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大开发对我国经济和人口结构调整的影响_西部大开发论文

论西部大开发对我国经济和人口结构调整的影响_西部大开发论文

论西部大开发对我国经济人口结构调整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我国经济论文,大开发论文,人口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人口结构失衡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严重障碍

所谓经济人口,是指具有一定经济活动能力、对社会生产能产生一定影响的社会人口。经济人口是国家的一种重要资源,这种资源只有得到充分利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力量。但20世纪中期以来,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经济人口结构失衡而引致人力资源大规模闲置。2000年全球和中国的就业形势仍相当严峻,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全球至少10亿工人处于失业和不充分就业状态。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反而转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我国经济人口结构失衡导致大量劳动力闲置十分严重。我国农村现有劳动力4.4亿,占整个社会劳动力人数的73%,并且每年还以1300 万人的速度增加。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推算,即使保持目前农村劳动力人数不变,如果我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达到工业化国家重工业化前期平均40%的水平,就有1.5亿过剩劳动力; 如果达到工业化国家目前平均20%的水平,则将产生3.2亿剩余劳动力。 城镇长期实施的刚性就业政策,使我国国有企业存在严重的在职失业。据有关调查,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大量冗员,被调查企业冗员占企业在职职工人数的比例平均在1/3左右。按目前国有企业职工人数1.5 亿推算,国有企业所包容的“隐性”过剩劳动力约有5000万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1997年统计摘要的数据,1996年下岗职工达891.6万。 随着兼并、破产、分流逐步在全国范围铺开,每年的下岗规模将有扩大的趋势。这是因为目前我国29万户国有企业中已基本完成改制的不到1/3,如果另外的2/3国企也以此比例下岗,则还会产生更多的下岗职工。目前国有企业中明亏企业职工人数有2000余万,潜亏企业职工人数也有2000余万,非亏损企业职工人数约为6000万。根据经验, 改制中明亏企业一般有1/3职工下岗,将产生700余万下岗人员;潜亏企业一般有1/4职工下岗,将产生500余万下岗职工;非亏损企业改制也会产生下岗人员,一般有1/10以上,即可产生600余万,三者加在一起约为1800万。 臃肿的政府机构也存在相当多冗员,我国出台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要求3 年之内裁减公务人员50%,估计总数也在1000万人。此外,我国劳动力增长速度也相当快,从1949年到1994年的45年内人口增长1.3倍,而劳动力增长2.3倍,据有关研究表明,我国新增劳动力如果保持平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每年将新增就业人口1400万,而每年所创造的新增就业机会只有700万个左右,即使全部用来满足新增就业人口的就业需求,也将有700余万人加入到剩余劳动力大军之中。上述种种情况表明,我国经济人口供求结构失衡,劳动力过剩已呈日趋严重的态势。

经济人口结构失衡严重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大量过剩劳动力存在,必然引致社会失业率的上升,当失业率超过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将导致治安状况恶化、社会动荡不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发生,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性。政府为了保证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又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社会就业。当就业水平超过经济对劳动的需求,形成过度就业,过度就业达到一定程度会造成“工资侵蚀利润”,使社会积累水平下降,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经济增长速度的降低,又会削弱经济创造新增就业机会的能力,在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形势下最终导致更为严重的经济人口比例失调,形成劳动力过剩不断扩大和经济增长日趋缓慢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经过十几年以10%左右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在总量上已呈供给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状态,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行业,生产能力已严重过剩,亟待优化结构、产业升级,需要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失衡的经济人口结构,使大量廉价剩余劳动力无法适应这一转变需要,又妨碍人力资本投入增加,高素质劳动力供不应求,人力资本价格不断上升,劳动成本提高,这样又削弱我国产品低成本、低价格的国际竞争优势,削弱我国经济对外资的吸引力,不利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可见经济人口结构失衡,尤其是大量劳动力闲置已构成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西部大开发对我国经济人口结构调整的积极意义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从美国西部开发过程来看,他们大约经历100年时间。 我们今天的环境虽然和他们当时环境已大不相同,但也必须作长期努力。据一些专家分析预测,西部大开发取得成功,至少需要50年。50年分几个阶段,前10年打基础,着重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平衡生态环境,提高人口素质。这一阶段的实施对解决我国当前经济人口结构失衡有着积极意义。

第一、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扩大就业需求,缓解经济人口供求矛盾

进入2000年中国就业形势不可乐观,预计今年我国新增加的就业机会在400~600万个之间,而今年的劳动力供给除接转上年1290万人外,新进入劳动年龄的经济人口1000万,新增下岗职工500~600万,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企业化等一系列措施出台将产生不少待业人员。为缓解就业矛盾,尽管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但强大的就业压力使经济人口供求矛盾十分尖锐。我国西部地区有着丰富资源,但基础设施落后,实施西部大开发,首先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由于西部地区资金短缺,这就会在政府扩大西部投资的同时,实施优惠投资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吸纳外资。随着大量资金流向西部地区,必然会带动技术和人才流动,使东部乃至中部大量过剩经济人口流入西部地区,缓解我国东部经济人口过剩而西部经济人口不足的矛盾。可见,西部大开发从整体上协调我国经济人口供求比例,缓解当前就业矛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我国经济人口内部结构的优化配置

