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_生态环境论文

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_生态环境论文

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循环经济论文,试论论文,旅游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旅游业发展本质上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

就旅游业的发展而言,它在本质上是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和目标的。

其一,就旅游业发展所消耗的资源来看它消耗的物资资源比较少,主要依靠的是人力资源。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要求展开的,它包括和旅游相关的旅行社、住宿、餐饮、交通、纪念品生产等领域。旅游产品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经历,其消耗的物资资源是很少的,它主要是服务的消费和文化的消费。服务和文化的消费主要消耗的是人力资本。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的,它和工农业生产的物资资源不一样,一般而言是可以重复利用的。

其二,就旅游业和环境的关系而言,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状态既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内在要求。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正说明了它的节能、低耗、低污染的特点。而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种。自然环境本来就是最主要的旅游资源,是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其吸引力的大小和自然环境的好坏和特点是直接相关的。因此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保护环境。在这里,笔者不否认在旅游开发的初期可能会对环境有一定的破坏,也有许多急功近利的旅游开发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但这些不是主流。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说明在旅游业未开发之前,目的地居民随意砍伐树木,猎取野兽,而在旅游业开发之后就不这么做了,因为他们通过旅游认识到了环境的价值,认识保护环境能给自己带来比砍树更多的收益[1]。

正因为旅游业发展本质上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所以不少国家的旅游业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是齐头并进,如巴西切实贯彻循环经济理念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恪守“有废必用、物尽其用、不得不用”的原则尽量减少污染排放,从而很好地保护了其美丽的南美自然风光,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我国也有不少省市在旅游业发展中实践了循环经济的原则,例如在以山水田园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点的云南丘北县普者黑旅游区,环保部门会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了循环经济试点,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还有吴县市环太湖景区发展生态旅游,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包括了7个方面:生态服装与绣制工艺文化、生态饭店与饮食文化、生态旅馆与乡村园林文化、生态商店与手工艺文化、生态交通和水乡文化、生态管理与吴文化、生态教育,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二、旅游业发展实践中不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的表现及原因

旅游业发展在本质上是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和目标的,可以说旅游业的发展应该更容易并且最终能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统一起来,但是在当前这个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中,忽视乃至违背循环经济理念的现象却不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旅游景区的规划中,在旅游目的地开发过程中很少考虑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大多数旅游景区的土地都是通过无偿划拨的方式获得的,给人一种“旅游资源无成本”的假相,导致了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掠夺性开发。这一阶段的旅游规划的中心思路是如何尽快招揽到尽量多的游客,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急功近利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不仅改变了资源的分布,而且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地退化、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水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下降,景区生态灾害加重,生态问题复杂化。据报导,在我国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其二,在旅游目的地开发过程中,为了商业的要求,为了满足开发商的需要,在景区,甚至核心景区大兴土木,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永久性的破坏。在旅游目的地开发过程中,开发商的话语权占主要地位,当地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增加税收,往往把专家的意见和本来就不怎么科学的旅游规划置之脑后。泰山的索道缆车,张家界的索道和电梯引起的学术上的争议和结果就是明例。据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现有的30处世界遗产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的倾向。不少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被大量的宾馆、商店、行业别墅、部门饭店、人造景点、索道所占据。张家界为了保住“世界自然遗产”的金字招牌,不得不拆除违规建筑,耗资3.45亿元,相当于1990年到2001年底张家界所有门票收入的总和。

其三,旅游宾馆、饭店,旅游酒店、餐馆旅游在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很少考虑循环经济的要求。宾馆饭店在建设中一味追求高规格、多功能、国际化,很少考虑就地取材和适用原则;结果是饭店越建越高,越建越大,越建越贵,经营成本也越来越高。同时宾馆饭店的物品,特别是一些供游客使用的一次性物品,很少考虑可重复使用和可回收的指标。因为就单纯经济成本考虑,那些不可回收不能循环使用的物品可能更便宜。旅游酒店、餐馆只顾接待人数和经济效益,不管接待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的治理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把这些事情统统扔给了当地的环保和卫生部门。笔者2005年春节期间考察以江南水乡小镇为特色的浙江西塘古镇的时候,发现该景区的河水在沿岸民居、客栈、餐馆形成的生活污水的污染下已经混浊不堪了,甚至完全被垃圾堵塞,其中就有许多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泡沫饭盒。这里卫生部门的工作没有跟上是一个原因,但是如果沿岸民居、客栈、餐馆的经营者具有循环经济的理念,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尽量选用可回收利用的材料,情况也不会变的这么糟糕。

其四,旅游景区和旅行社只顾招揽和接待游客,不顾过多的游客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冲击。过多的游客对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了许多人的共识,但是过多的游客对社会环境的冲击却为大多数人所忽视。不管是旅游景区的建设,还是旅游项目的选择,以及旅游产品经营,当地居民的要求、愿望和利益都很少被考虑进去。大量游客的到来使得当地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当地独特的文化逐渐被外来文化同化,纯朴的民风被金钱至上的观念所替代,这些社会环境和文化上的影响比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深远,更加难以消除和改变。

其结果是旅游环境遭到污染、旅游生态遭到破坏、旅游资源逐渐耗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1)旅游业经营管理者观念的更新不及时;2)政府部门过于重视GDP增长率,眼睛只盯着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增长;3)全社会尚未形成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大环境;4)部分旅游开发商只关注短期的经济效益;5)第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统一模式和思路,具体特征和相应的指标体系建设都还没有形成共识,这就使得在主要是第三产业的旅游业中推行循环经济,并为旅游企业和政府部门接受,就显得比较困难[3]。

