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性知识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模型构建_隐性知识论文

基于隐性知识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模型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性论文,核心竞争力论文,模型论文,图书馆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0年C.K.Prahlad和Gary Hamel在“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文章中首次提出“Core Competence”这个概念以来[1],“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就成为众多行业研究的重点。自2000年以来,我国图书馆界开始引进“核心竞争力”,业内学者开始探讨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相关问题。

1 我国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运用“题名=(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对CNKI、VIP进行检索,分别得到197篇和231篇有关文章,去掉两数据库重复以及一稿多发的文章后,一共得到文献249篇。其中,我国最早进行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探讨的期刊文献来自秦忠范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核心竞争力》[2]。此后,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究竟源于何处进行了探讨。文献量也呈整体上升的趋势。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2000-2009年我国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期刊文献数量

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发现国内学者对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定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源于知识服务。以张晓林、钟惠燕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专业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张晓林认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所拥有的资源,而在于其所具备的利用广泛信息资源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关于信息检索与传递服务或‘信息资源管理服务’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直接支付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过程的有关知识和能力”[3]。图书馆通过发展基于这些知识和能力的知识服务,可以提高服务的智力内涵和有效性,驾驭变化和迎接挑战。钟惠燕等也持类似的观点,认为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会促进知识信息的传播、利用及再生产的增值能力,帮助用户掌握知识并使知识创新转化为技术,为图书馆赢得竞争优势[4]。以知识服务作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观点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主流观点。

(2)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综合体,需要系统整合归纳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王知津等认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资源状况、服务水平、硬件条件、公共形象和社会价值,这些要素整合起来成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5]。罗玲认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技能、管理、经营、组织和文化等因素的有机整合,不是单一的组织,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与特色[6]。

(3)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来自社会制度赋予的使命。此类观点的代表者是范并思和蒋永福。范并思认为,在现代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中,唯有图书馆可以做到维护信息公平、保障普通民众的信息权利、消除社会的信息鸿沟,而这要归因于“图书馆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用以调节知识或信息分配,以实现社会知识或信息保障的制度”[7]。所以提出图书馆的基础体制是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蒋永福也指出,图书馆不仅仅是一种机构,而且还是一种制度,是一种社会用以调节知识分配,以保障公民知识自由权利的制度。因此,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于维护公民的知识自由。图书馆这种社会制度决定了其核心价值,而这种社会制度也正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来源[8]。

(4)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图书馆信息资源收集与组织能力。王宗义指出,社会其他分工领域的若干新颖活动形式,或许已经对图书馆活动的若干领域形成挑战,对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活动领地构成了压力。但实际上,至今并没有替代图书馆这一社会分工的新组织形式产生,图书馆的社会信息资源收集与组织能力没有其他机构可以取代,这正反映了其核心竞争力所在[9]。徐引篪认为,在当代网络通信环境中,图书馆的这一职能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学图书馆联盟、区域性图书馆组织机构等承担的新文献载体环境下的社会文献集藏管理,而在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信息资源的收集与组织能力[10]。

2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隐性知识本质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从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移植过来。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由C.K.Prahlad和Cary Hamel提出,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积累性的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1]。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势,是企业所独有的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能力,是企业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深深扎根于企业之中的能力。同样,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图书馆在社会中的独特竞争优势,是维持图书馆存在和保障图书馆发展的独特的、外界不易掌控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说,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隐藏在产品背后的能力,凭借这种能力,图书馆可以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其他单位无法取代的特殊专长,开发出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而这些都源于图书馆的隐性知识,只有隐性知识才能构成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11]。下面笔者从图书馆员个人知识与能力、图书馆的组织知识、图书馆的管理规章制度、图书馆价值与规范四个方面详细地说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隐性知识本质。

2.1 图书馆员个人知识与能力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而在图书馆员的个人知识与能力中,经验、诀窍和灵感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经验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与外部信息的不断强化刺激以及内在思维活动能动的冲击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图书馆员的经验是从其在面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实践当中获得并蕴涵于头脑中的特有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图书馆员的诀窍也来自其在图书馆的工作实践,属于方法性知识,而这是难于模仿的,因为这些知识不公开、内容模糊、无法传授、使用中难以察觉、复杂而且自成体系,因此诀窍也属于隐性知识;产生灵感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显意识领域中逻辑思维的酝酿阶段,二是潜意识领域中思维因子自由碰撞阶段,三是涌现于显意识领域进行理论逻辑的描述、验证、完善阶段。灵感知觉有突发性、模糊性、意象性特征。从产生灵感的过程及特征来看,灵感是一种特殊的稀缺能力,而且是无法模仿的,这种能力显然是隐性知识。因此,从个人知识与能力的角度看,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图书馆的隐性知识。

