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市模仿投资行为的心理学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股市论文,我国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根据获取的股市信息,通过对经济前景和股票价格预期,进行投资决策。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一个颇为关注的问题就是投资行为的选择及其形成机理。
投资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效率资本市场假说EMH为基石的传统金融理论,从“理性”角度出发分析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占据了现代金融理论的统治地位。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证券市场日趋复杂化,证券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市场异常现象,如小公司现象、规模现象、期间效应等,使以“理性”为基础的传统金融理论受到严峻挑战。
模仿投资行为是指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后动投资者受先动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影响,在经济利益和规避风险动机驱使下,学习和模仿先动投资者的一种投资行为。
模仿投资行为是股票市场研究的一个最新领域。目前,国外、国内专家学者对模仿投资行为主要从基于理性缺陷的“模仿投资行为”、基于不完全信息的“模仿投资行为”、基于声誉和报酬的“模仿投资行为”等角度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研究表明,几乎世界各国股票市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模仿投资行为。我国股市也存在明显的“追涨杀跌”现象,模仿投资倾向不仅表现在整个市场上,而且表现在单个股票上。本文将运用经济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模仿投资行为进行研究,进而深入剖析模仿投资行为形成的内在机理。
二、我国股市模仿投资行为的心理学基础
股票市场是由一个庞大的投资群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不是由某个投资者决定的,而是通过投资群体形成的最终均衡合力决定的。单个投资者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形成个人投资心理,然后经过投资心理的相互作用,再形成群体投资心理,从而形成群体投资行为,进而最终形成股票均衡价格(如下图)。
由于支配群体投资行为的是群体投资心理,并最终决定股市均衡价格。所以,分析投资个人心理到投资心理群体的形成过程就显得尤其重要。
人类“心理群体”理论的奠基人是19世纪法国的心理学家勒。勒庞认为,“心理群体”是指具有相同心理活动特征的人群集合体,具有心理活动特征的一致性。个体心理经过情绪激发→情绪传递→建议接受三个阶段就会形成“心理群体”。“心理群体”可能是地域性的,也可能是全国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我国股市国有股减持,其影响波及全国股市;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事件,其影响波及全球股市)。
RBC模仿投资模型形象地层示了以上心理学基础。投资示范人(机构投资者)先于其它投资者知道相关信息,或者能够正确解读、分析和预测意外事件Z对股市带来的影响(“利好”还是“利空”)。所以,他会利用雄厚的信息和资金优势,充当庄家角色,发挥示范人作用。假定投资示范人(机构投资者)事先知道“利好”消息,为了扩大自己拥有的股票“头寸”,以便以后能高价抛出获利,他会报出比当前均衡价格稍高的买价进行试探性吸货。同时,他会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向外界传递股价上涨信号,该信号成为诱发股票价格上涨的示范源。中小投资者在信息、资金和投资知识上处于劣势,因此倾向于从观察其他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行为来获取投资决策信息。当大量高于均衡价格的买单或卖单出现时,一些善于观察交易信息的中小投资者首先产生股价上涨的心理预期,从而增加投资,导致股价上涨,第一阶段(情绪激发阶段)由此完成;由于机构投资者资金实力雄厚,当看到试探性刺激成功后,他会进一步拉升股票价格,于是在股票交易实时行情上,成交量忽然放大,且股价大幅上涨。在机构投资者带动下,股票价格上涨预期变为现实时,模仿者便印证了价格上涨预期的正确性,在人类模仿本能和经济利益驱动下,模仿者会进一步提高买价进行模仿投资。同理,其他模仿投资人也跟着提高买价盲目跟进,进行模仿投资,从而造成股价快速上升。在经济利益驱动、示范人带动、模仿人盲目跟从和证券中介机构推波助澜作用下,股价上涨预期情绪在投资者的相互感染下进一步迅速传递、扩散,于是股市投资者注意力便集中起来,出现狂热局面,这种情绪最终控制了投资群体心理,第二阶段(情绪传递阶段)由此完成;当投资示范人(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收益达到预期目标时,投资示范人由于能够比较准确地定位该支股票的真实价格,当有关消息正式公布时,示范人已经经过了“突破”和“拉升”阶段,同时顺利地抛出拥有的股票头寸。投资心理群体被狂热情绪控制后,造成该股票价格超过其真实价值。为防止过分炒作,证券监管部门或相关人士会提出忠告和建议,甚至对其中可能存在的市场操纵、幕后交易等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和查处,于是股价大幅下挫。面对股价大幅下挫的事实,中小投资者(弱势群体)此时已经无力回天了,只能接受外部建议并受其指挥,最终被迫“忍痛割肉”或“深度套牢”,第三阶段“接受建议”阶段由此完成。
我国股市投资者结构是以中小投资者(弱势群体)为主的新兴市场,中小投资者大多是投资水平低、识别能力差和倾向于观察机构投资者行为的投资者,同时股市信息披露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所以,我国股市机构投资者对中小投资者的示范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
模仿投资行为所形成的“心理群体”对股市影响是严重的。因为模仿投资者在进行盲目跟从时,不再考虑股票预期收益率的可能分布,甚至不顾股票过去和现在信息,大大削弱了对基本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因素)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理性化个性成分被消除,从而造成股市的过度投机。与此同时,在“心理群体”形成过程中,模仿者投资行为常常会超过必要限度,产生过激后果,使股票价格常常超过其真实价值,导致股票价格过分高估或过分低估,形成传统金融理论不能解释的股价“过度反应”现象,甚至形成股市“泡沫”。
三、政策建议
我国股市是一个新兴的股票市场,不论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模仿投资行为表现得更为明显,模仿投资行为是一系列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只有不断地完善股票市场,遏制模仿投资心理,才能促进股票市场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基于上述思考,监管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善:
改善股票市场结构,完善市场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除了目前的投资银行即券商、投资基金、保险基金以外,还应充分考虑养老基金、退休基金等社会基金、信托基金入市,把机构投资者发展成股票市场的基本力量;
加快股市相关制度创新,完善有关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如加强反内幕和操纵交易为重点的监管制度、完善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建立保护股东利益的股东诉讼制度及赔偿制度等,建立诚信的股票市场,促进股市健康发展;
开展投资者教育,增加中小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知识存量,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把理性投资者培养成市场的主导力量。我国目前股市的模仿投资行为盛行和股价频繁波动,与缺乏一个理性的投资队伍有关。所以,要大力开展投资者教育,增加投资者的知识存量,提高投资水平,减少非理性投资行为,构建股票市场的理性微观基础;
加大投资工具创新力度,增加投资品种。在充分研究和论证前提下,适时引入股票期货指数、对冲基金,扩大开放式基金规模等来规避和防范金融风险,促进股市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