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地理考试“红黑名单”_地理论文

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红黑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红黑榜论文,地理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体现新课程理念,考查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43题

读图1,完成下列要求。图1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点评:地理高考大纲中的能力考核目标界定为四个方面,其中“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常常是命题时较难覆盖的一点。大纲中对这一能力考核目标的具体描述包括“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本题要求考生根据图中信息及已有的美国的区域地理知识基础,对甲、乙自然灾害的类型进行判断,并说明作出判断的依据,这正体现了以上考核目标的要求。

地理高中新课程要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但是怎样在高考中考核探究能力,却一直是一个难点。其实,探究能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一些“子能力”。虽然我们很难通过少数几道题目对这种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查,但是用一道题对某种“子能力”进行考查却是可以做到的。本题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他如天津文综卷第12题第(4)小题、浙江文综卷37题第(2)小题等,都是类似具有探究味儿的设问方式。

2.难度适中,考查核心知识

●山东文综卷第27题

图2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1)自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

(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点评:地理学科的核心主干知识是高考测查的主要内容,但很多考查核心知识的题目都设计了复杂的情境材料,题干中大量的文字和图表信息,让题目看起来就是一道“大题”。考生作答时,首先需要阅读大量的信息,认知负担较重。而以上这道题目,题干信息非常简单。第(1)小题先让考生读图,考查其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第(2)小题考查城市发展的优势条件,考生需要调用自己掌握的两省区自然和社会经济相关知识,从其中找到与城市化发展相关的要素,对题目进行作答。简单的情境设计,并不妨碍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理学科核心主干知识的运用能力。信息庞杂的情境并不是命题者的应然追求。同样的知识和能力考查目标,如果用简单情境就可以实现,我们就尽量不要用复杂情境,以减轻考生的认知负担。

3.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浙江文综卷第37题

根据图文材料(材料及图略),完成下列问题。

(1)简析“海油陆采”一般在什么自然条件下进行。

(2)分析深圳市需转出企业的主要原因,从环境承载力和运输条件角度考虑,判断深圳市转出企业应转至何地并说明理由。

(3)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相比的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点评:该题以黄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个区域为背景,设置三个问题,考查学生对区域资源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问题的理解。学生虽然已经具备相关地理知识,但是本题并不考查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再现能力。当面对此题情境时,他们需要调用已有知识来解决这个具体情境中的现实问题。第(1)小题要求考生分析“海油陆采”在自然条件方面的可行性,考查学生对资源开发条件的理解和运用;第(2)小题考查学生对产业转移的理解,并根据深圳计划转出的企业类型,从环境承载力和运输条件两方面比较汕尾和英德两市何处为理想的产业转移目的地。这是产业转移、环境承载力、交通运输知识在此情境下的具体应用。第(3)小题要求考生分析与珠江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在农业开发方面的优势和劣势。这是区域农业发展知识在此情境下的具体应用。该题从不同角度设问,综合性强,难度适中,能够考查考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等。

4.以地理热点问题作为试题情境

●上海地理卷第26-29综合分析题

阅读关于PM2.5的资料,回答问题。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为每立方米10微克。下表为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表(略)。

26.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

27.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

28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29.为降低大气PM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

点评:地理热点问题,很容易作为试题情境在高考中出现,但在热点情境下设置新颖具体的问题,才能考查学生的地理能力,否则只能测查学生对备考训练过程的记忆和再现。该题以PM2.5这个热点问题作为试题情境,第26题让考生读表分析该监测点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因为表格信息来源于华北某城市的一个特定监测点,所以考生需要通过具体分析而不是仅仅通过回忆来回答该题目。该小题能够测查考生获取和分析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不过,随后的27-29题,考生基本可以在平时训练的基础上,通过回忆来作答。

5.巧用地理示意图,考查地理原理

●重庆文综卷第4题

图3是该省级行政区某高速公路沿线四处道路地质剖面图,其中易发生滑坡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点评:该题让考生解读图示信息,选出四幅地质剖面图中最容易发生滑坡的地点。图①为花岗岩,质地坚硬,不宜被侵蚀,故不宜发生滑坡。图②、③、④均为沉积岩,其中图②岩层完整,不易发生滑坡;图③与图④中岩层均不完整,但二者倾斜角度相反,前者向公路倾斜,容易发生错位,从而容易发生滑坡。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可以看出,四个选项分别在岩层的性质、被侵蚀的程度以及倾斜状况方面做出区别,四幅地质剖面图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该题利用示意图,考查地理原理,难度中等。同样是以滑坡为考点,广东文综卷第5题直接给出一张自然灾害照片(滑坡),让学生判断其灾害类型。与之相比,本题更能够测查考生对滑坡灾害形成机制的理解。

