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回归后高新技术的发展_经济转型论文

澳门回归后高新技术的发展_经济转型论文

澳门回归后的高新技术发展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论文,澳门回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澳门就要回归祖国。回归后,澳门经济往何方向发展,目前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士关注。澳门目前正处于一个工业产业应如何转型的关键时刻。把握好发展的方向和时机,澳门经济将会生机勃勃,持续繁荣。

早在1991年12月17日,当时澳门政府的经济暨财务政务司贝锡安在立法会上就说:澳门工业已陷入危机,对此,澳门应实行工业转型,而澳门政府也必须制订相应法律,予以配合。

从澳门的工业发展史来说,澳门工业起步于本世纪60年代,在70和80两个年代,获得迅速发展的机会。澳门在1993年,本地生产总值已达58.1亿美元,人均出口值为4500美元。在70年代,澳门经济以16.7%年平均速度增长,在80年代,年平均增长为12.4%。

澳门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个因素:第一个是西方发达国给予的配额制度和特惠税制;第二是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但在90年代开始,澳门经济明显放缓,出口工业停滞、徘徊不前。其原因就是澳门赖以发展的上述两个因素逐渐消失。

从内部环境来看,进入90年代以后,澳门的工业生产成本飙升,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澳门出口加工业丧失了低成本的优势,比如,1990年和1986年相比,厂房售价(黑沙环)、人均工资、水费、电费、运输费用分别增长22.2%、13.1%、21.9%、33.3%、50.53%。 从外部环境来看,市场不理想,由于中国的开放,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6 国经济崛起,市场竞争对手增多,这些地方的工业生产成本可以低于澳门,比如,澳门工人每小时薪金是1.3-1.5美元,泰国和马来西亚工人每小时薪金约为0.9美元,而中国内地工人仅是0.2-0.3美元。又如地价, 澳门每平方米地价为300-450美元,而泰国是30-40美元,马来西亚则为26-36美元。

在90年代初,美国开始削减澳门纺织出口吕配额,使澳门对美出口增长大幅减少。1989年澳门对美出口增长速度是9.9%,但在1990 年则下降至3.4%,到1992年下降至2.3%。可以说,随着澳门回归,关贸总协定的签订,纺织出口品的配额制将会迟早被取消。这样澳门出口工业在70和80年代赖以发展的重要因素将不存在,而面临严峻的危机。为应付这种危机,习惯于用低成本竞争的澳门中小企业厂商,未能意识到高新技术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懂得依靠技术进行产业升级,再加上澳门又缺乏面向工业服务的高新技术开发机构的引导,唯有迁往内地,继续依赖低成本的方法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由于大批厂商迁往中国内地,澳门自90年代初开始出现外贸逆差,并且逐年增大。在1990年,对外贸易顺差为13亿元,但在1991年,1992年和1993年,外贸逆差为15.8亿元,16.2亿元,13亿元。澳门的工业产值在澳门全部生产总值的占有比重越来越小,在80年代中期,工业的产值曾占有本地生产总值的35.9%。但到了90年代中期则仅占有26%左右。90年代中期,澳门的经济年平均增长仍达5%左右, 这主要是以博彩为主导的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连年大幅增长,成为澳门的经济主要支柱的缘故。

面对90年代的工业困境,澳门政府曾经提出过一些解决的方法。在1990年3月初,当时澳政府经济事务政务司曾提出了两个设想:

第一是维持现状,让澳门现有工业转移到中国内地或其它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而让澳门工业自行缩小。相反大力发展旅游、金融、运输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让第三产业代替第二产业。

第二是要保留工业在澳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必须转型,用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出口制造业,建立新的工业区,促进传统出口工业继续发展。

第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主张放弃澳门工业,但难以实行。首先,目前澳门的出口工业仍占有本地生产总值的25%,而该部门提供了澳门社会30%以上就业职位。如果工业一旦消失,本地的生产总值将大幅下降,原来就业于第二产业的工人就将形成澳门的失业浪潮。其次,金融、保险,运输业,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发展必须要有第二产业作基础,一旦第二产业大规模萎缩,第三产业也难以大规模发展。再次,中国内地,特别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正高速发展,也正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与澳门毗邻的珠海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广东更享有前列地位,目前正建有全国最大的电脑软件制造中心,以及多间生物工程制药企业,在珠海西部正兴建大型的石化基地。因此,期望珠江三角洲或中国内地其他地方作为澳门的永久加工基地是不可能的。

