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校建筑不是单纯的一个物体,更代表了一种精神,学校授业解惑的地方更应该传播学生一种崭新的能量,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精神所以学校建筑的创新迫在眉睫。本文从学校建筑设计的特点出发,讲述了学校建筑设计创新点以及设计策略。
关键词:学校建筑;教学空间;可持续发展;活动场所
1、学校建筑设计的特点
学校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地进行改革,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过渡到现在的素质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改变也体现在学校的建筑上,下面分析学校建筑设计的几个特点:
1.1教学空间灵活的设计
时代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地进行改变,为了更好地培育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学校教育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改革到如今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识文断字还要会做人、做事,把理论的内容应用到实践中。传统的教室设计的比较死板,师生之间的沟通受到阻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老师的互动,而不能主动去学习,所以教育的改革不能从单一方面考虑,要从教学方式、内容以及时间等多方面考虑,而且还要能够适应场地并且能够很好的利用。
1.2人文化的活动场所的设计
学生的活动场所比较受限,大多都集中在教室。而校园公共设施的活动十分重要。所以在规划学校建筑的时候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要设计出学生能够进行自由交流和集体活动的场所;要有半开放式的庭院设计,走廊可以适当的加宽,学生可以在走廊沟通,不会因在教室内交流而打扰到他人,餐厅的设计不能只当做吃饭的场所,可以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可以当做临时展厅或者临时的会议场所等,不仅能够加深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也最大化的利用了现有的资源。
1.3温馨的设计生活的场所
学校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因为学生在学校呆的时间可能比家还要多。因此,学校不单是学习的场所还是一种家的寄托,所以在进行校园设计的时候,要尽量满足建筑的舒适性、良好的氛围,才有利于学生健全性格,养成团结合作精神,同时还能够加强学生的自主性。
1.4设计理念中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的环境也越来越重视,所以学校的建筑在设计上,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更应该潜移默化的进行,慢慢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进行学校建筑设计的创新
通过分析学校现有建筑的设计特点可以得出,现在学校教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才是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的因素,但是创新是要具有合理性、科学性不能盲目的创新要秉承适宜的原则,要考虑经济、环境、教育以及技术等特性。在进行学校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也是学校进行创新的源泉。我们应当对能够形成创新点的条件进行充分的调查,从而形成学校建筑设计的创新源。
2.1在环境适宜的基础上的创新
无论是天马星空的设计还是老旧传统的设计其设计必须要源于实际,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地了解建筑当地的环境,建筑是要溶于环境。必须要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照搬其它地区的建筑设计这种行为时不可取。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要以理性的思维为基础,加上对环境透彻的分析,从而在设计中环境相协调又具有创新性的校园。
2.2在教育适宜的基础上的创新
在进行学校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建筑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差异性,校园建筑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是校园的使用不单是硬件上满足校园的需求,更应该满足时代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物质基础。
2.3在经济适宜的基础上的创新