2.2 图书馆的组织知识

图书馆组织知识中的图书馆语言和图书馆惯例也属于隐性知识。图书馆语言是某一个图书馆内部员工专业的信息交流方式,这些方式是其他图书馆或者其他组织难以掌握的,类似于外地人难于理解的方言。图书馆的各成员在长期共同的工作过程中,每个人经过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工作程序的相互磨合,逐步形成大家能够迅速理解的共同的交流方式。而图书馆惯例是图书馆员之间多次互动所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主要是通过图书馆员之间的学习得来。不过图书馆员之间的相互学习是一个社会的和集体的过程,它不仅通过个人之间的模仿,而且通过对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共同努力。由于这种集体行为的复杂性,嵌入在惯例中的知识都是隐性知识,即各图书馆员并没有完全意识到操作的细节知识,而且很难或不可能把这些细节知识全部用语言表达清楚。在任何一个图书馆当中,任何一个成员,即使是图书馆馆长,也不可能拥有整个图书馆的所有知识,以惯例为基础的知识是由许多人共同组成,某一个人的知识是不完整的,因此图书馆成员共同形成的惯例成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2.3 图书馆的管理规章制度

图书馆的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协调、显性化和隐性化。首先,管理规章制度中的协调是相互配合、形成互补,促使整体价值大于各部分价值之和。核心竞争力可以被认为是关于如何协调各种资源用途的知识形式。一所图书馆拥有不能被仿制的难于替代的各种能力,并不代表这些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效的,因此需要协调。协调的目的是把不同的能力和资产组织起来,减少图书馆运转的不确定性。其次,显性化,它是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能力。图书馆赢取竞争优势的过程就是一个显性化过程。这种显性化是一种特殊能力,是难于被模仿的,属于隐性知识。最后,隐性化,显性知识隐性化的知识同样属于隐性知识。新知识的积累是通过把关联的和正式的知识以最佳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方式转化为非正式的、非公开的、富有针对性的、意会的知识,随着显性知识在图书馆得到共享,其他员工开始将其内化,用它来拓展、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系统。

2.4 图书馆价值与规范

图书馆的价值规范主要包括图书馆员心智模式、图书馆视野和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甚至印象。由于心智模式隐藏在人的心中不易察觉,不论是优良的心智模式还是不良的心智模式,都是不可模仿的。在图书馆的运转过程中,许多图书馆员新的想法无法实施,主要是因为它与其他人的不良的心智模式相抵触。而优良的心智模式则能成为核心竞争力,创造出竞争优势;图书馆视野也是一种隐性知识。图书馆视野是为图书馆所共享的,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机械性的思维模式,它有利于图书馆对内外环境的反馈信号进行统一的说明以及在图书馆工作中合作学习的实现;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是图书馆基本和长期应遵循的宗旨,是一套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它属于一种内在的精神和观念,基本上不受外部影响。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时可以建立起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强化、传承得以延续,具有路径依赖性。由于不同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不同,所以不同图书馆之间的核心价值观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而且是不能模仿的。

3 基于隐性知识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模型

3.1 构建基于隐性知识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模型

核心竞争力是图书馆在特定的环境中、沿着特定的方向产生并演化的,是依靠长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形成的。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隐性知识,它的形成依赖于现有知识存量、知识结构及图书馆在运转过程中自我吸收知识的能力等因素,来源于外部知识的内在化、个人隐性知识向图书馆的组织知识的转化以及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员工培训的知识创新过程中。图书馆整合资源的过程,实质上是知识的传递、扩散、共享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生成了新的资源和服务,又由于知识具有互补性和衍生性,产生了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不断积累,加上高效的组织管理,最终形成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据此,笔者试图构建一个基于隐性知识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模型。具体如图2所示。

3.2 关于模型的几点说明

图2 基于隐性知识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模型

(1)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赖于个人知识向图书馆组织知识的转化。图书馆员个人知识尤其是个人未编码知识,隐含在图书馆员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感受甚至是图书馆的文化之中,很难解释或用文字表述,是隐含经验类知识。个人知识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由于个人知识会随着人才的离开而流失,因此,个人拥有的未编码知识只有通过工作实践转变为个人可编码知识,再通过内部成员的相互传递、扩散与共享,转化为图书馆的组织知识,才有可能形成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这一部分属于图书馆内的知识传递、交流与共享

(2)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其隐性知识的价值性、稀缺性以及难以模仿性。然而,为了充分实现这种潜力,图书馆制定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以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来开发利用这些隐性知识的建立,为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积累、流动、转化、创新与应用提供和创建良好的机制、体制、文化氛围以及各种有利环境和技术条件等。

(3)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还来自于信息服务、工作创新、用户反馈等知识创新的过程中。在信息服务—工作创新—用户反馈的过程中,伴随着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但这一过程不同于传统理论所认为的创新是一个单向线性的过程,而是呈现互相反馈、相互交流的网络化状态。知识在转化的各环节中进行大量的交流、反馈,从而达到知识共享,促进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这种知识的交流形成了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积累过程中的具有网络结构的知识流。这种网络化的知识流使图书馆成为一个能够创造、收集、处理和传播知识的具有完整能力的网络体系。

(4)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来源于外部知识的内在化。图书馆在与用户、数据库供应商、书商、同行及其他组织交流时,能够了解图书馆管理、信息技术、用户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并加以内在化,从而使图书馆隐性知识不断扩充、不断更新,甚至通过与其他图书馆开展合作,建立图书馆知识联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吸收同行的长处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收稿日期:2009-10-05

标签:;  ;  ;  

基于隐性知识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模型构建_隐性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