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金融发展的结构性制约_金融论文

论我国金融发展的结构性制约_金融论文

论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制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金融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金融发展的数量增长令人欢欣鼓舞的同时,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却令人担忧。尽管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与金融发展的起飞阶段,数量扩张先于结构优化具有规律性,但当数量扩张到一定程度后,结构优化就成为决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这同样具有规律性。本文认为,改革以来中国金融发展具有不计风险的粗放式数量扩张特点,不仅加大了金融名义增长中的虚假成分,隐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而且导致了金融结构不合理,削弱了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严重威胁着中国金融发展的安全性。

一、现存金融结构对国际竞争力和安全性的影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韵金融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在逐步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但目前的结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对金融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

(一)金融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国际竞争力和安全性的影响

目前我国金融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1.行业结构失衡。目前我国的金融行业结构中银行业的比重过高,2001年底,银行业的资产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73.66%,而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租赁业等非银行业所占比重则偏低。这种行业结构使得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弱小,特别是保险业和证券业;同时也不利于分散风险,使金融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在制度缺陷影响下已成为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承担者。

2.银行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金融业特别是占主体地位的银行业,业务结构过于简单和原始,负债业务主要依赖存款,有很大的被动性;中间业务非常落后,种类少,水平低;特别是在全国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中贷款的比重很高,虽然从1996年后已经逐年有所降低,但至2001年仍然高达72.52%;而有价证券及投资的比重一直很低,至2001年仍然不到15%。这种简单原始的业务结构不仅使我国银行业务经营的主动性弱,国际竞争力低下,难以通过业务多元化分散风险,而且还导致了收入结构的不合理。

2001年四大国有银行的收入结构中,利息收入的比重极高,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均在97%以上,中国银行最低也在90%。而发达国家的银行一般都在60%以下,世界先进银行则已降到40%左右。因为在全球融资渠道的改变中银行的筹资成本在增加而市场竞争在激化,出现了存贷利差越来越小的趋势,迫使银行将注意力转向利息以外的收入来源,如信托业务收入、投资银行和金融交易收入、信息咨询收入、各种金融服务收入、手续费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大幅度增长。开放人民币业务后国内的存贷利差也将缩小,现有的业务结构下利润增长空间很小。由此可见,目前这种业务结构和利润结构实在难以应对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在业务和客户的竞争中处于极不利的地位。同时既不利于分散风险,又将因盈利能力不足而阻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导致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弱小,充实资本金和提取呆账准备金困难重重;从竞争力的角度考虑,盈利能力低下必然导致设备配置和更新能力薄弱,在大规模推广金融电子化的同时,在安全性方面的建设投入不足,加上对员工的培训相对落后,错误率、故障率较高,风险的隐患很大。

(二)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对国际竞争力和安全性的影响

一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不是仅仅表现在数量或规模的扩张上,更重要的应体现在结构是否合理以及由此决定的市场功能发挥和效率的高低上。改革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在数量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目前结构失调的问题却十分突出:

1.金融市场的种类结构失衡。我国金融市场的种类结构轻重失衡,突出表现为重资本市场而轻货币市场,货币市场中重债券回购市场而轻票据市场,资本市场中重股票市场而轻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中重流通市场而轻发行市场,流通市场中重场内市场而轻场外市场,债券市场中重国债市场而轻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重长期债券市场轻短期债券市场等。结果是,一方面,上万亿元资金集中在两个证券交易所内炒作1000多只上市股票,市盈率自然过高,当监管薄弱时难免出现投机盛行、恶庄狂炒、股价波动失常、股市风险加大。另一方面,大量非上市股票无法流通,非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困难重重,加上票据市场、企业债券市场落后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缺位,使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投融资需求不能从正常渠道得到满足,从而强化了到股市上变相圈钱的冲动,也加大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压力。与此同时广大投资者手中大量的资金难以找到理想的投资品种,似乎不炒股票只能存银行,特别是近年来储蓄存款利率一路下调,现金储蓄比重加大,降低了储蓄的质量和效率。经济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充分表明我国目前由于金融市场种类结构失调,导致了严重的投融资障碍和金融市场运作失灵、投机盛行、效率低下、风险较大,并且由于稳定性高的货币市场和一级市场发展落后,减低了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这种市场结构显然难以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

