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高能,“50万桶/日”来了论文

前方高能,“50万桶/日”来了

○ 文/陆如泉 宋 磊 谷重山

全球高峰日产量达到50万桶以上的产油国大约有12个,当中的一多半出现了“50万桶/日”现象,值得警惕。

苏丹。早在2011年被南苏丹带走了3/4的石油储量和产量,再加上刚刚过去的4月,希尔政权被推翻,石油产量更是翻不了身,目前日产量只是几万桶。

阿强送走了警察。回到书房,他吓了一跳,放在书桌上的那支金笔不见了!书桌上有一张纸条:“阿强先生,你没想到我们会化妆成警察吧,第二回合我们又赢了。江城神偷。”

叙利亚。2000年前后,石油日产量一度达到了60万桶左右,2011年骤降至35万桶/日,到了2018年,该国的石油产量仅有2.4万桶/日。

在过去几年的研究过程中,有一个很悲剧的现象:那些突然间有了石油大发现,且高峰产量一度达到50万桶/日产量水平(相当于2500万吨/年)的产油国,在后续某个时期因油田产量或国际油价骤降,突然陷入困境,轻则国家和社会出现大面积动荡,重则发生政权更迭甚至国家分裂。笔者把这种情况称为“50万桶/日”现象或“50万桶/日”陷阱。

加蓬:早在1977年,加蓬的石油产量曾达到22.7万桶/日,位列非洲第五大产油国。后来持续下滑至80年代后期的15万桶/日水平。好在由于发现新的储量,在1996年达到了36.5桶/日的历史高点。但随着近年产量下跌和油价下跌,再加上现任总统邦戈长期执政导致民众和军方的“厌倦感”加剧,加蓬的单一经济模式不可持续,政局动荡风险居高不下。

“50万桶/日”看起来很美,因为这意味着至少50亿美元/年的政府石油收入。但这种收入也极易在一夜之间失去。如何防范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50万桶/日”现象?

“50万桶/日”现象

二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单一性和不公正性。突然发现的石油,就像“飞来的横财”,让产油国政府一夜暴富,乐得合不拢嘴。非洲和拉美一些贫困国家,其国家的GDP长期维持在100亿美元的水平,石油发现使得这些国家的收入突然增长50%甚至翻了一番。这对国家的财务管理能力、管控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如果遇到管理不善的政府部门,再加上独裁式、家族式的政府治理,不发生腐败才怪。与此同时,长期的财富分配不公必然加剧这个国家的贫富悬殊现象,其结果是,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普通老百姓必然要走上街头。街头政治一旦成常态,国家离失败就不远了。

●要提早防范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50万桶/日”现象。 供图/视觉中国

也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石油产量迅速增加,高峰产量出现在2002年,达到45.7万桶/日。此后,伴随着石油产量“跌跌不休”的是也门内战,以及近十年在也门一直持续的“代理人战争”。如今,产量水平迅速回落,到了2018年跌至6.8万桶/日。

“F2N MARKET 从农场到邻居”的创始人黄柔曼来自台湾。她告诉记者,2011年,自己的身体状况出了问题,这让她开始关注起三餐饮食。当时的她迫切希望看到入口的食物来自哪里,希望和种植者聊一聊,这就是市集的创立初衷。凡是市集上出现的蔬果,她都严格把关,确保每一家菜农运来的蔬果都是健康的、生态的。

赤道几内亚: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埃克森美孚公司在赤几海域获得重大发现,2005年,该国石油产量达到38万桶/日的历史高点。此后,伴随着赤几石油产量上升的是该国腐败形势的恶化,到了2018的石油日产量水平只有19万桶,为高峰产量的一半。

哥伦比亚:该国一直是国家乱局的反面典型。直到2017年,该国的安全状况才有所好转。与战争和动乱相伴随的是该国石油产量的跌宕起伏。上世纪90年代,该国的石油日产量长期徘徊在40万~ 60万桶的水平。近几年,该国的石油产量有所上升,2018年的日产量水平是86.6万桶。

一是石油生产的脆弱性和石油价格的波动性。要知道,维持稳定石油产量的首要条件是不断有新的储量发现。然而,对于大多50万桶/日的产油国而言,产量大多来自1-2个主力油田,比如苏丹、赤几和加蓬。一旦主力油田的储量接替乏力,这个国家的产量势必保不住。说白了,这些国家的石油生产具有相当的脆弱性。此外,在产量下降的同时,如果油价能够稳住并且上扬,则问题不是太大,油价的上升可以对冲产量的下降。怕的就是产量和油价“双下降”。2014年下半年的油价断崖下跌,导致一些产油国的石油出口收入骤降50%以上。这对于财政收入主要依赖石油出口的产油国而言,无疑是个灾难。

为何会出现“50万桶/日”现象

三是“屋漏偏逢连阴雨”。产量的骤减与民族、宗教及国内重大危机相互纠缠,相互诱导,极易打垮一个政府。中东、非洲和拉美素来就是全球民族、宗教问题爆发的集中地。比如苏丹,近半个世纪以来因南北方分属不同的文明(北部苏丹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南部苏丹信奉基督教)持续处于内战状态。石油的发现曾一度给这个国家的重建带来希望,但由于域外大国势力的干预,使得南苏丹分离势力占据主流。而石油这时候成了分离和独立的“催化剂”,以及双方博弈的焦点、难点。