第二种方法是可行的,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澳门的工业困境问题。澳门多数企业家赞成这种方法,希望通过运用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纺织、成衣、玩具等制造业,然后慢慢积累资金,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过去的90年代的8年时间里,澳门实际走的也是这条路。 但是,从亚洲“四小龙”转型经验和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教训表明,没有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就没有实力可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一个外向型经济的国家或地区,缺少高科技支撑,是难以经受大风浪的。此外,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工业产品档次,也需要高新技术支持。从长远来看,出口的工业产品要保持地方的特色,也离不开高新技术。比如,玩具业的新材料,光、电、声高科技的应用等就需要运用高科技术。因此,澳门在回归后踏入二十一世纪,解决澳门出口工业的危机,最根本的方法是在推进工业多元化,用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工业的同时,发展一些与澳门相适当的高新技术产业。比如,电脑软件,生物工程制药和“三废”利用,新材料,微型电机,电子信息产业等。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知识技术密集的特点。在目前条件下,澳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相当多困难。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

第一,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资金分散,对高新技术需求不迫切。澳门出口工业的特点之一就是企业规模少。在2700多家企业中,除极少数是大企业之外,其它的多是不到500人的中小型企业。 (在1990年,在澳门拥有500人以上的大厂只有7间,而由1-9人组成的微型生产单位则高达55%)。平均每家企业不到40人,80%以上的企业固定资产不到100万澳门元。在这些企业中, 大型企业已逐步进入现代企业的行列,应用电脑技术进行专业化生产,但是相当多中小企业仍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管理水平,以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生产低档的纺织、成衣、玩具、人造花等制成品。这些中小型企业,其很大程度上是依赖配额生存,对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的需求不强,不愿意介入风险投资,其投资策略多是稳健、保守、并着眼于短期利益。因此,要让他们在短期内认识到高新技术对工业转型的重要性,抓紧时间向更高层次、高技术、高增值方向发展,确实难度很大。

第二,澳门缺少应用和发展高新技术人才。和缺“财”相比,澳门发展高新技术更缺少应用和研究,开发高新技术的人才。日本企业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没有资金,可以借贷;没有设备,可以购买;但没有出色的人才,就什么也搅不来。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年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重要的是社会要有足够和出色的人才。但制约澳门转型,发展高新技术,就是人才匮乏。特别在出口的制造业部门中,70%以上的工人,多来自中国内地移民,这些新移民主要来自农村,文化水平低。根据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调查资料统计,1995年,从事制衣业、针织业和玩具业的人群当中,大学或理工学院毕业的仅有0.4%, 高中毕业的也仅有7.7%,拥有技术证书资格的更低,为0.2%。又根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司公布的1989年11月的调查,澳门的全部劳动人口中,文化程度低于中三水平的占55.47%。在90年代中,旅游、金融、保险、 建筑装修业大力发展,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人年薪大大高于出口制造业工人的年薪。因而不仅吸纳了大部分年青的大中毕业生,而且也促使出口制造业工人的分化,使部分工人转行从事第三产业,从而使澳门出口制造业的一般劳动力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普遍不适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

第三,政府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缺乏长远而明确的发展策略和措施。从各个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的成功经验来看,高新技术的发展都需要政府从发展策略的制订、金融税收政策,教育投资等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干预。但是,澳门政府尽管在90年代初,就注意到澳门工业必须转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在“不干预”政策的指导下,政府呼吁多,实际行动和得力措施少,结果收效甚微。到目前为止,澳门政府还没有专责科学技术工作的机构,政府缺少对高新技术产业各种减低投资风险的政策,更没有适当运用政府部分资源去积极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在教育投资方面,据美国麦健士顾问公司的《澳门未来发展的前景研究报告》中所说:澳门在1989年就达到了人均生产总值6900 美元, 在1991年为11000美元,仅低于亚洲“四小龙”, 但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还低于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在培训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工方面澳门政府也缺乏长远计划,在80年代才有自己的高等学府,1989年澳门大学才设置科技学院,培养自己的专业科技人才。不仅大学少,而且各类以培养较高素质的生产工人为目标的职业中等学校也少。在科研机构方面除少数企业有自己的研究开发所之外,社会甚少科研机构。澳门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下功夫不够。这种情况,可能与2000年即将到来相关。确实,对一个正准备“拾包袱,回祖家”的殖民政府来说,为即将撤离的殖民地,制定长远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实在是免为其难。

我们在注意到澳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困难时,也要看到澳门发展新技术的有利条件。

第一,澳门有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澳门在百多年的商业贸易过程中,和美国,特别是欧洲共市各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和信息网络,使澳门能及时掌握世界各国市场高科技发展和应用的信息。

第二,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澳门和香港只有一水之隔,可以分享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等一系列发展高新技术的有利条件,也可以与香港发展历史的良好关系,共同发展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澳门又与珠江三角洲相邻,并使珠江三角洲为桥梁,取得和中国大陆其它城市的联系。而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地区,与澳门毗邻的珠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绩显著,具有全国最大的电脑软件开发中心——南方软件园和多间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制药企业。因此,澳门很方便和珠海等珠江三角洲等城市进行互补互利的的经济合作和科技合作。

