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浅谈高中教学中的文本细读论文_李海燕

润物细无声——浅谈高中教学中的文本细读论文_李海燕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七中学 131499

摘 要:阅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把握文本内容有深层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产生自己独特的感悟。“文本细读”是达到这个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细读、质疑、品人、品情是实现文本解读的途径,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细读 质疑 品人 品情

钱理群教授曾说过:“我想,我们分析一篇作品的起点不应该是既定的观念,还是老老实实地从文本开始吧——一字一句地阅读、体验、琢磨、品味,这本身就是一种绝妙的审美享受;要珍惜自己从作品实际中得出的审美体验,它正是一切分析、研究的基础起点。”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要想让学生体会出文本背后的内容,达到“一旦豁然贯通”就应当注重文本细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阅读做出了明确的目标规定: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要想实现这种目标更应当重视文本细读。

所谓文本细读就字面意义来看,就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文本。文本细读,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最早是由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的。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主张以文本为核心,以多元姿态亲近文本,沉入言语之中,品味分析,从而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高中语文教学更应该以文本为基础,以“习语”辅助“读文”,在“读文”中“习语”,从而实现教师、学生对文本的细读,实现三方对话。

一、细读中质疑,实现文本的解读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作品和读者之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作者以文字为形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者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触摸作者的灵魂并预期发生情感共鸣。文本细读可以直接实现这种文本解读。因为它直接指向言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习朱自清《背影》时,一般认为就是为表达父子情,这是中国式家庭伦理之情。如果不细读文章是难以理解朱自清父子平凡而又复杂的情感,文本细读中引导学生质疑文章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了”,再此基础上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比细读在文章前半部分父亲为祖母办丧事的艰辛和后面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慷慨,理解朱自清与父亲因为“家庭琐事,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的无奈,最后明确了“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句话中所蕴藏的父子间随着时光的流逝嫌隙全无和朱自清对父亲的体谅,我们感受到中华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又如中国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其微妙处往往在于想象,许多名篇佳作都是以含蓄精炼的语言把深厚的思想感情浓缩在几个精妙的形象中,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枝红而见满园春,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于他的描写,就是将自己在政治上的大失败寄寓于奇山异水中寻求心灵的安慰,但是深层次上他在这种梦境中还有其潜在心态,那就是这首诗同时也是一首游仙诗。这是在山水恍惚迷离的梦境之美中成就的仙境之美、游仙之美。从开篇的“瀛洲”,这本就是一座仙山,这就不仅仅是在写人间的山水趣味了,而是游仙的境界,接下来他用双重夸张的手法抒写出了一种天姥山的独雄,这种美就可以归结为一种“壮美”,也是因为这种壮美触发了诗人吴越之梦,在“湖月照我影”中显示了一种“优美”,接着在仙境的美景中,又有神人同游,增添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的享受。然后他用“放白鹿青崖间”,“即骑访名山”梦境中成就了自己的游仙形象,最后直抒胸臆唱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放,实现了梦中游仙上天入地,追求超凡脱俗的自由人格。只有细读文本言语,牢牢抓住言语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才能使文本这株大树根深叶茂,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深度建构。

二、细读中品人、品情,实现文本的挖掘

在语文教学中,人物和情感是文本中的两大重要因素,所以在细读中品味人物,把握人物形象,深入探究人物精神世界更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中很多老师都将本文理解为朱自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不满,表现孤独的苦闷彷徨,寻求在一个清冷幽静的环境中解脱而又不能,但是这种说法如果应用文本解读中还原法,就会发现这显然是具有功利性的,因为文章开头说到“夜深了,人静了,想起日日经过的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里存在一个值得探究细读之处,平时的荷塘是一个样子,是并不值得写,而今天“另有一番样子”才值得写。这说明在作者的眼中,今天的荷塘是特别的,特别在“独处的妙处”,抓住了这一句,不仅有利于分析文章,而且从中分析出作者的为文之道——抒写出了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这一主题。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任何一种语文教学方式都是为有效指导学生培养其语文素养服务的。所以愿这种文本细读能够点点丝丝滋润学生的心扉,启迪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受用终生的智慧大门!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2]孙绍振《名作细读》。

[3]孙绍振《月迷津渡》

论文作者:李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9

标签:;  ;  ;  ;  ;  ;  ;  ;  

润物细无声——浅谈高中教学中的文本细读论文_李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