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导学式教学模式探究问题的创设论文_洪志坚

地理导学式教学模式探究问题的创设论文_洪志坚

福建省南安市第三中学 362305

地理导学式教学的导学案主要分为预习案、探究案、练习案三部分。预习案是根据课本上一些基础知识编制而成的题目,大部分同学通过自习课本都能完成,上课一般不作为同学们讨论、交流、展示的内容。探究案是要充分利用课本基本知识和技能来分析解决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题目,紧扣课本知识并有一定难度,是上课重点讨论、交流、展示的内容。地理导学式教学要求教师创设探究案的探究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掌握,方法、能力的迁移。那么地理导学式教学模式如何创设探究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自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这对于地理导学式教学模式来说是很重要的。

一、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来创设探究问题

俗话说,史地不分家。历史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数的历史故事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同时一定的地理条件有成为某种历史结局的重要因素。地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与历史横向联系,将一些历史事实与地理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生动的感性材料是我们创设探究问题的有利因素。

例如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中,在讲到洋流对航向的影响时,可这样创设探究问题:

材料: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船两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过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七次。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故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古里、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到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

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分析:

1.回忆郑和下西洋所在的北印度洋海区的盛行风向,讨论分析在它的作用下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流向如何。

2.讨论分析明代郑和下西洋为什么出发时选择在冬季、返回时选择在夏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利用古诗词来创设探究问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化可谓人类历史的无价之宝。而我国的古诗词又是其中的一支奇葩,巧妙地利用古诗词,也可以创设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自学的兴趣。

例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大气受热过程教学中,可这样创设探究问题: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奇特现象。

再如在讲到我国的气候特点时,关于季风气候显著特征的成因,可这样来创设探究问题:请解释古诗《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原因。

三、创设的探究问题要具有梯度性

在创设探究问题时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了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地学习,我们可以根据内容本身具有的内在联系,创设梯度性的探究问题。

例如《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一节中相互联系的水体的教学,可这样创设梯度性的探究问题:

材料:中国网5月28日讯 据国家防总网站消息,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截至5月26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9251万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3033万亩,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甘肃等省;待播耕地缺水缺墒面积6218万亩(水田缺水1686万亩,旱田缺墒4532万亩),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湖北、湖南等省区;有507万人、34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主要分布在湖北、甘肃、内蒙古、湖南、江西、云南等省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旱情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降雨严重偏少,江河来水不足,水位持续偏低。5月20日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一次明显降雨过程,长江中下游受旱地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累计雨量20~40毫米。此次降雨过程对缓解当前南方地区严重的旱情有利,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此次降雨历时不长,分布不均,雨量总体不大,未形成有效径流,对提高江河水位、增加湖库蓄水作用不大。

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分析:1.讨论长江水体最主要的补给来源。2.讨论此季节洞庭湖水和长江水的补给关系。3.讨论洞庭湖对长江径流量变化有何影响。4.简要说明长江水位比较低的原因。

四、利用地理表面现象对其原因(本质属性)的干扰来创设探究问题

利用某些地理的表面现象可能对其原因(本质属性)形成的干扰来创设探究问题,可激发学生的自学积极性,激活思维,理解地理表面现象与其原因(本质属性)的内在联系,从而避免干扰。例如《地球运动》一节中四季更替的教学,可这样设计探究问题:每年一月初,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到近日点,离太阳最近,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多,理应为炎热的夏季,可为什么我们都处于寒冷的隆冬呢?同样,每年七月初,地球在公转的轨道上运行到远日点,离太阳最远,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理应为寒冷的冬季,可我们却处于炎炎盛夏,这是为什么呢?

论文作者:洪志坚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6

标签:;  ;  ;  ;  ;  ;  ;  ;  

地理导学式教学模式探究问题的创设论文_洪志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