第三,有完善和先进的基础服务设施。澳门的通讯设施先进,其服务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现有电话线路十万多条,在澳门可用IDD 线路直接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大陆200多个城市直接通话。在交通方面,目前除国际机场和集装箱码头正在兴建外,澳门通过珠海的公路网相当发达,其高速公路珠海——广州——深圳以及香港——珠海公路向澳门廷伸,都大大改善了澳门与珠江三角洲的联系。而广州——珠海铁路目前正在勘察兴建,更加改善了大陆内地城市的交通条件。

第四,优惠的税收和贷款政策。

澳门一直以来,对工业采取低税制政策,兴建的新工厂,企业开发的新产品可享受免征所得补充税和房屋税。企业所得税率在东南亚各国中最低,仅为15%,而香港是16.5%,马来西亚和印尼是45%,泰国是40%,菲律宾是35%。对符合澳门工业发展方向的投资项目,澳门政府可给予贷款的利息补贴。而在银行贷款方面,对企业新增项目的投资只需自有资金占总投资的1/10,即可向银行申请贷款。 这样的优惠税率和贷款条件,对澳门的工业转型和发高新技术产业确实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第五,澳门有应用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定基础。澳门的科技研究和开发工作虽起步较晚,但在80年代,一些具有开拓创新和精明能干的华人企业家,就从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亚洲“四小龙”加速工业转型中,看到与世界经济同命运、共呼吸的澳门,只有尽快引进高新技术,使产业升级,才能在未来的21世纪中仍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否则澳门将被摒弃在这世界大家庭的门外,而失去这一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在80年代初,澳门的贺田工业公司率先引进了具有先进的国际一流水平的电脑辅助设计(CAD)系统和电脑辅助制造(CAM)系统,并和中国浙江大学合作共建工业技术设计研究所和模具设计研究所,从而开创了澳门高新技术研究的先河,也使贺田工业公司在澳门企业群体中起着一个应用高新技术的良好示范效应。此后,在1989年,澳门大学创建了科技学院,专门培养澳门的高科技人才。在1991年,又建立了联合国大学的软件研究所,开展一些世界前沿的科研工作,使澳门的电脑软件研究工作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为澳门培养了从事软件技术开发的人才。

从上所述,澳门发展高新技术并非是不可为的事情,政府应当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说,在过去的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澳门未能利用这些较好的条件,工业转型和高新技术都落后于香港,甚至还落后于珠海、中山、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城市。澳门一位知名工程师曾说:澳门在80年代已失去了十年的机会,如果不发展技术工业,我们便会失去另一个十年。在1992年10月,澳门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允中先生也说:90年代对于澳门是不宜延误的历史性时期。但90年代即将过去,虽有成绩、但效果不显著,情况总体依旧。历史给我们一个真理,澳门人的事不可能依赖别人去解决。实现工业转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澳门经济发展中的一种自我超越,这一重任只能由澳门人去承担、去完成。在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在殖民政府统治下成功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转型的事例。因此,回归后,特区政府应确立“科技立区、人才立区”,尽快制订发展高新技术的战略,即通过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澳门工业转型,实现产业升级。对此,建议回归后做好下面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设置由特区首长直接领导,负责全面推动工业转型和发展高新技术的专门机构。由这个机构负责制订和组织实施发展高新技术的政策和计划,做好社会各方面协调组织工作,推动澳门与国内外的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的合作,并对重要的科研单位进行指导,确保其良好运作。

第二,积极引入外资。特别是国内外的高新技术投资项目,应给予鼓励和优惠政策,对一些项目,政府可以和企业一起承担风险,以此来带动澳门的高新技术发展。

第三,加强和珠江三角洲等地的科技合作关系。珠江三角洲是广东发展高新技术的重点地区,在近几年产业结构中取得了不少成绩,加强和珠江三角洲合作,可以延揽中国大陆的科技人才,解决澳门科技人才匮乏的问题。又可以通过项目合作,共同研究开发,共同得益。

第四,建立风险投资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因此,除需要有相应的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扶持外,还要有政府组织,金融机构或其它社会组织机构参加的风险投资机构,减少企业对高新技术投资的风险。

回归后的澳门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维护澳门回归后经济持续繁荣,保证“一国两制”顺利实施的需要出发,澳门发展高新技术还需要中国大陆、尤其是广东珠江三角洲积极配合,其中主要是技术和人才的支援,并把它们纳入珠港澳一体化发展规划上面。澳门人民自身的智慧和勤奋,加上大陆这个21世纪经济巨人的支援和配合,澳门一定能发展起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

本文1998年11月收到。

标签:;  ;  

澳门回归后高新技术的发展_经济转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