虽然国家加大对教育上的投入,但是总体来讲教育经费还是比较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比较大,相对于经济宽松的地区设计师可能尽情的发挥他的设计,对经济的考虑稍小一些,可以设计出综合能力很强又具有丰富创新意识的校园建筑,而一些教育经费比较紧张的地区,好的建筑设计理念并不一定就可以实现。更需要符合学校的经济状况所以在设计上会付出更多的心血才能设计出符合多方面需要创新的学校。
2.4在技术适宜的基础上的创新
建筑物的设计是要依靠技术来支撑的,所以学校建筑物的设计属于一种实践的艺术,它具有经济适宜性、技术适宜性和相互协调的特点,再伟大的设计理念没有金钱的支撑也难以实现所以在设计方案上,设计师尧学会灵活的沟通,同一种建筑可以利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出来,设计时根据技术适应性来设计建筑的结构,回避难以达到的技术从而使得学校的建筑拥有较强的生命力,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发展。
3、设计策略
3.1结合当地建设的背景
首先,对该地区主要的教育配套设施来说,设计的意义绝不仅在于择地建房,如何在地域、文化等方面体现出继承与发扬极为重要。其次,其作为当地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还要体现其整体规划、整体开发的优势。这种优势表现在与城市结合的完备性、包括沿街界面的完整、出入口的设置、教育设施社会化的可能等。
3.2人性化的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新世纪是注重培养人才的时代,而以人为本,体现现代气息的求学生活环境,营造学习的开放性交流空间是培养创造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前提。?现有的外部空间被分化整合,以入口广场、景观步道、庭院以及屋顶花园等形态表现出来,从公共、半公共到半私密、私密,从集散、活动到观赏,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景观空间体系。每个学校主入口均设置入口中央广场,这是校园绿化的重点,采用规则式绿化布局,以装饰开敞性绿地为主,突出中轴线,强调仪典性;每个地块还设置贯穿南北的中央景观轴线,平时为步行道,在紧急情况下可供车辆通行,沿景观轴线设置一系列广场与开放空间,强调生活性。
3.3有机的建筑设计
单体建筑设计注意建筑各主要要素、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充满文化气息的现代校园建筑意蕴为核心,以雄浑大气为风骨,从而形成秩序严谨而又充满活力的建筑环境。
(1)?功能与形式良性互动
综合教学楼是每个校区的重点,根据功能需要,将其划分为普通教学、实验教学、公共教学、图文信息、多功能厅、展厅及行政办公等几个明确的部分,再根据各部分的有机联系,将其整合为一整体。学生公寓将服务及设备用房布置在走道北侧,宿舍布置在南侧,保证多数宿舍都能有最佳的日照朝向;学生公寓作为学生的生活载体,避免以前那种宿舍化的设计思想,无论是每层楼的公共空间设置,还是各楼栋之间的两两相连,都不希望学生将自己的生活单元封闭起来,而是希望在建筑空间上提供交流甚至碰撞的场所,比如在底层设置的公共活动室是学生会自我管理形成的成长基地,部分对外开放的走道是一个人与人沟通、培养谦让品格的舞台,局部设置的屋顶平台也是学生讨论活动的场所,这些公共空间的介入使得建筑立面活泼生动。
(2)?建筑景观一体化
为了体现现代教育开放式和交互式的特点,建筑单体设计着重注意不同空间的连贯性和交互性。建筑底层局部架空,使得建筑形式与外部空间互相提供穿过各自界限的最大可能性,外部与内部的界限变得不那么明确,即不是绝对的内部也不是绝对的公共,形成一种可进入的过渡性结构;过廊、柱廊形成的虚空间与厚重的主体建筑虚实交错,并利用虚空间联系各个室外空间,行人在这些空间上下穿行,环境、视点、景象不断变化,景观层次变得丰富而立体,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开阔的、更富有创新精神的、能够将教学扩展到教室以外的思考场所。
(3)?突出材料的时代感和文化性
建筑材料以涂料、钢材、玻璃、木材为主,浅灰色粗糙的外墙质感使整个校园朴实粗犷,有着大自然的亲切和随和,在现代简洁的建筑环境中呈现出一种模糊的怀旧情绪,隐隐传达某种文化的传承。
4、?总结
在创作中我们用任务书列出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采取的设计原则以及在总体布局、空间设计、景观系统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所应采取的相应的设计策略,复杂的设计被简化为明确的可解决的逻辑步骤,这种理性的操作方式使得建筑师能够快速、简便、精确地进行建筑创作。一座有着丰富校园文化气息及娱乐交流空间的校园,不仅是作为一两幢建筑物而存在,而是一个不同空间的组合体,同时因人的参与而显得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温倩梅.学校建筑设计与教育的同步发展团,[J].广州建筑,2014.10
[2]徐耀.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探讨,[J]..山西建筑,2014.5
论文作者:张圆圆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5
标签:建筑论文; 学校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环境论文; 学生论文; 空间论文; 校园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