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信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中型企业论文,坚定论文,信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燕化的进步和好的经验,给我两点感受。一点感受是对办好国有企业,或者搞活国有经济,信心更大。眼前摆出这样一个很典型的事物,我们通过典型事物,看到国有企业是可以办好的,是很有前途的,这是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就是怎么样办好企业,要找到一种正确的路子。这种路子就是要把过去那种外延扩大、速度型的、粗放的增长方式变为内涵的、讲究质量和效益、集约式的增长方式。采取这种新的增长方式,是非常有效的。燕化通过30万吨乙烯工程的改建和扩大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个是增强了信心,一个是找到了路子,这就是我的两点最突出的感受。而这两点,也正是不久之前,江泽民同志在上海、长春关于搞好国有企业的讲话里面所期望的,也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
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表现在什么地方,我看从经济上讲,很大一个特色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和公有制结合起来。公有制在中国主要是国有制,这是世界上其它地方没有的,真正是有中国特色的。正因为是世界上以前没有的,所以人们对这个问题还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也有很多怀疑的看法,不仅国内有,国际更多,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是不能结合的,只有私有制才能和市场经济结合,认为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就是个障碍,一定要把公有制私有化后,才能搞市场经济。这是西方学者的一般看法。在我们国内,也有人受了西方人这种看法的影响。这种看法,我认为是不正确的。这个问题是个很大的问题。对搞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缺乏信心,和这个问题有很大关系。这是把两者对立起来。所以燕化所做的工作,带有普遍的意义,证明国有企业也能搞市场经济,而且有办法,能够搞好,有很大发展前途。这种经验特别值得我们重视,应该很好地宣传这种经验,总结这个经验,使它系统化、条理化,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它更易推广,也使燕化本身的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二点,燕化公司为什么可以长盛不衰,越办越好呢?它的基本经验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这是值得探讨的。这也是给我们理论工作者提出的问题,要总结经验,就要提出这个问题。
从原则上讲,是不是和两个问题有关系,即进行了两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体制的转变,燕化由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燕化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第二,是由原来的增长方式向新的增长方式转变,就是由原来外延的、粗放的、速度型的增长方式,向内涵的、效益型的、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从燕化来看,后一种转变成绩更显著一些,前一种转变还在进行之中,还有很多需要深入改革的地方。如果前一种转变搞得更好,后一种转变取得的成效就会更大。这就是中央所说的要进行改制、改组、改造,把“三改”很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推动我们的工作。
第三点,就是关于增长方式和新的增长方式。经济的增长方式,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第一是国情,国情不同增长方式也不同。我们国家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增长方式;二是发展阶段,发展到什么阶段呢?你是工业化了,还是没工业化,或者是后工业化。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看,你是成熟的社会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发展的阶段不一样,增长方式就不一样。我们是个发展中国家,西方给我们戴了个高帽子,说我们是世界上头等强国了,已成为发达国家了。我们对自己的发展阶段应该很清醒。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发展中国家,这与我们的增长方式有关系。第三与发展战略有关系。我们采取什么战略,是追求速度,还是追求效益,本来两者应统一起来,但实际做起来却不是这样。一个时期我们追求速度,而速度对我们也很重要,因为我们还落后。第四是体制。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有很大不同。增长方式和这些有连带关系。要采取新的增长方式,就对原有增长方式一概否定,是不对的。应该说,建国40多年,我们采取原来的增长方式,国民经济的进步是很大的,成绩是很大的。我们原来是个一穷二白的国家,经济很落后,基础很薄弱,虽然人口很多,资源总量也不少,但经济发展程度在世界上却排在后面。在这种情况下,不采取原来的增长方式,我们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种进步。不能完全否定历史,完全否定过去的增长方式,那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但是也应看到,我们经过40多年建设,国家起了很大变化。建国初期全部国有资产只有100多个亿,按不变价格计算,现在有4万多个亿,增长是很大很快的,有一些产品产量已占世界首位。当然按人口平均我们还是少的,但总量已具相当大的规模。4万亿是整个国有资产,工业资产约有3多万亿,而国家每年能投入国有资产的新投资只有一千多个亿,如果增长不是使3万亿或者4万亿的现有存量资产活跃起来,使它真正发挥作用,而指望于每年一千多亿的投资来增长经济,那是舍近求远,丢了西瓜捡芝麻。现在经济增长方式到了非改变不可的时候,道理是很清楚的。拿燕化来讲,现有113亿元固定资产,每年新投入的是很有限的。不把100多亿存量资产用活用好,要靠高利借贷来发展那是很慢的。
新的增长方式也不是今天提出来的,实际上十多年前已提出来了。1982年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就提出来了,即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加快我们的速度。十三大也提出新的增长的路子。十四大也提了。李鹏同志的政府工作报告,差不多每次都提到这个问题。但为什么这个转变很慢呢?有各种各样原因,基本的一个问题是,我国还有大量劳动力是从事农业,效率是很低的。要把相当大的一部分农业劳动转变成工业劳动,还面临着改变工业企业目前人浮于事的现状。这个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时,我们原来的增长方式要全部改变是不可能的。要看到这一点。
影响转变的除了上述客观原因,从主观原因上讲,与经济体制有很大关系。原来的增长方式是传统的计划体制产物,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的。不改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就无法改变原来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要采取集约经营的增长方式就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所以改革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四点,要改变增长方式,在改革方面需要深化哪些东西?
这与国有企业改革有很大关系。我赞成很多同志的说法,改革不是换个牌子,不是做些表面文章,而是真正解决一些实质问题。改革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发展。邓小平同志讲,发展是硬道理。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为了新的增长方式能够更好地、牢固地树立起来,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靠改革来解决,如投资的主体是国家还是企业?这在三中全会关于体制改革决定中已明确提出这个问题。现在企业很难说是投资主体。要采取切实措施真正让企业成为投资主体。再如现在的增长方式中有基本建设,有技术改造。基本建设资金和技术改造的资金是截然分开的,不许相互调剂使用,而实际上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能分开吗?30万吨乙烯变成45万吨,是技术改造,还是基本建设?但现在体制上是分开的,管理上是分开的。打酱油的不能买醋,能行吗?这类问题改革以来很久并未解决。折旧金过去也收上去,现在留下也太低下,不足补偿实际损耗,留多了企业成本又太高,企业又负担不起。这是一对矛盾。但越提高折旧金技术越能进步、效益越会提高。
再有怎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事业心、有首创精神、有竞争意识,有所作为的职业企业家,为社会为人类创造财富,把企业搞得又大又好。这种人是新时代很需要的。正像革命需要职业革命家,搞建设也需要职业企业家。过去,是由企业家到政治家,把企业家分成厅级、局级、省、部级,把“仕途经济”作为奋斗目标。这不是真正的职业企业家。而真正的职业企业家的奋斗目标是力争企业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力争企业的高效率,为社会为人民做出大的贡献。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的提倡是不够的,体制上、制度上也缺乏保证。看这个人工作不错,就调去做官,做官的吸引力比发展企业更大,这就不能鼓励人们做职业企业家。(本文为作者在燕化与本报共同举办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