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基本策略论文_龙玉华

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基本策略论文_龙玉华

龙玉华 湖北省当阳市半月镇中心小学 444100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4-093-02

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方法。它以情境认知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或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场景,帮助学生引起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理解教材,提升能力,促进心理机能得到全面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纵观新课改实践,许多教师由于没有真正理解情境教学的“真谛”和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或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点缀,或运应用形式化的情境、假问题的情境、缺乏真情的情境、“猜谜式”的情境、“电灌”的情境等,为实施情境教学而创设情境,以导致真正的情境教学走入了误区,迷失了方向。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创设有“吸引力”、有“数学味”、有“发展性”、有“真实性”的情境,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强烈的认知需求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从中发现、掌握并运用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本文拟就数学课堂教学实例谈谈有效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1、情境创设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

随着学生年龄逐渐增大,年级不断增高,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是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创设有助学生持续发展的教学情境,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金鱼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

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2、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3、情境创设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 +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 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又如教学《复式统计表》时,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所以,作为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效有趣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自主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皆有创新潜能的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4、情境创设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如果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这种做法不可取,反而会适得其反。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某教师设计了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出示图片),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课堂上学生乱哄哄地讨论争辩起来,使得教师苦心创设的情境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否则,只能让学生猜疑科学、质疑人生。缺了真实性,创设的情境就失去了逻辑,就无从谈起有效有趣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要为学生留有探索和思考的空间,要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才能让学生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才能让学生更爱数学,更愿意学数学,更懂得学数学。

论文作者:龙玉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4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  ;  ;  ;  ;  ;  ;  ;  

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基本策略论文_龙玉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