三、推广循环经济理念,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旅游发展项目的选择上就要贯彻循环经济的原则。以大饭店、飞机场为基础的大众化的观光或度假旅游项目不一定是每一个地区发展旅游的最佳选择。从哥斯达黎加、印度尼西亚、肯尼亚、尼泊尔、厄瓜多尔、塞内加尔等国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些国家拥有天赐的自然美景和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与其它发展中国家所不同的是,他们都是集中精力发展那些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旅游项目,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生态旅游项目。这实际上是减量原则的运用。如尼泊尔的安那波那项目和塞内加尔的村落旅游项目。

其次,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景区建设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原则。旅游资源是一种有限的、稀缺的资源,其开发利用必须有规律、可持续进行,必须融入循环经济的原则[4]。首先,尽量避免大兴土木,能不建的设施坚决不建,能放在景区外部的坚决不建在景区内,规模能小则小,以更好地保护自然景观;其次,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坚决制止;再者,旅游交通的建设,要尽可能地使用太阳能或电能驱动的交通工具,或者以步代车,不使用有害于环境和干扰生物栖息的交通工具,同时对道路交通网要求生态设计严格合理。旅游环境自身具有自我调控功能,能够获得自身的正常运转和良性循环,但前提必须是旅游环境在自身的能量和物资的转化过程中,其内部的变化和外部的干扰均不能超过其自身净化的能力,即所谓的环境容量。所以旅游规划设计必须科学测定环境容量,考虑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承载力,在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应该对旅游资源的破坏进行补偿修复,实现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环境的生态平衡和代际平衡。

第三,在旅游酒店、餐馆经营管理中贯彻循环经济原则[5]。首先在旅游酒店和餐馆的设计建设时就要考虑减量原则,不要一味追求高档豪华,在选址上也要考虑减少对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所使用的材料应该考虑环保和回收的可能,尽量使用环保材料。“再利用原则”,提倡对物品、资源应该维护、修复而非频繁更换,因此要求开发商应该考虑设备的修复的简便性以及易于升级换代。同时酒店和餐馆积极采用节约能源和节约用水的技术和设施,降低自身的资源消耗。对于酒店的生活用品配备也应该考虑减量、再用和循环,即保护环境又降低成本。如使用在种植中未使用化肥和化学杀虫剂的棉花或亚麻制成的不含酸的信纸、床单、毛巾等,肥皂可用植物油炼制,用电子过滤系统清除自来水中的氯化物和有毒的微生物等。客房内装配由当地植物提炼成的香味发生器,根据需要,向房间内释放果香或花香,并可提供各种时令鲜花。旅馆达标废水可浇灌植物园,粪便可制作沼气供照明,沼气渣用作植物肥料等。酒店和餐馆的垃圾要切实实行分类收集和回收,尤其是电池的回收,在污水处理上也应该和专业处理厂家合作,不能简单排放了事。实际上,现在比较流行的绿色饭店和生态餐馆就很好的体现了循环经济的要求。

第四,在旅行社经营管理中贯彻循环经济原则。旅行社产业是旅游业的龙头产业,正是通过旅行社的经营运作才把各个旅游的要素结合在了一起。首先,旅行社在产品的设计方面可以贯彻循环经济原则,重点开发推介生态旅游产品和低能耗的旅游产品,在旅游要素的组合中偏向注重循环经济的企业,如绿色饭店餐馆等,旅行社的这种产品导向作用对整个产业发展能起到重大的作用;其次,在接待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导游员的作用能够对游客施加相当的影响,方便推广循环经济的理念。导游人员是旅游业的灵魂,处于旅游接待工作的中枢地位,是旅游活动开展的全程组织者、引导者和指挥者,导游员在导游词的创作,导游服务的提供,自身的示范行为,制止游客的非理性行为等诸多方面都能宣传和讲解循环经济的要求和理念,让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形成新的旅游观。

第五,在旅游商品生产中贯彻循环经济原则。现在我们大部分景区的旅游商品的雷同和简陋是有目共睹的,就算有一些土特产品也是一些初级加工的产品。旅游商品尤其是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应该在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上下功夫,提倡就地取材,尽量减少资源的利用,在生产中增加手工的因素,增加艺术文化的附加价值。

第六,加强生态旅游和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促进新的旅游观的形成。具体做法有:在旅游区内设立环境教育的基础设施,如在生态环境景观旁设立科学解说,提醒旅客注意环境卫生的指示牌,与环境协调的废物收集箱等。利用多媒体使游客接受多渠道的环保教育,如在门票、导游图上添加生态知识和注意事项等。同时也可采用处罚手段,特别提倡“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不带走”,在游人进入景区时即配发印有上述口号的废品收集袋,出门时将之返还。提倡在适当地方开展游人植树或会议纪念树等,增加游客的参与意识。在旅游活动项目安排中,有意识地增加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和谐、有序,从而促进新的旅游观的形成。这种方法不仅可行,还可能吸引更多的散客参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旅游者不良行为对环境所带来的破坏[6]。

第七,除了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也要重视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循环利用。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的生产、消费、更新也有自己的规律,应该重视它的循环利用。例如,国外非常重视民俗风情民族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和庸俗化的问题。他们提出旅游业适度发展的概念,采取限制游客人数等方法来减少游客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冲击,同时采取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民族博物馆等措施来保存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国外的旅游规划中,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容量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此外,从政府层面上来看必须彻底转变GDP至上的政策目标, 不再把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创汇水平作为考察旅游业发展的惟一指标,要把绿色GDP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尽快进行循环经济立法,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建立一套完备的办事规则和操作规程,并且有督促其实施的管理机制和能力;提高国家生态环境国力水平,建立国家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制度,促进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除了政府的政策、财力和技术支撑外,还要赢得消费者也就是旅游者的理解和支持,提倡生态旅游观念,提倡绿色消费观。通过旅游企业、旅游者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全社会参与,才能真正把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结合在一起,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  

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