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整合--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现实关系的思考_教育论文

冲突与整合--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现实关系的思考_教育论文

冲突与整合——对教育目的与教育现实关系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的论文,冲突论文,现实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277(2006)01—0051—03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艰难转轨,教育目的与教育现实背离乃至冲突的现象屡有发生。尽管素质教育已经被确立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目标,但素质教育并没有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相反应试教育仍然以其巨大的惯性在中国的大地上肆虐。越来越多的学生被越来越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心理问题检出率不断增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而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1]。另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2]。青少年心理问题检出率与犯罪率上升的事实昭示人们,教育目的并不等于教育现实。但教育目的与教育现实的冲突与背离并不预示着素质教育的目标不可实现,背离与冲突之后的整合才真正意味着素质教育的到来。为了更好地解读教育目的与教育现实背离与冲突的现象,克服人们在素质教育上的悲观主义情绪,我们有必要审视和反思教育目的与教育现实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教育对所要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和规定。它一方面规定所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即受教育者的个性结构,包括知识、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规定培养的人应符合什么样的社会需要。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在实现各种具体教育目标时的终极追求,也是一种教育模式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它体现着教育的理想,对全部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又具体表现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即各级各类学校承担的培养特定社会领域特定类型人才的任务。教育目的是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教育目的实现的保证。我国现代教育常使用教育方针这一概念。实质上它与教育目的基本是一致的。它反映了国家和执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对教育的指导思想,不仅规定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规格,而且还规定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同时也是评价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标准。

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人提出的,或者是由一定社会的人代表一定阶级或政权制定出来的,它必然受制于当事人的价值观念、教育理想和知识水准,受制于当事人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因此具有主观性;同时,它又受社会和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制约,有其客观来源和现实依据,因而又具有客观性。其客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它直接制约、甚至决定教育目的所规定的人才素质及其结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发展和飞跃,都对人才培养的素质及其结构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历史上,如工业革命时期,大机器生产需要大批熟练掌握大机器生产知识和相应智能结构的劳动力,反映到教育目的上,要求教育为社会培养能够从事大工业生产的劳动者。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目的对人才培养的素质和结构在智力、创造力、应变能力、开拓创新精神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其次,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依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即决定着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国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不同,其教育目的的性质就不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目的理应面向全体大众,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再次,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顺序性,教育不能超越儿童一定的生理、心理成熟度来塑造人才。教育目的的确立必须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各级各类学校具体培养目标的确立也必须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和发展的可能性。教育必须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现代社会,教育一般有三种目的追求:传承人类文明,为时代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发展人的潜能。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结合现阶段的教育现实,有自身的特殊性,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这种人应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第二方面是培养人哪些方面的品质、发展哪些方面的才能。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教育目的也几经变化。毛泽东时代的教育目的表述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 这对我国当时的教育工作起到了应有的指导作用。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表述为“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 这一教育目的较好地反映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人自身成长的需要。既体现了社会整体的利益追求,又饱含了人文精神,得到了教育界普遍的认同。但笔者认为,这个教育目的仍然是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教育现实是指客观存在着的我国教育的真实情况,它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其运行状况。教育现实是我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真实地分析和认识我国的教育现实,不仅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我国的教育国情,作为制定各种国家宏观政策尤其是教育政策的依据,更有利于认清我国教育的基本形势,做好方方面面的微观层面上的具体的教育工作。

我国的教育现实是我国的社会现实的反映,是社会现实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近十三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较快增长,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目前我国人均GDP水平还很低,还不到1000美元, 和发达国家的人均三四万美元比,距离还很远。尽管我们已经于1999年从低收入国家跻身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尚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在世界各国中的排位还相当落后,仅排在第140位左右。人均资源匮乏,并且压力大。农村富余劳动力有1.5亿,贫困人口还有2600万,就业压力大。多年来,由于一直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总量的增长减缓,自然增长率已经下降到6.96%[5]。 所有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教育的基本现实仍然是穷国办大教育。

