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而家庭教育是孩子心理健康形成的根本所在,针对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比较研究发现,随着子女年龄增大,对家长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教育素质,则要求越高。中小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家庭结构,同时家庭教育方式不高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中小学生 家庭教养方式
一、问题提出
青少年时期是儿童告别幼稚的童年走向独立人生道路的转折期,是人生旅途中的黄金时期,人生从此发生了质的转变,在这一时期,青少年正在经历着一个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不成熟,从未定型到“狂风暴雨”式的急剧变化。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必然在心理上引起相应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其个体内部以及个体与外界之间充满着各种的矛盾与冲突,心理上的矛盾又在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下,经历着起伏不定的激化、转化过程,从而导致青少年发生心理问题,出现行为偏差。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而家庭教育是孩子心理健康形成的根本所在,所以,关于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状况之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的比较研究,对孩子的教育有反指导意义,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是在甘肃省取样两个地区,张掖市和平凉市华亭县,从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初中七年至九年级,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的,共计四十八个班,共发放2256份问卷。
2.研究工具。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提供的测量工具《中国心理健康量表CMHI》(青少年版运用于10-18岁),全面评估并反映个体的不同心理健康维度上的优势与不足。该量表使用统一的心理健康五维度,针对相应年龄段的发展特征,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80以上,重测信度在0.60以上,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3.数据处理。所有数据采用Epidata3.0专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
1.孩子评父母抚养方式的对比分析。父母教养,包括“监管”、“引导”、“严厉”、“不一致”4个因子,以下是本次调查数据分析结果。
表1显示,“监管”、“引导”因子,城镇学生的平均分、标准差都比农村生要高,“监管”因子的高分百分比城镇学生要高于农村学生,“引导”因子高分百分比城镇学生要低于农村学生。
表2显示,城镇学生“母亲严厉管教”因子平均分高于农村学生,农村学生则是“父亲严厉管教”因子平均分高于城镇学生;“母亲不一致管教”因子和“父亲不一致管教”因子平均分相差不大,标准差城镇学生偏高;高分百分比城镇学生“母亲严厉管教”因子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外,其它三因子都等于或略高于14%;低分百分比“严厉”因子都大于25%,而“不一致”因子都小20%;除“母亲严厉管教”因子外,均是城镇学生要高于农村学生。
2.家长心理健康指数。测量工具CMHI的青少年版针对家长问卷心理健康标准统一的五大维度,分为五个分量表,对应心理健康五个因子:认知效能、情绪体验、自我认识、人际交往、环境适应。能够全面评估并反映个体的不同心理健康维度上的优势与不足。
下面将学生家长作答的本地城镇户口和外地城镇户口归并为城镇户口,本地农村户口和外地农村户口归并为农村户口,对心理健康五因子和心理健康总分进行分析的同时,并对城镇和农村户口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做以对比分析。
表3.表中小学生CMHI家长心理健康指数抽测结果统计表
表3表明,心理健康指数(心理健康五因子和心理健康总分)的合计平均值都低于500分,其中“家长认知效能”、“家长自我认识”和“家长心理健康总分”标准差较高,都高于100分,而其它因子则较低;“家长认知效能”和“家长自我认识”异常百分率明显高于其它因子,都大于4%;除了“家长适应能力”外,其它心理健康指数危险百分率均高于20%。
对比城镇和农村学生家长心理健康指数,各因子平均值显示城镇学生家长的平均值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家长;各因子农村学生家长异常率和危险率都高于城镇学生家长;除了“家长适应能力”外,农村学生家长心理健康优良率都低于城镇学生家长。
3、家长评孩子问题行为。表4显示,家长评孩子问题行为得分农村学生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城镇学生,而且标准差也偏高,农村学生得分高分百分比高出城镇学生得分高分百分率6.5个百分点,差异显著,而低分百分率又偏低。
4.家长抑郁情绪。表5表明,学生家长抑郁情绪高分百分率总体超过25%,农村学生家长抑郁情绪的平均值、标准差、略高于农村学生,而高分百分率高出城镇学生家长12个百分点。
农村学生及其家长抑郁情绪因子得分及高分百分率均高于城镇学生及其家长。
5.家长自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教养,包括“监管”、“引导”、“严厉”、“不一致”4个因子,以下是本次调查数据及分析结果。
表6.中小学生CMHI自评父母教养方式“监管”、“引导”因子抽测结果统计表
由表6显示,“家长监管”、“家长引导式管教”平均值都是城镇学生高于农村生;“家长监管”、“家长引导式管教”、“家长不一致管教”高分百分率城镇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低分百分率农村学生高于城镇学生;“家长严厉管教”高分百分率城镇学生低于农村学生,低分百分率高于农村学生。
四、讨论与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多于城镇中小学生家庭教育。
我们统计了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结果如表7所示:
数据显示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城乡差异是非常大的。
农村家庭还普遍存在着母亲比父亲接触子女的时间多的现象,母亲比父亲对子女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更大,统计显示认为与母亲经常或总是在一起的占94%,而认为与父亲经常或总是在起的占83%。父母文化程度低,对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知识也是知之甚少,故无法胜任对子女科学的教育,特别是子女年龄越大,对家长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教育素质则要求越高。在调查“爸爸或妈妈常和你讨论你生活中的事吗?”这个问题时,农村学生认为爸爸“经常”或“总是”的占37. 9%,妈妈“经常”或“总是”的占46. 2%中;而城镇学生认为爸爸“经常”或“总是”的占49. 70r6,妈妈“经常”或“总是”的占中47. 2%,反映出家长对学生的关注程度是偏少,农村则是妈妈关注的更多。由此可见,农村家长要根据自已的条件,扬长避短,努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的同时,多花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对农村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家庭结构。