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学教师要关注自身教学技能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技能论文,教师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技术或行为方式[1]。教学技能是教师的职业技能,它可以通过练习来掌握,在实践中得到巩固与发展。教学技能的发展,是指教师在教学专业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不但要更新专业知识、还要依据课程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转换和提升教学技能,获得教学技能持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已有十个年头,有关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查资料显示,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先进的,课堂教学开始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但教学行为依然滞后于教学理念,教学中有新课程理念的意识,教学行为呈现泛形式化倾向,对新课程新理念的接受处于“显概念”水平[2]。因此,教师教学技能发展已处于课程改革的核心地位,生物学教师关注自身教学技能的发展显然是至关重要的。
一、内化教育教学理论
新课程实施后,广大的一线教师掀起了学习和实践新课程理论的热潮,但将新课程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却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新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心理上自觉、不自觉地将这种差距扩大或演化,从而使实践效果大打折扣。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关键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新课程教育理论内化的严重不足。因此,要深化课程改革,必须对新课程教育理论文本进行深入的研读和感悟,抓住理论的本质和精髓,并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体会,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使新课程的理论逐步内化,转变为自身实践的教育智慧。只有把理论内化、转变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才能切实促进教师的教学技能发展。例如,生物学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理论,其精神实质就是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而不在于探究的形式、时间和场合。在明确探究学习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再剖析自身教学实践与理论的差距,以及存在差距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
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决策、教学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重新审视和分析的过程[3]。教学反思的本质是要求教师反观自身、反躬自问。显然,教学反思能培养教师的自我教育意识和问题意识,养成善于自我批判的作风和深刻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因为教学反思不仅要求教师对自己过去的策略、行为及其结果进行反观和思考,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反思教学行为、分析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结果的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在实践中予以检验、总结和提升。它既是对过去行为、经验的反思,同时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必然会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例如,生物学教学内容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部分。静态部分是相对稳定的研究结果及由此而构成的知识体系;动态部分是科学家在探索奥秘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以及科学家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我们过去所关注的大多是静态部分的内容,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教学行为反思,使我们真正认识到:生物学问题的答案和结论固然重要,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及表现出来的探索兴趣则更为重要。教学中就会想方设法将生物学动态部分的内容有效地融入自身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研究,进而提升实践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有人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改进其教学实践,凭借自身努力成为更优秀、更熟练、更有思想的专业人员的一个工具[4]。
三、开展教师教学行为研究
教学行为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支持性、服务性、指导性的活动总和[5]。开展教师教学行为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情境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表征分析,探索教师教学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提高教学中教学行为的自觉性,加强教学行为的控制性,实现教学行为的高效性;通过揭示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实质,以增强教师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和感受,引出有效解决课程教学中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在现实的教学情景中发生的,这就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研究必然是为教学实践而研究,研究者的观点有利于教师对课程改革理论的理解和教学行为的改善,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加强教学技能与行为的整合。这对于教师发展性教学技能的自我确立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过程也是持续修正和自由施展教学行为的动态过程,是提高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也促进了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进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增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来促进教学技能的发展。例如,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注重概念本身的含义及其应用范围,容易忽视学生原有的生物学前科学概念对新概念学习产生的影响及新概念顺应过程中学生理解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善概念教学的行为;多数教师的提问主要集中在思维水平比较低的类型,回忆、理解、运用等答案固定、识记型的问题较多,分析、综合、评价等创新型、开放型的问题较少,零散问题较多,系统问题较少[6],教师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与自身的教学行为相对照,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关注提问的类型、提问的层次及问题提出的质量等一系列的提问教学行为,从而促进了自身提问技能的发展。
开展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途径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录像分析,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制作教学行为调查量表进行分析。研究过程的实践操作要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只有领会教育理论的原理和内涵,理解各种教育现象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才能获得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整合。同时,还要充分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做到信息来源多元化,研究过程合理化,结果分析科学化。
四、促进教师教学技能个性化发展
教学技能个性化发展,是教师根据个人教学特点,发扬长处,批判性借鉴别人的经验,将理论学习的收获、内化的体会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相结合,促进自身对教学实践的感悟,自觉运用于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构建符合自身个性的教学操作体系。教师要促进教学技能个性化发展,第一,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进行反思,并与他人同一类型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比较,发现教学的闪光点或不足,明确在教学技能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第二,要确立自身教学技能发展目标,根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技能存在的不足制订相应的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阶段性的理论学习与内化、实践应用与检验,挖掘自身潜在的教学技能特色,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和个性化发展的目的。例如,对生物学教学目标的制定技能,其训练步骤是:教师首先要在宏观上认真研读生物学课程目标;在充分理解课程目标基础上,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内容标准,创造性地拟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掌握教学目标描述的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第三,注重教育实践的理性提炼,即把教学实践中隐含的零星的实践智慧进行思维整理、归纳总结、理性认识、提高升华,提炼寻找可重复的教学行为与现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关系,并把实践的经验转变为可供自我操作的有效范式,经过反复多次提炼后把这些不同的范式系统化,逐渐形成具有个性化教学行为操作体系,达到教师教学技能个性化发展。例如,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探究教学类型及策略,开展教学研究的步骤等等。第四,要依据自身教学技能发展目标计划,经过一段练习之后,有意识地对教学技能练习结果进行检测与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这对教师教学技能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经常与同行坦诚交流,认真聆听一些批判性的对话,仔细洞察学生的学习情感和行为,再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才能发现自己的进步之处以及仍需改进的地方。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才会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教学技能个性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