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例社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临床分析论文_黄红丹  杨炜琳

320例社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临床分析论文_黄红丹  杨炜琳

厦门市湖里区江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61000

厦门市思明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61000

摘要 目的:对社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情况进行临床分析,并提出有效应对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曾在我社区内接受预防接种的320例儿童,所有接种人群均出现异常反应,以流行病学描述方法对异常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这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病例中,大部分属于一般反应,所占比例为87.5%,异常反应人数所占比例为7.8%,偶合反应所占比例为4.7%;异常反应发生人群主要为1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为46.9%,1—2岁儿童所占比例为40.7%,2—6岁儿童所占比例为9.4%,6岁以上儿童所占比例为3.1%,发病患者中女性低于男性;发病地区中乡村最多,城乡结合部社区次之,城市社区最少。结论:在预防接种过程中,为能够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减少,在接种前应当实施健康检查,对接种人员病史、过敏史以及家族史与目前健康状况详细询问,在预防接种时,应当将有关禁忌症正确掌握,防止接种过程中发生异常反应。

关键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临床分析

预防接种所指的就是使受种人员得到对某一特定疾病能够抵抗的免疫力,该方法能够使人体对病原提升辨认及防御功能,在当前临床上有着重要作用及意义。但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也会有一定异常反应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受种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提高有效措施方法,使预防接种安全性提高,有着十分重要作用。本文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曾在我社区内接受预防接种的320例儿童,对其异常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所有研究对象均为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曾在我社区内接受预防接种的320例儿童,其年龄最小者者为2个月,最大年龄为6岁,在这些受种人员中,男性人数为180例,女性人数为140例,所有受种儿童均出现异常反应。本次研究中所有人员及其家长均在自愿情况下与研究配合,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以流行病学描述方法对受种儿童异常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其异常反应类型及分布特征。

2结果

2.1异常反应类型及因素

在这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病例中,大部分属于一般反应,人数为280例,所占比例为87.5%,异常反应人数为30例,其所占比例为7.8%,偶合反应人数为10例,其所占比例为4.7%。这些异常反应发生情况中不存在疫苗质量及实施差错因素。在30例异常反应发生人数中主要为过敏性皮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异常反应年龄及性别分布特征

异常反应发生人群主要为1岁以下儿童,其人数为150例,所占比例为46.9%,1—2岁儿童人数为130例,所占比例为40.7%,2—6岁儿童人数为30例,所占比例为9.4%,6岁以上儿童人数为10例,所占比例为3.1%,发病患者中女性低于男性。

2.3异常反应地区分布特征

在这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人数中,以乡村地区数量最大,其人数为170例,所占比例为53.1%,城乡结合部社区数量次之,其人数为120例,所占比例为40.0%,城市社区人数最少,其数量为30例,所占比例为9.4%。

3讨论

预防接种的主要对象为儿童,其目的为使儿童免疫力得以增强,从而能够对相应疾病预防,在预防接种过程中,由于疫苗附加物以及受种者生理状态与遗传因素不同,有些受种者在接种之后会有一定生理功能紊乱情况出现,也就是免疫不良反应。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因此应当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从而采取科学措施预防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1-2]。

在本次研究中,大部分免疫异常反应均属于一般反应,所占比例为87.5%,异常反应人数所占比例为7.8%,偶合反应所占比例为4.7%;异常反应发生人群主要为1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为46.9%,1—2岁儿童所占比例为40.7%,2—6岁儿童所占比例为9.4%,6岁以上儿童所占比例为3.1%,发病患者中女性低于男性;发病地区中乡村最多,城乡结合部社区次之,城市社区最少,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乡村条件及人们预防意识较差导致的。

在预防接种过程中,为能够使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情况减少,在预防接种前应当做好相关检查,对受种人员病史、过敏史以及家族史与健康状况等方面详细询问,在接种时应当将有关禁忌症正确掌握,避免导致不必要异常反应。在预防接种前应当将有关情况充分告知受种者,尽量将接种疫苗品名、作用以及禁忌、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以及处理原则与方法等情况详细告知。在预防接种前,可开展预防接种告知课堂,让受种儿童家长必须参加,可通过课堂教育将相关事项告知并使其做好有关记录,这一措施能够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有效减少。另外,实施预防接种医务人员应当对各种疫苗正确使用,对于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做好调查处理。当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时,接种人员应当能够对受种者真诚对待,操作时应当镇静自如,对受种者及其家属科学解释,选择综合性措施,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减少[2-4]。

综上所述,在预防接种过程中,为能够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减少,在接种前应当实施健康检查,对接种人员病史、过敏史以及家族史与目前健康状况详细询问,在预防接种时,应当将有关禁忌症正确掌握,防止接种过程中发生异常反应,提高预防接种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武文娣,刘大卫,李克莉等. 全国2005~2009年麻疹减毒活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数据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10,4(30):310-316+339.

[2]吴冰冰,刘大卫,武文娣,张玉玺,左志平,李淑芳. 2000~2010年麻疹减毒活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文献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2(26):118-121.

[3]符振旺,孙莲英,曾雪霞,陈少明. 海南省2009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及效果评价[J]. 现代预防医学,2012,14(33):3554-3556+3562.

[4]吴殚,王凤双,肖雷. 北京市顺义区2008~2010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2,22(18):5969-5971.

论文作者:黄红丹  杨炜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  ;  ;  ;  ;  ;  ;  ;  

320例社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临床分析论文_黄红丹  杨炜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