我国目前失衡的经济人口中,有在我国体制改革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中溢出的工业经济人口,即工业剩余劳动力。所谓工业剩余劳动力,界定为那些长期生活在城市,受过一定教育,具有某一专长和技术能力,因各种原因失去工作的成熟劳动者。在这里要说明“工业”是广义的,工业剩余劳动力不仅指工业企业中下岗人员,而是泛指生活在工业环境中富余劳动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初步建立,市场成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手段,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的组合,至少要服从两条限制性规律的要求。第一条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即在一定生产资料条件下,企业的产量并不总是与劳动力的增加成正比例变化。开始时增加劳动力,边际生产率很高,但当劳动力的增加达到一定水平后,边际生产率开始递减,直至为零,这时企业的有效劳动力数量已达到最大值,如果再增加劳动力,会产生冗员,出现窝工、劳动报酬递减、边际生产率呈负数、企业效益下降。第二条是“优化配置规律”,指任何就业都必须使用一定的生产资料,当生产资料是稀缺资源时,要求社会采用某种机制,把稀缺资源交给能够最有效地使用它们的人手中,让这些人就业,以便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否则,就会降低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遵循这些规律,选择适量和最能发挥生产资料作用的人就业。我国西部地区文化水平、科技水平低,稀缺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为我国工业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过剩的工业经济人口流动到西部地区,实现经济人口的优化配置,使我国经济资源发挥最佳效应。可见西部大开发对优化经济人口内部结构,保证我国经济技术稳定发展有积极意义。

第三、西部大开发推动我国经济人口素质提高

我国西部大开发不是原始经济形式开发,而是在人类已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环境下的现代经济开发。现代经济开发是高素质人才为基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取得高效益为动力的开发。开发要取得成功,能否拥有大批高素质的经济人口是关键。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贯彻落实和西部开发纵深发展,对人才需求层次会不断提高。一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化管理技能的人才如工程师、电脑程序设计员等科技专门人才,一些懂外语、有专长的如贸易、金融、信息咨询、导游等经济专门人才,一些有文化、高素养的如教师、医生、律师等社会专门人才成为社会急需的经济人口。市场经济规律促使政府和居民扩大人力资源投入,发展教育事业,加速高素质人才培养,推动我国经济人口整体素质提高。

三、适应西部大开发调整我国经济人口结构的政策措施

为适应我国西部大开发对人才的需要,由政府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人口调整政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党和政府对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全国各地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需要国家通过政策来实现。根据我国当前经济人口结构的现状,结合我国21世纪现代化发展的宏伟目标,适应西部大开发需要,我国经济人口结构调整可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第一、搞好教育培训提高转移经济人口的综合素质

在我国城市工业剩余劳动力不断溢出的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持续增长,这些大量剩余劳动力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影响下,将形成为转移到西部地区去的经济人口。转移经济人口素质高低关系着西部开发的质量和效益,必须重视教育培训,把转移经济人口培训为具有较高素质的、有觉悟、有专长、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培训成为加快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生力军。为此,在加强全民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和整个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对西进人员进行思想、政治培训,科学技术培训,专业知识培训。例如,可以在东中部地区设置西进干部和专业人才培训基地,面向过剩经济人口,针对西部地区具体需要,有的放矢,提高他们思想政治素养,科学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新工作、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让他们能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可以在全日制的人才教育中,根据西部开发的需求设置相关专业,成批量地培训急需人才,使有志于西部开发的热血青年学有所成,报国有门。可见,根据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抓住西部大开发不同阶段对人才需要的契机,发展教育事业,是提高我国经济人口素质的重要战略举措。

第二、实行政策倾斜为转移经济人口创造良好环境

从总体上说,我国西部的自然环境较东中部恶劣,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差,通常我国工业剩余劳动力集中在东中部城镇,生活和工作的条件较好,要转移到西部地区去,首先担心的是环境不适应。为吸引东中部工业过剩经济人口流入西部,必须实施倾斜政策,创造良好环境。一方面,国家要实行投资倾斜,增强投入。可设置“加速西部开发环境改良基金”,实行有偿使用,专用于改善环境如治沙引水,或用于工作条件改良如添置必要设备等。另一方面,政府采取优惠政策引导。对建桥修路,植树治沙,建渠引水,开荒种粮等改良生态、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一切经济活动,政府都要制定优惠的鼓励政策。凡东中部地区的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海外侨胞以及个人或家庭自带资金投入西部环境建设的,在其产权和收益上给予保护。只要西部地区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得到基本改善,再配合党和政府各种优惠政策出台,东中部的大量过剩工业人口就会向西部流动,加速西部地区开发。

第三、通过政府行为对经济人口进行宏观调控

一般说来,人口流动和迁移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阻碍,尤其在我国经历20多年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发展得快,社会财富增长较多,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要求人们放弃已有的舒适生活,到艰苦环境中创业,有相当困难。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适当的行政措施,进行经济人口的调控。一方面对东中部各厂矿企事业单位及行政机关学校,实行经济人口分流。现在各单位、各部门都是人满为患,有大量闲置人员存在,可以实行三三制分流,三分之一在岗,三分之一下岗培训待就业,三分之一援助西部大开发,这样有利于调整我国经济人口供需失衡和提高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实行干部轮训,目前干部多,生活条件优越的情况下,有可能也有必要把干部放到艰苦环境中锻炼培养,应把是否有参加过西部大开发建设的经历作为组织部门提拔干部的重要条件。此措施出台不仅有利于加快领导干部培养,也有利解决西部大开发中人才不足的困难,更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经济人口素质的提高,这是因为西部大开发不是搞人海战术,而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人才的创新精神改造那里的环境,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实力。东中部干部参加西部大开发的轮训。他们带去科学知识,带去文化,带去新的信息,为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此外,我国还有一些服刑人员,这些人是停滞状态的经济人口,在我国目前有大量经济人口过剩条件下,很难充分发挥他们对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我们应化腐朽为力量,经过严格防范,开赴西部某些地区完成基础工程建设,对在建设中立功者授奖,改造得好,是人才就予以重用。此举即可真正达到劳动改造人、改造人的思想的目的,也可以解决西部开发经济人口不足的问题。

标签:;  ;  ;  ;  ;  

论西部大开发对我国经济和人口结构调整的影响_西部大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