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产业的战略思想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论论文,上海论文,文化产业论文,战略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具有鲜明的政府推动和投资拉动色彩,是在一个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形成的。有鉴于此,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站在一个全球化的宏观视野和前瞻性的发展观上,在增长的速度、规模和效率上,跨上一个大台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确立如下的基本战略思路:
1.形成文化新定位
随着中国的强国战略显出清晰的轮廓,上海的文化产业在走向“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过程中,也将面临三种不同的城市文化定位选择,即:(1)形成国际文化交流的大平台;(2)打造文化产业生产的大园区;(3)建设文化创意创新的大基地。
走向这三种目标,需要不同的发展机制。
作为第一种定位,上海必须具有国际开放型的文化环境,建立一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文化运作和交流规则,让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文化成果和文化人,都能在上海自由地进行展示和交流,并且获得普遍的尊重。
作为第二种定位,上海必须形成上游创意、中游生产、下游延伸的文化产业链条,在发达的制造业、金融业、物流业等的支持下,以高附加值、高流通率、高占有率的文化生产,进入世界文化市场的主流行列。
作为第三种定位,上海必须在文化的内源上有创新的活力,把鼓励创新、宽容超越、扶持探索,作为上海城市精神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使得全球的文化资源包括资本、技术、专利等,源源不断汇聚上海,并且向最有创造力的文化单位和精英人士倾斜。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开始实现第一个目标,也就是成为一个国际文化交流的大平台,以上海国际电视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为三座傲立的山峰,上海成功建立的一系列文化节庆群体,就是一个鲜明的表征。目前的上海正在逐步实现第二个目标,即成为一个文化生产的大园区,上海将依托发达的制造业、流通业和服务业而逐步建立起来,蓬勃发展的上海印刷和包装产业就是一个明证。但是难度最大的是第三个目标,即成为一个文化创意创新的大基地,因为它不仅仅需要上海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和采用国际运作规则,而且涉及到现代的人文精神、保护知识产权、鼓励自由创造等深层次的问题,更需要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与资本、人才的自由流通相结合,需要排浪式的创新与淘汰,才能以最快的优胜劣汰,来形成创意创新的活跃机制。
2.推动结构高度化
上海文化产业目前的规模太小,同时在核心技术和核心专长方面、在科技含量方面、在国际化程度方面,都远逊于发达国家的国际化大都市,其原因之一是上海的文化产业结构相对滞后,并不具有国际的领先性。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已成为上海文化产业的当务之急。
比如与香港比较,上海2001年文化产业的GDP总量为161亿元人民币,占当年上海GDP总量的3.31,为全国各省市的第7位,排在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北京、湖南之后,仅仅为香港的1/3左右。从上海市民文化消费的水平看,上海人均文化产品为1329元,排第2位。
从总体上看,上海文化产业的经济贡献主要依赖印刷业和书报刊发行业这些加工型和流通型的产业,可见上海文化产业的结构比较落后。
上海必须大力引进国际上最前沿的文化产业形态和发展思路,包括产业融合化、资本社会化、投资多元化、结构高度化等,对21世纪初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有敏锐的把握,同时引进国际上优质的文化产业资本,利用香港作为金融自由港和东南亚媒体中心、会展中心、创意产业中心的优势,大力推动沪港文化产业形成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
目前发达国家正在进入新一轮制造业转移过程,大批文化产品研发和制造企业正在寻找目标区位。上海应该利用制造业比较发达、门类比较齐全和口岸便利、工业和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基础优势,利用上海腹地广阔可以直接形成技术、人才集聚和产业梯度转移的独特优势,建立动漫画制作基地、游戏软件研发基地、高附加值印刷包装基地、影视制作和服务基地、出版和发行基地等,通过政策、体制和环境的优化,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文化创意多、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实现文化产业的结构高度化。
3.促进竞争优势化
从全球看,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集中表现为三大要素:总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这三大要素对应着产业发展和竞争的三大重点:产品领先度、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而总体创新能力是其中的关键。
中国要参与全球化的文化市场竞争,不能奉行“尾灯紧跟战略”,如同高速公路上跟随别人尾灯的车,一旦前车急转弯,后车就极为被动,甚至会栽进沟里,而要奉行“竞争优势化战略”,有所为,也有所不为,进行市场细分的差别化竞争,树立重点领域的相对优势。
上海已经没有实力也没有必要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争取全面的优势,对于那些历史积弊很重、政策限制太多、牵涉面太广的领域,可以适当缓一下,而抢先发展若干新的产业领域,形成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辐射力大的新产业链条。从全局看,上海的竞争战略应该以出版业、广电业、产品制造业、会展业为四大重点,而在每一个重点产业中,又优先发展若干个优势领域。
4.加快聚集产业群
中国的文化产业要应对全球化挑战,必须顺应产业发展的“族群规律”,实施“产业链集聚战略”,推动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若干个具有全国性和跨国影响的文化产业创作公司、研发公司、制造公司、会展公司和中介公司群。
目前上海的问题是,一方面缺乏核心的企业航空母舰,另一方面缺乏生机勃勃的中小企业群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不但要继续搞好若干个产业大集团,而且要根据产业规律,允许发展和积极扶持多种所有制的中小型文化产业公司,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上海要加强与国内外优质资本结成战略性的合作关系。2003年,上海创建的“第一财经”电视频道,就与国际财经媒体巨头道·琼斯公司合作,进行多种资源的共享;上海发起的“亚洲艺术节联盟”,则与亚洲十多个城市的著名艺术节形成了合作网络;上影集团、世纪出版集团与百联集团的合作,则把建立大型商厦与同时开设多厅电影院、特色书店等结合起来,加强了市场拓展的综合力度。这些举措应该是多多益善。同时,为吸引更多在职人员投资文化企业,还应根据上海市有关政策,鼓励更多的促进措施。
标签:文化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