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心理学的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心理学论文,使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心理学的百年发展史表明,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会有生命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模仿西方心理学到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过程。在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必须依据中国目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依据中国人的特点建构适合中国现实国情的本土心理学体系。
一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在心理学的漫长过去里,它一直孕育于哲学和其他学科之中,随着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及相关学科的成熟与进步,特别是社会发展本身的需要,心理学终于在19世纪下半叶脱离了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那时的心理学为了维护自身在科学上的地位,总是努力仿效业已成熟的物理学和化学的模式来建构自己的学科体系。比如早期的心理学家就企图把心理学建构成为一种严格的实验科学,但由于这种实验的科学缺乏实用性及普及性,因而以构造主义心理学为代表的实验主义的精神很快就衰落了,代之以具有实用主义精神的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积极主张心理学应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解决人们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立足于帮助人们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这种务实的态度大大推动了心理学的进步,使心理学具有了活力。在心理学家的推动下,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运动、心理测验运动蓬勃发展起来了。随之到来的行为主义革命,更是把心理学推向社会,推近现实生活,使之成为一门真正为社会服务的学科。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占统治地位的半个世纪中,心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心理学若想生存发展就必须同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适应社会需要,服务于社会。
二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倚仗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紧锁了几千年的大门,随着西方列强的武装入侵,西洋文化也开始渗透进来。一些进步的人士开始意识到了西洋物质文明的优越性,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没有看到支撑西洋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以为西方国家“礼乐教化,远逊中华”,仍陶醉于天朝大国的梦幻之中。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仅有先进的技术和船坚炮利是不足以抵御外辱的。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改革旧的政治体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应该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推翻封建的满清王朝。此时虽然人们仍主张传统文化,但是已经开始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特别是到了五四新文化时期,激进的人士终于喊出了“砸烂孔家店”,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这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已痛切感到,要使中国彻底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就必须放眼看世界,与世界文明接轨。有志青年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纷纷走出国门去寻找拯救民族的出路。为提高民族素质、更好地教化国人,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了心理学作为其研究的主要目标,随着他们学成归国,西方心理学的思想、方法在中国开始传播开来。他们开始着手用西方科学心理学的体系和模式来建构中国自己的科学心理学体系。按西方的传统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成立了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机构。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科学心理学还尚处于对西方心理学的复制与模仿中,尽管有一些心理学家试图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和考察中国特定文化中的心理现象,但这些并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心理学出现了全面学习苏俄心理学的倾向,并对西方心理学进行全面的批判和拒斥。文革期间,中国心理学出现了停滞的状态。八十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西方的文化思潮在中国传播开来,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引用和推广。如弗洛伊德主义热、存在主义热及稍后出现的人本主义热。这些都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人们开始从更广阔的角度、更深的层次上来理解人、认识人的本质。然而一些心理学家也认识到了西方心理学存在的不足和本身难以摆脱的局限性。同时也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人类心灵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近年来出现了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一门学科若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同本国的文化传统和特定的人群结合起来,若生搬生套别国的研究成果,就会失去本民族的特色,也就失去了该学科存在的根基。当今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西方科学形态的心理学由于盲目追随自然科学的传统而放弃了文化的传统,把心理现象看成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不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这就从根本上束缚了心理学朝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人类的心理本质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心理,那是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产物。不同的文化给人们的心灵赋予不同的内容。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社会文化的重大变革时期,这就不避免地要在人们的心灵上产生巨大的震荡。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社会开始了一场具有革命意义的社会转型。转型的具体含义体现在:经济上打破旧的、单一的、封闭性计划模式,实现由自然经济向现代(科技)经济,由封闭性向开放性、由权威垄断型向市场多元型的根本转变,其核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政治体制上由过去集中的权威型向现代民主法制型转变;在文化上由过去那种狭隘政治化、单一统管向下放权力、多样发展的转变。
这场社会转型必然会在人们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为心理学的调整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由于社会处于急剧的变化之中,生活的节奏开始变得紧张匆忙,人们的思想变得更解放了,更主动了,更富有竞争性了,更勇于创新了、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了……这些变化促使人们心理失去往昔的平衡与宁静,人心开始躁动起来。人们过去遵奉多年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信仰在一夜之间都发生了改变。一改过去的谦谦君子之风,开始一味地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满足于对物质的占有,对物质的享受,形成了对物的崇拜,根本无视精神上的需要,也不思在精神上的发展。社会上的物欲横流,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人们开始一味地向钱看,忽视了精神家园的建设,其结果必然是要形成心灵被物欲所腐蚀,使伦理道德沦丧,人格退化。由于过分看重物的重要性,使人开始强调感官上的满足,人也朝着粗俗的方向发展,甚至可以置公德、法律于不顾来满足物质上的需求。
