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实 王桃姣(通讯作者)
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消化内镜室 湖北黄石 435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慢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相微观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从我院选取130例慢性胃炎患者以随机数表法为原则分为对照组(n=65,中医临床辨证)和观察组(n=65,内镜下胃黏膜相微观辨证)。均分成四型实施成方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分别为14、17、15、1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77%,观察组经治疗后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分别为30、11、17、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9.2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实施内镜下胃黏膜相微观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中医临床的辨证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内镜;胃黏膜相微观辨证;慢性胃炎
临床中,慢性胃炎属于一种常见肠胃疾病,主要指胃粘膜出现慢性炎症或萎缩。通常情况下,慢性胃炎不存在特异性临床表现,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的主要表现为腹痛、饱胀、隐痛以及灼烧痛,且在进食后疼痛感加重。慢性胃炎患者在上消化道可出现少量出血,继而可能诱发缺铁性贫血,甚至可能伴随出现体重减轻等症状。由于慢性胃炎可反复出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在对慢性胃炎实施治疗时,早期及时确诊对良好治疗效果的取得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本研究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从我院选取13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内镜下胃黏膜相微观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予以了探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从我院选取130例慢性胃炎患者以随机数表法为原则分为对照组(n=65)和观察组(n=65)。对照组患者男性女性比例为35:30例,年龄27~78岁,平均年龄(49.77±1.83)岁,辨证分型:脾胃虚寒型、肝郁胃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滞型分别有15/12/19/19例;观察组患者男性女性比例为36:29例,年龄28~79岁,平均年龄(49.78±1.66)岁,辨证分型:脾胃虚寒型、肝郁胃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滞型分别有16/13/18/18例。2组的上述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辨证分析
对照组中医临床辨证,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喜暖喜按、进食后有饱胀感、面黄纳呆,受凉后加重;肝郁胃热型:肝郁胃热型:胃脘胀满疼痛、易烦躁、口苦口臭、食欲欠佳;胃阴不足型:胃脘灼热不适、口干舌燥、盗汗、口舌生疮、面黄体弱;胃络瘀滞型:胃脘刺痛、拒按、痛有定处、久治不愈、苔白。
观察组内镜下胃黏膜相微观辨证,脾胃虚寒型:胃黏膜表现为苍白色或淡红色,同时可见斑片状充血,存在苍老感:肝郁胃热型:胃黏膜表现为深橘红色,或存在西瓜瓤样改变,弥漫性充血,多伴肿胀、糜烂,反光度增加;胃阴不足型:胃黏膜表现为红色,轻度充血,光泽较差,粘膜暗红色,弥漫性充血;胃络瘀滞型:胃黏膜表现为暗红色,弥漫性充血,可发现出血点和淤血斑,血管网清晰[1]。
1.3方法
均分成四型实施成方加减治疗,用水煎制,1日1剂,分两次服用,将4周作为1疗程。
1.4评价指标
治疗效果评价等级可分为治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痊愈主要指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症状彻底消失;显效主要指症状显著改善;有效主要指症状改善;无效主要指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5统计学处理
将本组研究数据录入SPSS 20.0软件,进行统一计算。使用百分率作为计数资料,检验值为卡方。组间比较用P值表示,当P<0.05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分别为14、17、15、1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77%,观察组经治疗后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分别为30、11、17、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9.2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对照比较治疗效果组间差异(n,%)
3讨论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主要指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具有病情易反复发作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截至目前,诱发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普遍认为诱发慢性胃炎的原因和吸烟喝酒、细菌感染、精神压力存在紧密联系,其中饮食不节、吸烟喝酒以及负面情绪是导致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3]。
中医学理论将慢性胃炎归属于“胃脘病”、“痞证”的范畴,且十分注重辨证治疗原则,从而从整体考虑病情,采取与实际相的治疗措施。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分别为14、17、15、1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77%,观察组经治疗后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分别为30、11、17、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9.2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较高,分析原因:内镜下胃黏膜相微观辨证属于一种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展开的中医临床辨证创新尝试,可通过内镜观察胃黏膜而直接反映患者临床状态,并依据胃粘膜颜色可将其分为寒、热、瘀滞。当慢性胃炎患者以“胃脘痛”、“痞证”实施就诊治疗时,因为处于肚急性活动期,黏膜呈急性发作期炎性改变,因而用过胃粘膜想辨证为依据实施治疗,可更加良好的体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最终体现为治疗效果更为显著[4]。
综上所述,慢性胃炎患者实施内镜下胃黏膜相微观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中医临床的辨证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与癌前病变的特征分析[J].新中医,2018,50(03):149-153.
[2]张理,黄源鹏.中医宏观辨证结合微观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型)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84):16517-16519.
[3]李枝锦,卢保强,吴平财.益气化瘀解毒汤结合微观辨证用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20):163-167.
[4]孟建宇,谭杰,郭玉婷,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与癌前病变特征分析[J].中医杂志,2015,56(15):1307-1310.
论文作者:王秋实,王桃姣(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7
标签:患者论文; 微观论文; 慢性胃炎论文; 胃黏膜论文; 中医论文; 分别为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