2.金融工具结构不合理。(1)与资本市场相比,货币市场工具相对短缺,其中特别是商业票据和短期债券的发行量很小。从商业票据来看,尽管1996年以来政府对商业票据市场采取了一些较为有力的鼓励性措施,商业票据量也有所增加,2001底未到期票据额为5110.9亿元,但与日益增长的融资总量相比,仍然只占全部融资总量的4.05%左右(注:商业票据数据取自《中国金融年鉴》2002年,第82页。)。票据市场现存的主要问题:一是票据发行数量小,难以满足企业日常的短期融资需求;二是品种少,目前只有交易性票据,没有融资性票据,而交易性票据中又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商业承兑汇票不到5%,在票据市场中处于被排斥的地位;三是二级市场交易量少,2001年票据市场交易额11739亿元,占货币市场总交易量的比重为18.99%(注: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2年第79、83页相关数据计算得出。)。更多的金融机构及企业把票据仅仅当作一种结算工具,商业融资票据的空白使得企业的短期、连续性融资相当困难,更不用说把票据当作有效、低风险、高流动性的短期投资手段,票据市场的流通功能远未发挥。从短期债券来看,国库券应该是货币市场中的重要交易品种,也是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但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至今,除1994、1995、1996年曾发行过少量国库券外,其他全为中长期国债;而企业短期融资券和大额可转让存单这两种工具在我国货币市场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后来由于存在种种问题,企业短期融资券从1998年后停发,大额可转让存单自2000年消失,这两种工具的缺位使企业难以利用货币市场进行短期融资。(2)股票结构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一是能够上市流通的股票占比较小,至2002年底在几十万家股份公司中只有1224家股份公司的股票(A、B股)能够上市流通,大量的非上市股票没有流通渠道,导致中国股票的整体流动性风险很高;二是上市股票的行业结构相对集中于传统产业,削弱了股票市场的成长性,加大了市场风险;三是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本占总股本的比重过低,2001年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本为2410.61亿元,仅占股票总发行股本5218.01亿元的46.10%(注:2001年的各数据引自《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2年。),由于国家股、法人股不能流通导致流通市值过小,为恶庄操纵市场提供了可能性。(3)债券结构很不合理。从表1中可见,我国债券市场的种类结构很不合理,突出表现为国债占比过高,1996年以来一直在60%左右;政策性金融债券占比也过高,近年来大多年份都在30%以上,由于政策性金融债券具有准国债的性质,二者合计占到90%以上。商业性金融债券1998年后停发,使商业银行失去了从市场上筹措稳定性高的长期债务的工具;企业债券长期以来占比一直很低,2002年仅占3.48%;地方政府债券缺位。在这种债券结构下,企业无法有效地通过市场融资,只能更加依赖银行,不仅加重了银行的风险集中度,而且无法利用市场融资的机制提升企业绩效,不利于从根本上控制信用风险;地方政府无法通过市场融资,迫使处于融资困境中的地方政府加大对金融机构的干预,甚至通过行政指令、摊派手段达到融资目的,加大了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商业银行则缺乏稳定性高的债务融资渠道,不能通过发行商业性金融债券来补充附属资本或筹集长期资金,使我国商业银行难以大幅度提高资本充足率,削弱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表1 1996~2002年债券市场种类结构单位:亿元

年份

国债

政策性金融债券 其他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发行额 比重% 发行额

比重% 发行额 比重% 发行额 比重%

1996 1847.77 57.98 1055.60 33.12 14.60 0.46 268.92 8.44

1997 2411.79 58.39 1431.50 34.66 32.00 0.77 255.23 6.18

1998 3808.77 64.48 1950.23 33.02/ 0

147.89 2.50

1999 4015.00 67.21 1800.89 30.15/ 0

158.00 2.64

2000 4657.00 72.94 1645.00 25.76/ 083.00 1.30

2001 4884.00 64.09 2590.00 33.98/ 0

147.00 1.93

2002 5929.30 63.56 3075.00 32.96/ 0

325.00 3.48

注:本表根《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02年中有关数据计算编制。

3.市场参与者结构失衡。首先,货币市场参与者存在着数量少,覆盖面狭窄,参与程度不高,交易行为不规范等诸多问题。长期以来,国有银行是我国货币市场的绝对主体,政府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近年来的参与度逐渐在增加,但对短期资金融通需求最大的工商企业目前仍然难以成为货币市场的主体,特别是各种民营和中小企业虽然有利用货币市场、特别是票据市场进行短期融资的强烈需求,却无法有效地利用货币市场。此外,服务于货币市场,并对货币市场的资金、信息流动有着重要意义的各种中介机构短缺,像货币市场经纪商、代理商以及各种资信评估机构等等,它们的存在都是对货币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在我国却是难觅其踪。其次,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参与者结构不合理,一个十分突出的表现就是存在一个数量十分庞大的个人投资者群体,而稳定性好的机构投资者占比太少。值得关注的是市场参与者结构对稳定性有重要影响,由于个人投资者难以获得充分的信息,投资的专业化和理性程度较低,追涨杀跌,交易的盲目性较大,极易成为推波助澜的力量,是市场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发达的股票市场上,机构投资者都是市场中最重要的交易主体,一般来说机构投资者比重高的市场,稳定性较好。美国机构投资者所持股份的比重1990年已达到53%;日本1990年的机构持股比重达到76.9%。我国的机构投资者比重太小,特别是基金业发展时间比较晚,专门的证券投资基金只是在1998年才出现,到2001年上市证券投资基金增加为51只,但资产净值仅为809.24亿元,占同期股票市场流通总市值的5.60%(注:数据取自《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1、2002年。)。