总之,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日产量在10万桶/日(年产500万吨)及以上的产油国数量维持在40~50个,其中高峰产量达到50万桶/日上下的产油国数量大约在12个左右,而它们当中的一多半均出现了“50万桶/日”现象。

可见,元代文人在北曲——正音的定位、杂剧——风教的关联、文人——雅正的文化想象等多方面,均树立了明确的推尊意识。这种角度多样、相对全面的特征,也为后世深化接续元人尊曲意识、形成“尊元”理念的体系化表达奠定了相应基础。

●叙反对派炸毁阿勒颇政府军总部地道,尘土碎石飞扬。 供图/视觉中国

苏丹和叙利亚是历来政局动荡严重的国家,业内人士较为熟悉,也是“50万桶/日现象”最为典型的国家,这里不再赘述。除这两个国家外,也门、加蓬、赤道几内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都出现过“50万桶/日”现象。

长期来看,现有参与者对于区块链技术的适应和整合程度,是区块链能否成为平台、会成为多大平台的决定性因素。

总结一下,上述遭遇“50万桶/日”现象的产油国基本上均走过了一条“发现石油——产量迅速上升——一度达到50万桶/日——产量徘徊不前或骤降——油价下跌——国内民众宗教问题或民生问题爆发——政变或社会动荡——国家一蹶不振”的历程。究其原因,主要原因在于。

如何防范“50万桶/日”现象

经过研究发现,这种现象绝非个案,甚至较为普遍,大多发生在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导致的?为什么会出现“50万桶/日”现象?

第一,相关国际组织有义务帮助产油国建立一套相对公正和可持续的石油收入使用机制。我们的一些国际组织,比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要关注那些突然因油而兴的国家。对于一些中小型国家而言,不要说50万桶/日,能够有10万桶/日的产量就意味着巨大的财富。这时候,作为国际组织,要建议和督促产油国政府建议一套合理使用石油收入的机制。比如,建立“石油主权财富基金”,由独立的国家委员会管理,对重大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项目进行投入,参与国内外的一些投资项目,形成良性的财务“造血机制”。这比石油财富本身更加重要。

第二,外国石油投资者有义务提醒产油国政府石油生产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并帮助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本地石油技术和管理人员。遭遇“50万桶/日”现象的大多数产油国,石油投资和勘探开发主要是依赖外国投资者。外国石油投资者对该国的石油储量、产量状况及未来的可持续性了如指掌。这时候,无论是国际大石油公司,还是中国石油企业,在谋求合理投资回报的同时,有义务提醒该国政府,并建议该国政府加大新区勘探开发的力度,寻找新的储量接替,而且要为本地培育一批管理本国石油工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授人以渔”。

1周前,甄小美画了20分钟画又感到无聊了:“妈妈,我想看电视。”我坐到她身边:“我知道你无聊了,想看电视。你都说了1个多月了,我当然知道。我也跟你说了1个多月的‘不行’,显然没用。我不想咱们俩再这样下去了,太烦人了,对吧?”

第三,产油国政府必须意识到,“石油诅咒”的利剑时时悬在他们的头上,必须实施多元化的经济发展道路。“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50万桶/日”现象的总开关还是控制在政府手里。本国政府如果没有意愿构建一套相对公平的石油收入分配机制,如果对“产量递减”的现象熟视无睹的话,即便其他利益相关方再努力也无济于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建立了“良政”的国家,石油的发现和石油财务是锦上添花;而对于处于“劣政”漩涡中的国家而言,石油财富的出现只会加快这个国家动荡和危机的到来。加快经济转型,寻求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避免“在一棵树上吊死”,是解决“50万桶/日”现象的根本路径。

可能有人要问,为何日产量是50万桶,而不是20万桶或100万桶?这实际上是一个经济规模的概念。50万桶/日的产量水平足可以给一个国家带来可观的石油收入,而且一旦失去这部分收入,国家经济就会遭遇致命打击。如果产量水平低于20万桶,即便失去这部分石油收入,国家经济不会遭遇颠覆影响;或者当日产量高于80万桶之后,石油工业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实力,相应地,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较强。

这就像“中等收入陷阱”,如果一个国家成功跨越过去了,日产量能够达到或超越80万桶甚至100万桶,那么这个国家的回旋余地、抗压能力和抗“黑天鹅事件”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如果跨越不过去,经过短时间的50万桶/日辉煌后,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油气储量不可接替的原因)导致产量迅速回落,那么就极有可能遭遇“陷阱”。

总之,“50万桶/日”现象给全球那些产量水平已经达到50万桶左右的产油国敲响了警钟,这个产量水平的脆弱性异常高,稍不留神,就会产生重大的国家风险。

古筝是中国古老而有特色的乐器之一。在表演上,它的表演形式多样,古筝的造型古朴,技巧丰富、琴声悠扬,演奏风格多样,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还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这些原因使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古筝艺术的发展自古以来是博大精深的,古人用“欲将心事付瑶琴。

责任编辑:周志霞

znzhouzhixia@163.com

标签:;  ;  

前方高能,“50万桶/日”来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