1.对实际情境的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安徽文综卷第30题

图4(见下页)为我省平原地区某中学的操场和行道树示意图(晴天8:00前后,东操场大部分被行道树的树荫覆盖)。

30.为充分利用树荫遮阳,6月某日16:00-16:45该校某班同学上体育课的最佳场地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点评:在实际情境中设置问题,而且情境和问题都与考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这使该题目成为本年度地理高考试题中的一个亮点。新颖有趣的实际情境虽然让人眼前一亮,但是作为试题情境也是有缺点的。因为实际情境往往过于复杂,我们需要对情境进行很多描述和限定,才能够把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变成一个相对“结构良好”的问题,让考生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

我们可以看出,题干中“平原地区”的限定,以及括号内的补充说明,都体现了命题者已经进行了较多考虑。但是,“8:00前后”是指什么日期?“大部分被树荫遮盖”应作何理解?这些都对考生答题造成影响。该题在一线地理教师之间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参考答案为A。但是,部分地理教师通过计算,认为6月16:00-16:45时段,太阳由西向西北方向运动,所以相比之下,②场地遮阳面积更大,于是本题应该选B;另有一部分教师认为,上体育课的“最佳场地”不仅仅要考虑遮阳的问题,还要考虑气温的问题,因为该时段太阳高度降低,全部处于树荫中的场地气温较低,对于学生的户外活动不一定有利,因此还是①场地“最佳”。不管后面这种分析是否正确,这种观点都引出了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即确定“最佳场地”是否仅仅需要考虑遮阳面积大小这个因素。

相比一些“假情境”,该题设置的“真情境”难能可贵,但是,考虑到高考是一种高利害性考试,笔者也建议今后在运用复杂的实际生活情境以及基于这类情境设置试题时,应有更加充分的考虑和试题研磨过程。

2.能力考查目标落空,变成“送分题”

●江苏地理卷第30题

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5是杭州西湖主要景点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游览杭州西湖,出游前可以通过新闻媒介、________、________等途径收集相关旅游信息,初步了解其景观内涵。(2分)

点评:该题以游览杭州西湖为情境,第(1)小题试图考查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参考答案为“网络、旅行社(或导游手册、亲朋好友等)”。在生活中,获取旅游信息的途径成千上万,不管是互联网搜索、咨询亲朋好友,还是读书看报,甚至查看路边张贴的各种广告,都可以获取信息。本题的考查意图是值得肯定的,但考生在答题时,只要随意填上一个信息源的名称,例如“朋友”、“老师”、“报纸”等等,都不能算错。这样的题目是没有区分度的。

实际上,能够获取地理信息是对一个正常人最基本的要求,只要能够读书识字以及与别人交流,都可以获取信息。但是,获取的信息是否有用(对达成特定目的是否具有针对性),获取信息的方式是否高效便捷,则是检验一个人获取信息能力水平的标准。如国外大型学业测评项目试图考查学生这方面能力时,在试题中限定获取某主题信息的方式为互联网搜索,以几个关键词作为选项,让学生选出最可能直接获得所需信息的搜索关键词。这种做法也许值得借鉴。

3.题目之间分值分配不合理

●广东文综卷第41题

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市,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城市用地日益紧张,滨海地带的开发成为热点。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材料一:长江口及上海市区域示意图(图略)。材料二:1987-2006年上海市F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图略)。

(1)甲、乙、丙、丁四处中,淤积作用明显的两处是________和________处,水深大于5m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处。(4分)

(2)1987-2006年上海市F围垦区面积增加量居前两位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_______和________。(4分)

点评:第(1)、(2)两题,满分均为4分。但是如果分析考生答题的认知过程,可以发现,第(1)题需要考生在理解“淤积作用”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读图得出淤积作用明显的两处;然后根据对图中等深线的判读,得出水深大于5m的两处。而第(2)题仅需要考生从柱状图中找出最高的两个柱形,并将其横坐标对应名称填写下来即可得分。同样都是4分,作答第(1)题的认知难度明显比第(2)题大多了。这样的分值分配显然是不合理的。试题的赋分,应该是按照考生正确作答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来进行的。不合理的赋分会影响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4.试题的难度不能体现学科价值

●浙江文综卷第11题

地表点Q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线之间的纬度差为α,其正午太阳高度为H。若H等于α,则点Q的纬度变化范围是( )

A.21.5°至68.5° B.11.5°至68.5°

C.21.5°至78.5° D.11.5°至45°

点评:考生解答该题,需要知道两个知识点:第一,Q点的太阳高度角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高考备考中经常训练的;第二,Q点与直射点可能同时处于南半球或北半球,也可能分别处于南或北半球,这一点对高中生来说基本属于常识。剩下的事情就是列方程进行数学计算了。

如果直接考查考生对前述两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大部分考生都不会存在困难。但是,面对该题的设问方式,对很大一部分考生来说还是具有难度的。存在难度的原因,主要在于本题实际是一道基于地理知识的计算题。而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即计算“Q点的纬度变化范围”,很难想象它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存在什么联系。当考生被一道脱离实际生活的抽象计算题难倒时,我们就应该思考,解答这类题目所要求考生具备的素质,是不是我们地理学科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我们并不排斥在试卷中出现少量难题,但是试卷的难度应该尽量设在有价值的地方。也就是说,在选拔性考试中,试题的难度应该真正为筛选我们想要的人才服务。