这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家庭中独生子女的为21. 6%,城镇则为49. 7%,农村家庭子女过多是不争的现实,而农村家庭子女过多受父母的关注程度小,对子女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子女过多会加重家庭经济负担,据统计近1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至少有100万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相当一部分农村家庭在为温饱而奋斗,甘肃省情况则更严重。贫困的家庭没有宽裕的条件为子女创造较好的学习环境,子女的生活内容相对贪乏,眼界狭窄。根据大量的实证调查,长期处于贫困中的人不仅知识贫乏,而且精神也常处于一种消极的、宿命论式的心理状态。与城市相比,农民家庭学生他们既要完成繁重的课业任务,又要利用节假日参与农业生产,经济的不如人使得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又由于时间不够或学习不能足够的重视,他们普遍成绩低下,他们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心中的焦虑也随之增加。相对于此,城市学生的经济压力明显小于农村。因此改善家庭结构无疑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据有关研究结果,若父母都采取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会使得子女形成热情、自信、自尊、独立、有毅力、情绪积极等人格特点,促进其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相反,则会使子女变得忧郁、敌对、仇视、偏执、不信任,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另外,只要父母中有一方采用情感温暖的方式,就不会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
若父母都采取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就会使孩子形成焦虑、不信任、羞辱、自卑、自罪、无助,过介自约束、办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害怕被拒绝等心理,使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爱,更不知道被爱的滋味;而只要父母中有一方不采用过分干涉的方式,并对另一方持批评态度,就不会使孩子产生自卑、过分自我约束、抑郁等不良心理;如果父母中仅有一方采用了拒绝否认或严厉的方式,而另一方表示反对,那么孩子也不会产生自卑、过分自我约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害怕、不信任等心理;孩子的逆反心理,往往是由家长的过分干涉教养方式导致的。总之,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的问题上,如果父母仅有一方过度,就不会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父母中有一方存在着过分干涉的拒绝否认倾向的,就需要另一方做好相关的调节和均衡控制,避免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只有父母双方都采取严厉的教养方式,才会使孩子产生敌对倾向,一方严厉则不会出现其他负面心理影响;父母给孩子造成适度的优越感对孩子心理健康有利;同样父母适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五、建议
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以及对学生的访谈,深切认识到,改善和提高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实效,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1.家长要注意早期的人格培养。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大多是儿童早期教育和社会交往带来的精神发育缺乏,如幼年的心理剥夺、童年的经历有时甚至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态度和心理体验。因此,家长要加强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要抓住这一时期,向子女施以早期智力开发或优良品德的早期熏陶。
2.让子女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我国自古以来,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子女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育人方法。农村家庭有很好的实践环境,只要家长能够持之以恒,使子女的意志和性格从中得到锻炼,并帮助子女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会对子女的成长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城镇学生家长也应当创造条件多让子女参加社会实践,尤其是劳动教育,以利于学生的成长。
3.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家庭环境的优化不仅应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和文化气氛;还应当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长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实践中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与孩子要经常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平等对待孩子,对于孩子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家长及时给予肯定,时刻欣赏、赞美、鼓励孩子,要全身心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高教子能力。
4.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现甘肃省许多地方和学校都有家长学校的组织,应当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这个平台,可以是请专家讲座,也可以引导家长通过电视、网络、书籍进行学习,让家长学会比较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子女辅导、教育方法,以期提高家长素质,改善家庭教养方式,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险室《中国心理健康量表》项目组提供测试工具。
[2]滕好口 影响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工程.《甘肃教育》,2008年,第20期。
[3]谢言梅《家庭教养方式及其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述评》.《大理学院学报》,第5卷,第11期,2006年11月。
[4]周海洋《农村城市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许昌师专学招,第21卷,第5期,2002年9月。
论文作者:姜 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7月总第2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5
标签:心理健康论文; 家长论文; 农村论文; 学生论文; 城镇论文; 因子论文; 孩子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7月总第2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