(三)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对国际竞争力和安全性的影响

目前我国金融资产结构的主要问题是货币性金融资产占比过高。从表2中可见,2002年底国金融资产总量中,若股票按股本计值,货币性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2.71%;即便股票按市值计算,货币性金融资产占比也达到79.79%。资产结构是信用形式结构的反映,它表明我国目前仍然是银行信用占绝大比重,而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等基础信用形式不发达,导致信用基础比较单薄,银行信用也因缺乏雄厚的信用根基而隐含了诸多风险。由于企业信用(包括商业信用、企业债务信用和股份信用)、基金信用、国家信用等信用形式比银行信用更具约束力,因而证券性金融资产较货币性金融资产的稳定性更强,同时因证券的持有者是广大投资者而可以使金融风险相对分散。但目前的金融资产结构中货币性金融资产比重过高,不仅使我国金融资产的稳定性较差,而且使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不利于提升金融竞争力和金融发展中的安全性。

表2 2002年末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概况单位:亿元

金融资产总额

现金 (%)

存款 (%) 证券 (%)

A:202987.71 17278.03 8.51 170917.4 84.20 14792.28

7.29

B:235853.86 17278.03 7.32 170917.4 72.47 47658.43 20.21

注:①表中的证券为股票债券之和;A是股票按股本计算的金融资产总额,B为股票按市值计算的金融资产总额。

②表中数据取自《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02年;《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2年。

(四)融资结构失衡对竞争力和安全性的影响

我国目前融资结构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构失衡。如果我们以金融机构贷款代表间接融资总量,以金融市场筹资额代表直接融资总量,那么各种数据显示我国间接融资的比率一直占绝对优势。在“大一统”的金融体制下,中国的融资结构中基本上全部为间接融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多种信用形式的利用,直接融资的比重逐渐增加,但间接融资仍然占比太大,1995年为92.12%,2000年为86.64%,2001年为84.39%,2002年仍占80%。

2.企业融资结构失衡。首先,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结构失衡。目前我国企业的内源融资比重很小,对外源融资的依赖性很强,导致企业的负债率很高,20世纪80年代初企业负债率为25%左右,到90年代中后期国有工业企业的账面资产负债率已上升到65%左右,如剔除账面无效资产,实际负债率达80%左右!(注:数据引自中国人民银行分析报告:《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载《金融时报》2002年2月27日。)其次,企业外源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失衡。多年来我国企业的负债主渠道是通过银行贷款进行间接融资,企业融资结构中的直接融资渠道发展严重滞后,一方面难以通过货币市场特别是票据市场进行短期融资,也难以利用大额可转让存单(CD)市场停靠和调度流动资金。另一方面从资本市场资也是困难重重,由于严格的上市审批,一般企业无法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金;同时由于长期对企业债券发行实行审批制、额度控制和行业选择、实施利率限制、流通限制等,使企业难以利用债券融资。企业直接融资的困难加重了对银行间接融资的依赖。这种融资结构既缺乏明晰有效的直接信用约束机制来规范企业的信用行为,又缺少灵活多样的直接授信形式来调节企业的信用能力,并且使我国企业的运转主要靠银行贷款来支撑。当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时,信用风险将高度集中于银行,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风险也就在所难免,并且将使银行背着沉重的包袱与外资金融机构竞争,削弱了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第三,企业直接融资中股票和债券结构失调。在发达国家的企业外源融资结构中,股票所占的比重一般在20%以内;债券占到80%以上,2001年1-10月,全球债权融资的总规模是股权融资的7倍。但目前我国企业在证券筹资结构中债券与股票的比例却被倒过来了,从表3的数据中可见,近年来企业债券的筹资比例占证券筹资的比重没有超过15%。这种状况不仅使我国企业特别是股份制企业的财务结构很不合理,财务风险增加,而且极不利于企业信用的建立,也不利于分散金融风险。