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些问题,人们感到压力沉重、焦虑、紧张、困惑、空虚和疲惫,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问题日渐突出,人际冲突、人际关系淡漠、犯罪率等均明显增加。新旧观念的冲突与转换,新、旧道德之间的抗衡,这些都在人的心理上造成不同程度的混乱,如何来妥善引导人们朝着健康的道路上发展,这已成了全社会都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是心理学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恩格斯曾说过,“社会需求比十所大学还能推动一个学科的发展”。针对我国社会的现状,需要心理学对此作出回答,并找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出路。这就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同时在探索过程中找出并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心理学体系,解决目前中国人自己的问题。
三
在社会转型期,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过程中,旧有的精神文明沦落,新的精神文明尚未形成所造成的历史阵痛,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所共有的现象。旧有的精神文明的衰落,是现代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等新的精神文明形成的前提。在这新旧交替的阶段必然会出现混乱,使人们在心灵上产生困惑与矛盾。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人们应该正确对待这种混乱,在混乱中逐渐建立符合新形势的精神文明秩序。
市场经济以其“看不见的手”直接操纵、驱使着一些人追逐物欲,崇尚金钱。市场经济所创造的“万花筒”式的世界使人们无力消化。新产品、新观念、新关系、新消费趋势给人们带来了不定感和迷失感,使人茫然困惑。电影、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媒在给人们带来丰富的信息和新的生活享受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过多地剥夺了人们的亲身经历,使人类的内在自我与外在世界之间形成了一种走马观花,转瞬即逝的表面性接触,远离人格的核心——自我。市场经济的扩张使人因缺乏持久的价值验证而丧失安全感,整个社会的道德秩序也出现混乱,人的价值也从单一性向多元性方向转变。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所以在当今世界独领风骚,也正是因为它切合了西方社会当前道德沦丧、价值迷失的现状。人本主义者反对工具理性,反对行为主义者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学派关于人是受无意识支配的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向人们呼吁不要仅仅停留在低层次上的物质及感官的满足,应向着人格不断完善的方向发展;不要只局限是外在价值的实现,应该注重内在价值的满足。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了解决西方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他们将目光投向古老的东方文化,创造性地吸收东方文化的许多基蕴。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拯救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我们必须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有益的东西。
当前,要重建道德秩序,净化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的社会精神文明势在必行。心理学应担负起这一历史责任,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让社会认识到它广泛的社会价值,从而有助于它进一步繁荣发展,逐步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心理学。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借鉴西方心理学中的合理因素外,更应该加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发展,树立民族自信心。
眼下学术界,新儒学的第三期复兴非常令人关注。现代新儒学思潮已进入国际领域,成为了一种带有国际性的思潮。美国物理学家、未来学家卡恩的“一切具有儒学文化传统的社会都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进程”的立论,使现代新儒家的研究具有了广泛的世界性。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核心,它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之中的。本土心理学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与之紧密结合起来,反对当下人们在物质上的争功近利,这势必会导致人内心失衡、社会不稳。向人们昭示只有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做到天人合一,使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的前提下加强内心的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这就可以使人们心态保持平衡,人与自然、人与人、心与身都普遍和谐。这样的社会人们才能安居乐业,永久处于一种详和的气氛中。否则一味追求物质享受与感官刺激,就会使自我迷失、精神沦丧,导致自我毁灭。
当代心理学应担负起提高民族素质的责任。目前社会种种丑恶事件的叠出主要源于人的素质的低下。一个民族若想在世界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核心就是要看这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如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们能否在未来世界生存的一种重大问题,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文化素质,只有提高文化素质,才能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判别是非的能力;其次,加强人文精神的建设,它是衡量一个民族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如果一个民族一味的追求物质发展、经济发展而没有良好的人文精神作为引导,那么经济发展到最后也会归于失败。所以说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文精神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早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人文精神包含着仁民爱物、修己安人、以义为上、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这些对我们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应体现在有健全独立的人格、有平等的观念,有民主法制观念、有完善的自我主体意识、具有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乐于助人的精神等等。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社会的变化引起了人们心灵上剧烈的震荡,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精神文明的严重滞后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严重的后果。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强人类心灵的建设,所以心理学理应受到人们更多的重视。有人断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同时,也有人断言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所以,加强我国心理学的研究与建设,使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本土心理学在21世纪的心理学中和心理学的21世纪里占有一席之地,是我们心理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