分必要产品。与奴隶社会的奴隶相比,农民有少量生产工具和少量土地,存在着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的劳动兴趣,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雇佣劳动剥削制度,劳动力商品的买卖是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基础。雇佣工人具有独立的人身自由。雇佣工人对劳动力的自由支配,有利于劳动力的发挥;劳动者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联,与奴隶、农奴相比、雇佣工人与社会生产的关系更为直接。马克思说,“资本和劳动关系的这个方面正好是重要的文明因素,资本的历史合理性就是以此为基础的,而且资本今天的力量也是以此为基础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47页)
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仍然具有商品性质并不影响劳动者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首先体现在政治和法律领域,劳动者当家作主,共同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等。其次体现在宏观经济领域,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劳动者真正摆脱了依附于生产资料的地位,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这种主人地位的一个集中表现,就是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自主地选择生产和经营单位,在社会范围内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有效结合。但在微观领域,如前所述,劳动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劳动力的出卖者。
提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大发展,也是经济改革的一大突破。二者结合适应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领域的确认和巩固;通过这种分配制度,可以实现合理配置和节约使用各种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进行经济建设;提出二者结合既承认了劳动差别,又承认了其他生产要素占有上的差别,从而承认了收入差别及其合理性,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收入调节,努力实现社会公平,达到效率与公平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