表3 1998~2001年我国企业债券与股票筹资结构单位:亿元

年份 1998年 比重% 1999年 比重% 2000年

比重% 2001年 比重%

企业证券筹资额 989.411102.56 2186.16 1399.28

企业债券筹资额 147.89 14.95 158.00 14.3383.00

3.80147.00 10.51

股票筹资额 841.52 85.05 944.56 85.67 2103.16 96.20 1252.28 89.49

注:表中企业股票筹资额是由A股筹资额和A、B股配股筹资额构成。

二、改善金融结构,增强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竞争力和安全性

上述分析表明,金融结构不合理已经严重影响着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安全性,因此调整金融结构已成为中国金融发展的关键。本文认为,在国内外金融发展的现实格局下,中国金融必须坚持走稳健高效的发展之路,需要抓紧进行金融结构的调整与改善,增强实力并提升我国金融发展的水平与层次,才能在国际金融竞争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并保持自身的安全与稳定。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善形成金融结构的基础性条件,促进金融结构的优化

首先,通过提高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商品化和货币化程度,改善形成金融结构的基础性条件。其次,加强社会信用基础和信用制度的建设,克服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的重大障碍,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起诚实守信的氛围和环境,奠定厚实的信用基础,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合理的金融结构,使金融业的安全运作有坚实的基础,能在对外竞争中保持本土优势。第三,提高经济主体行为的理性化程度,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规范金融行为。当前应该着力发展企业信用,不仅可以提高企业投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和便利程度,降低企业外源融资的成本,改善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结构,适当减轻银行风险的集中度,同时也有利于加快社会信用的基础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或方式培养和引导居民经济行为和金融行为的理性化,克服居民投融资活动中的盲目性,为金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奠定基础。

(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主动调整金融结构

1.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有效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优化金融产业结构以满足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另一方面需要推动占市场最大份额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努力增强其经营实力、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它们在投资导向和支持国家发展战略方面的中坚作用,提高间接融资的效率并降低风险,在人民币业务开放之后保持强大的竞争力。需要注意的是,调整中国金融业的产业结构,绝不能靠削减银行业的规模来降低过大的比重,而应该在金融发展过程中,着力发展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租赁业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发展和增长过程中调整和优化比例结构。

2.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调整金融市场结构。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依赖于多种信用形式的发展和完善。当前,特别需要大力发展银行信用以外的多种信用形式,尤其是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等基础信用形式,通过重建社会信用基础,活跃信用活动改善金融市场的结构。同时加快货币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改善现有金融工具的结构,增加商业票据、国库券、企业债券、商业性金融债券等投机性较小的基础性金融工具发行量和流通量,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为迎接金融市场的开放做好准备。

3.改善我国目前的融资结构和金融资产结构。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加快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才能对经济发展做出真实贡献。为此,首先需要着重发展一级市场,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资金。其次要着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充分发挥债务融资的优势,加大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比重;稳步发展政府债券市场,在适当的时候启动地方政府债券市场;适当扩大长期商业性金融债券的发行,解决商业银行附属资本不足的问题。第三,进一步完善股票市场,需要有效解决大量非上市股票的转让流通问题和A、B股市场的分割问题。

4.完善金融监管。金融监管需要根据现实情况不断改善,才能增强监管的适应性并提高监管的效率。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入,需要审时度势地调整监管的内容与措施。在放宽某些与新情况不符的管制同时,加强并扩充新的必要监管措施。例如,在加入WTO以后需要认真考虑是否继续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监管制度。另外,对中外金融机构应该一视同仁,真正给予同等国民待遇,特别是在5年过渡期内,应从有利于提升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和安全性双重角度来考虑监管问题,监管的理念应从“允许做什么,其余都不行”转向“不能做什么,其余都可以”,给中资金融机构以宽松的创新环境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通过提供多种金融业务、多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优化我国的金融结构。

(三)以金融创新为内在推动力,提高中国金融发展的竞争力与安全性

加入WTO后,要在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安全性,创新将成为最为关键和最为主要的内在推动力,而金融结构的调整也必须借助金融创新来完成。创新对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主要是通过增加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种类、提高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增强金融产业发展能力和增强金融作用力等方面来实现。在我国的现实经济运作中,金融创新的需求是十分旺盛的,供给能力也在日益增强。因此,把创新作为中国未来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可以不断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对金融的客观要求,与此同时可以使金融业自身获得高效发展和持久活力,在金融发展中顺利实现结构调整。

(四)注重提高我国金融发展中的技术含量,改善金融结构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虽然技术进步成效很大,但与国际先进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以至于影响了我国金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金融电子化的普及率很不均衡,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和广大的农村,金融电子化进展缓慢。要提高我国金融发展中的技术含量,首先需要增加资本投入以提高金融机构设备的现代化配置和更新能力,广泛采用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成果,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为扩展新型业务项目、提高业务处理能力和金融服务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同时需要提高我国的融资技术、避险技术、管理技术并保持必要的国际通用性,这不仅有利于降低金融结构调整的成本,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和国际金融业顺利接轨,提高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标签:;  ;  ;  ;  ;  ;  ;  ;  ;  ;  ;  ;  ;  ;  ;  ;  

论我国金融发展的结构性制约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