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必然决定了:其一,我国的教育投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巨大的提高;其二,升学压力依然存在,而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基本的改观。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是导致我国教育目的与教育现实背离与冲突、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应试教育久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首先,教育的投入不足,就可能使得众多教育行为都染上功利主义的色彩,即便是教育目的也不例外。当然教育投入不足并不必然导致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教育是现实中的功利主义透过教育投入不足的软肋而渗透到教育过程中的。功利主义笼罩下的现实的教育目的可以概括为是一种功利主义教育目的。功利主义教育目的就是以功利为主要价值取向,过分追求教育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它的内在价值,背离了教育的本意。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历来具备两个方面的功能,一个方面是教育的内在功能,也就是教育的育人功能,即把人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来培养,而不是作为适应社会的工具来培养;另一个方面是教育的外在功能,即教育的社会适应功能,包括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等。这两方面的功能本身并不相互矛盾,而是互相促进的。内在功能是教育的根本功能,是教育之为教育的本意之所在。内在功能是外在功能的基础,外在功能只有通过内在功能的充分实现才有可能完全达成。然而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人们却总是受功利主义的左右,舍本逐末,凸显了教育的外在功能,而忽视甚至遗忘了教育的内在功能。教育如果只关注有利于学生升学、有利于学生谋生、有利于学生在升学竞争和就业竞争中获胜的实用知识、技能,那么无论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五彩缤纷,仍然掩盖不了应试教育所导致的片面发展了的学生的精神空虚和迷茫。

其次,人口基数的庞大以及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必然决定我国的升学竞争持续存在。大多数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想法只能是人们不可企及的梦想,其实也是一个没有必要的梦想。

学校为生存而办学,教师为生计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如此情景下的教育必然沦落为应试教育而背离素质教育。教育目的与教育现实的背离与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教育目的不等于教育现实。教育目的只是一种应然的教育状态,是对教育现实走向的一种理想期望。教育目的能否对教育现实真正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一是要看教育目的是否真正符合客观规律,有实现的可能性;二是要看教育现实的发展还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现实教育如果没有对教育的内在功能的重视,那么在现实教育的视野中,就不会有对人的内在精神的关照,就不会有对人的兴趣爱好、人的个性、人的价值、人的选择和人的尊严的尊重。在这种视野中,就只会重“分”而不重“人”。重“分”而不重“人”的结果就是重视呆板的知识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目的、价值、意义的反思和追求,从而导致学生的片面甚至畸形的发展。当现实教育的过度应试化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便会越来越关注对其进行矫枉的努力了。事实上,也正是在这种教育目的与教育现实的背离与冲突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人们才开始了对教育目的和教育现实的整合,才展开了对应试教育的审视与批判和对素质教育的反思与重构,才进行了践行素质教育的种种尝试和努力。

整合教育目的与教育现实,引导教育现实向着教育目的的方向前进,首先需要整合教育目的,完善教育目的与各级各类教育目标,并研究与完善达成这些目标的可行性措施。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做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规定。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针对素质教育模式对教育目的做出的更明确、更有针对性的表述,既包含了原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涵,同时又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2004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确立了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这必将进一步推动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展开。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提出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找到了坚实的落脚点,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现实中的具体体现,也必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到培养具有和谐人格的合格人才的作用。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只见一个个单独的素质而不见各种素质的整体——人格。因此,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应当是:以素质的培养为落脚点,以和谐人格塑造为目标旨归的教育。和谐人格应当成为也必须成为和谐社会素质教育的目标,否则素质教育就不可能完全实现。不受传统教育青睐的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认为:“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所以他强调:“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5] 爱因斯坦的话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其次,需要整合教育现实,优化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现实就像一个巨大的战车,众多因素影响着它的发展道路。党和各级政府的引导和规范将起到关键作用。人的因素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也是最可贵的因素。党和政府的决策者、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的教育决策者、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接受教育的孩子们都会影响到教育现实的走向。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想实现就必须让它成为人们的自觉自愿的行为,而且要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有方法有能力地进行素质教育。

总之,伴随着教育目的的日臻完善,伴随着应试教育弊端的暴露和素质教育优点的展现,伴随着党和政府对教育的日益重视,伴随着进行与接受素质教育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自觉自愿的行为,伴随着素质教育逐渐从宏观的理论层面走向微观的操作层面,素质教育必将逐步取代应试教育而成为我国教育现实的主流。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教育目的与教育现实的冲突与背离并不意味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失败,冲突和背离之后的整合,必将推动我国教育成功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标签:;  ;  ;  ;  

冲突与整合--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现实关系的思考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