5.设问偏离情境,导致情境失去意义

●福建文综卷第40题

“海洋资源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议题。下图(图略)示意东亚部分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半岛南部地区的主要海岸类型,并说明该海岸发展滨海旅游的有利自然条件。(2)简述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重庆文综卷第8-11题

我国近年来积极采取包括发展新能源在内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木薯是喜高温、不耐霜雪作物,也是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新能源)的重要原料。每生产燃料乙醇1吨需要消耗鲜木薯约7.5吨。下图是某省级行政区年均温分布图,读图和材料回答8-11题。(图及题略)。

点评:目前的高考地理试卷,以一段情境性文字或图表为引导,后面设置几个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试题组织形式。很多命题者都认为,没有“情境”的试题是“不好看”的。但是,为什么要有情境呢?恐怕很多人都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当情境变成某种时髦的东西以后,我们很可能已经忘记了其本来的价值和意义。所谓情境,可以将其近似地理解为某种“场合”。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是“死”的,当他们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某些具体场合中时,知识就“活”了。能否在情境中具体运用,是学生有没有真正学会某个知识点的标志。所以,在命题时,不应仅仅把情境作为一个装饰性的帽子,而应尽可能利用该情境,让学生的答题过程成为展现其具体应用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过程。

福建卷第40题中,第(2)小题与题干情境所给的“东亚部分区域”图没有任何关系;重庆卷这个题干情境,基本都是在阐述有关新能源、木薯和乙醇,我们很容易认为后面的题目都跟这些因素有关,但是第10、11题却转而考查图中区域的地势和河流补给来源。在此,情境的意义都没有得到体现。

三、地理高考试题特点及优化建议

本次评题,笔者共收集了全国和各省地理高考试卷14份,包括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全国大纲文综卷中的地理部分,北京、广东、山东、福建、浙江、安徽、天津和四川省(市)文综卷中的地理部分,以及重庆、江苏、海南和上海省(市)的地理高考试卷。

综观2012年高考地理题目,在题型方面,以选择题和问答题为主,部分试卷在综合题中设置了填空题,另有两份试卷分别设置了1个绘图题。选择题绝大部分都是单项选择,江苏地理试卷保留了其同时设置单项选择题和双项选择题的传统。在难度方面,大多数题目的难度中等,也有少量较难的题目。与往年一样,部分有关地球运动的题目依然属于难题之列。但是该类题目的总量有减少的趋势,如全国课标卷和全国大纲卷中均没有出现考查地球运动知识的试题。

此外,有6份试卷设置了选做题,另9份没有选做题。各省份选做题的主题统计如表1所示:

在学科内容比例方面,各份试卷稍有差别,但大体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本持平,区域地理占全卷比例从20%至50%不等。

读图能力、描述地理事物特征的能力、区位分析能力,作为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能力被广泛考查。在情境之下设问,是试题的基本组织形式。情境类型丰富多样,如伦敦奥运会、中国红木家具进口、“引松济辽”调水工程、联合国德班气候大会、泰国洪涝灾害对硬盘价格的影响、云南干旱灾害、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雅西高速公路、南极科考、黄岩岛事件、PM2.5等等。总体来说,2012年高考地理试卷图文并茂,内容覆盖和能力考查合理,在往年的基础上,继续向着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方向努力,能够区分不同学生的地理学科知识和能力水平。

基于笔者对2012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和思考,特对地理高考命题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1.加强地理教育研究,进一步澄清地理学科素质和能力的内涵,从而在高考命题时更有针对性,使每道题目的考核目标更加明确。

2.应尽量避免试题情境的形式化,使试题设问与情境具有密切联系,让考生的作答过程真正成为在具体情境中应用其地理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3.提倡地理试题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多编制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试题。利用地理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促进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情境的联系。

4.防止考生答题的模式化倾向,特别是人文地理试题的答题模式化。很多教师会训练考生根据一个框架模式来回答某类问题,但是,通用的答题模式只适用于一般情境,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具体情境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不利的。这类问题可以通过试题情境的具体化来规避。

命题,特别是命制高质量的试题绝非易事。正如《光明日报》2007年发表文章指出的,“对中学教育教学有所了解的人知道,高考命题研究不是个热热闹闹的事儿。那些与特定的学科背景、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题目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是谁都插得上嘴的。研究这些问题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其研究成果要接受教育教学规律的检验。”

由此,我们呼吁更多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从能力评价的角度来研究高考地理试题的命制和评分,而不是仅仅把目光局限于揣摩高考试题的解答策略和得分诀窍。

标签:;  ;  ;  ;  

2012年高考地理考试“红黑名单”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