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肠梗阻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23例精神疾病并发肠梗阻患者,选取时间为2015年6月—2018年6月,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精神科患者,在并发肠梗阻后,对其进行保守治疗和护理,能够促使患者有效康复。结论:对在精神科住院的患者实施积极的护理,可以减少患者出现肠梗阻的概率,并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精神科:肠梗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7-0181-02
肠梗阻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此病的产生,是由于患者的肠内容物在肠道中受阻引起,此病会对患者的肠道功能造成严重影响,降低患者的消化功能,若患者不能进行及时的治疗,此病会使患者的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平衡发生紊乱、肠壁功能紊乱、坏死和继发感染[1]。本文将对我院精神科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疾病并发肠梗阻患者23例,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相关诊断标准。男16例,女7例。年龄28~81岁,平均年龄(54.2±6.1)岁。病程2~41年,平均(15±4.6)年。肠梗阻时间3~21天,平均(5.0±2.1)天。其中精神分裂症13例,双相情感障碍7例,精神发育迟滞3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无肠梗阻,住院期间出现肠梗阻的症状和体征,并符合肠梗阻诊断标准。
1.2 方法
根据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怎样预防精神科住院患者并发肠梗阻和发生肠梗阻后怎样进行有效护理。
2.结果
2.1 肠梗阻的预防
调整饮食:提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嘱咐患者在日常饮食过程中,增加对水果和蔬菜的摄入,保持营养均衡;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安排专人陪护,限制患者进食速度,避免不合理饮食,所造成的胃肠功能障碍,导致肠梗阻。
用药干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然后对患者实施合理的抗精神药物治疗,对首次住院2周内的患者,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观察。老年人代谢功能较差,应对老年患者的用药进行监测,减少患者出现肠梗阻的概率。
合适环境:当患者进行排便时,需要帮助患者提供隐蔽的环境,并保证患者有充足的排便时间,消除紧张情绪,利于排便。
加强运动:让不爱活动的病人适当参加工娱疗活动,工作人员带领做腹部操,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盆底肌和腹肌的功能训练,增加肠蠕动和腹肌张力,以促进排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日常观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定期监测,并建立患者的排便习惯卡,对患者的排便进行监测,若患者出现排便延期、情绪不稳、烦躁、恶心、呕吐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的通知主治医师,对患者开展及时的治疗。
健康教育:指导病人排便时机,如晨起饭后;三天及以上未解大便者要实行有效的通便措施,如适当使用简易通便剂,常用的有开塞露、甘油栓等,并追踪药物干预效果并记录;选择适宜的排便姿势;指导腹部环形按摩,当患者进行排便时,嘱咐患者用手沿着结肠的解剖位置,自右向左进行环形按摩,以促进肠内容物的向下移动,增加腹内压力,促进排便,指端轻压肛门后端也可促进排便[2]。
2.2 肠梗阻的护理
胃肠减压。当精神科患者发生肠梗阻后,大多以保守治疗为主。立即给与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护理人员要和患者进行沟通,向患者说明胃肠减压对患者疾病治疗的重要性,维持胃管插管,并对胃管进行固定,保证胃管的通畅性。对患者的减压装置,进行固定,并定时观察患者引流液的颜色、数量、性质等症状。禁用止痛剂、镇静剂,以防掩盖症状。
环境。为患者营造舒适、安全的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空气流通,使患者有较舒适的环境进行治疗和康复,并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
生命体征监测。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意识。并详细观察患者的恶心、呕吐、肠蠕动、肠鸣音、肛门排气排便等情况。如出现腹痛腹胀加剧、频繁呕吐等症状,需要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治疗。
口腔护理。要帮助患者经常清理呼吸道内的杂物,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防止患者出现吸入性肺炎的症状。护理人员每天要对患者实施2次口腔护理,患者在呕吐后,使用温水对患者漱口,保持口腔内部的清洁。
皮肤护理。患者长期卧床,使患者不能进行自由的活动,这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压疮的症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半卧位,鼓励患者在床上多活动,随时更换被呕吐物污染的衣被,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
3.讨论
急性肠梗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病症,与患者的肠管先天性狭窄、闭孔畸形、肠内异物阻塞等原因有关,会使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和排气困难、排便困难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精神科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肠梗阻的症状,所以精神科疾病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接受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减少肠梗阻的产生。
对于严重躁动、抑制或其他需保护性约束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日常生活的观察,并询问患者是否排便,对懒散卧床,少动、不动、少语、不语或不懂诉说的患者,应重点观察,每天进行腹部检查,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长期饮食不良的患者,需要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干预,通过合理的饮食指导,使患者能够维持营养的均衡,并帮助患者纠正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平衡。
大多数抗精神病药物具有中枢及外周抗胆碱作用,抗胆碱作用会导致肠液分泌减少、肠蠕动减慢,所以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容易便秘,而发生肠梗阻后,会对患者实施停药或减药,但是此时患者的精神疾病病情易反复发作,因此需要加强对患者精神症状的观察,防止患者出现精神异常的事件。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多和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尽可能满足其合理要求,消除患者疑虑,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安慰,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战胜疾病。
4.总结
精神科患者在住院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到容易诱发肠梗阻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护理措施,以预防肠梗阻的发生。患者发生肠梗阻后,应立即禁食并胃肠减压,做好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防止压疮和感染,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宋梅.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致病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探讨[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A01):599-599.
[2]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13-314.
论文作者:王志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
标签:患者论文; 肠梗阻论文; 精神科论文; 症状论文; 胃肠论文; 发生论文; 饮食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9月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