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政治知识的认知规律_政治论文

论中学生政治知识的认知规律_政治论文

浅论中学生掌握政治知识的认识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规律论文,政治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人类认识规律,列宁指出:“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1]他的话概括了人类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以这一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中学生掌握政治知识的认识规律,应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一、从感性到理性

感性,指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知和表象等直观形式的认识。就思想政治课而言,感性主要指感知生动、具体、真实的国内外政治、法律、经济现象等事实材料以形成表象,它是学生获得政治知识的基础,以及进行抽象思维的前提。据观察,中学生,其形象思维占据优势,往往要依赖大量的具体的生动事实材料,借以想象和思维,才能形成政治概念,接受抽象的政治观点,从而系统掌握政治知识。譬如,如果高三政治教材没有列举当代最发达的七个资本主义国家—美、英、法、德、日和加拿大这比较典型的事实材料,既较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形成国家管理形式即政体的概念,也难以认识由国家性质决定政体的重要性。

但是,感性认识只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丰富的政治、法律、经济等社会现象包含着复杂性和多样性。学生在感性阶段其认识常常是零碎的、肤浅的和非本质的,还有待于向理性阶段发展。也就是在感性的基础上,从大量政治、法律、经济现象中抽出共同点,抽出本质的必然的东西,使感性具体升华到抽象规定,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然后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以获得规律性的知识。新编《思想政治》教材就是按照基本事实、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思路来编写的。具体地说,就是先从学生熟悉的基本事实、材料和例证出发,引导学生对给定的基本事实、材料和例证进行分析,把其中共性的东西,经过归纳和抽象形成基本的观点。一句话就是遵循了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这一认识规律编写的。

从教学实践看,中学生不但对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感兴趣,而且也对抽象思维的过程感兴趣。可以说,假如对生动具体的事实材料的感知是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之源的话,那么,基本概念、观点等理性认识的获得则是其兴趣之流。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基本事实的教学,而且要注重科学理性认识的教学。

总之,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这两者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整个认识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片面地强调一个阶段而否定另一阶段,是不符合学生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的。

二、从已知到未知

学生初步获得政治知识之后,这部分“获得”就成为他们认识新知识的基础。我们知道,政治概念、观点之间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就决定了新旧知识之间密切的联系性和制约性。这种联系和制约性又决定了学生学习政治科知识的过程,须遵循从已知到未知(包括从少知到多知,从浅知到深知)这一认识规律。譬如,学生在经济常识的学习中,已掌握了课文前几课的自由资本主义有关内容,对后来出现的垄断资本主义有关内容,经教师稍加指导,通过自学就基本可以掌握。从已知到未知,还表现为:

(1)通过已知概念了解未知概念和规律。在政治常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知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两个概念划分之由来,通过分析比较,对此后课文中和平与战争、南南合作、南北对话等概念划分就知其所以然了。又如,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了持续的低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入相对稳定时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缓和。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因而这种缓和是暂时的,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从而使学生获得这一重要的规律性认识。

(2)通过已知规律认识、把握未知规律。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总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的,学习政治也是如此。学生通过已知规律作出规律性的判断。如通过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状况的了解,学生已认识到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规律,当接触到中国近代史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遭到可耻失败的史实时,就可以认识到这样一条规律:凡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者,都没有好下场。

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其根本特点是“循序渐进”。教师联系旧知识讲授新知识,既可使对新知识的讲授“顺理成章”,又可使学生对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三、从理解到记忆

在学生学习和掌握政治学科的概念和观点的认识过程中,记忆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对知识的运用来说,理解是基础,记忆是保证。记忆能力是政治科考试说明规定的第1条能力要求:“再认和再现所学的政治、经济等有关知识的确切含义及其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对纷繁复杂的政治概念和概念间或观点间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以意义记忆为主。意义记忆的基本条件是理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认为:“凡是没有被悟性彻底领会的事项,都不可用熟记的方法去学习。”[3]政治科高考提出能力要求第2条:“理解《政治常识》、《经济常识》等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及其意义”。可见,记忆和理解是分不开的。学生掌握政治的基本概念和观点等,必须先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随后是运用和表达,因此,必须在日常教学和高考复习中加强对学生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我曾做过一次试验,当讲授到民主的本质含义时,在理科会考甲班只告诉学生民主本质含义是什么,不作全面的深入的分析讲解。在文科高考乙班,不仅告诉学生民主的本质含义是什么,而且还作了全面深入准确的分析讲解,以后就对该内容进行测验。出了两道题:①不定项选择: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国家形式。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民主意味着统治阶级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机会均等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民主的核心是多数人的统治;C.民主一直是阶级社会各阶级追求的重要目标;D.公民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权利是民主的基本内容。②辨析;“民主就是意味着平等,意味着少数服从多数”。甲班学生或答不出,或张冠李戴,或瞎猜编,能答好者不多。乙班学生出现差错却很少。可见,对于记忆对象的意义理解了的,就易于记忆,就可以避免死记硬背,从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4]。理解得越深刻,记忆效果也就越好。

但学生要达到对所学政治概念、基本观点或原理的理解,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理解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这些都是抽象的理性认识,由老师死灌,学生死背,是无法掌握的。那么,理解的关键何在呢?对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几乎都一致认为,是思考。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是防止死记硬背的强有力手段。”[5]思考指的是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理解就是这个思维过程的结果。由于通过思考,即思维的紧张劳动,加上有意识记,被记忆的对象就易于贮存和保持。如笔者在现行高三思想政治的复习教学中,对知识的理解有个基本要求,这就是思考。思考什么?怎样思考?一是思考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确切含义以及它所作用的范围;二是思考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来龙去脉,它是从哪一类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将回到哪一类社会实践中去;三是思考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所学知识构成一个网状结构,有序的整体。只有这样去思考,才算融会贯通了知识。以《政治常识》复习教学为例,《政治常识》中最高层次的概念是“政治”,它与《经济常识》中的“经济”处于一个层次,二者之间存在着横向联系,即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政治”的下一层次是国家、国体、政体、民主、政党等概念,它们都属于政治上层建筑,都同“政治”发生纵向联系。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横向联系,象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国家和政党的关系等都是同一层次的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国体下面还有层次,即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党制度下面有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社会主义政党制度。通过全面、深入、准确地去思考政治、经济、国家、国体、民主、政党等概念或观点,从总体上把握其体系,从联系上把握其知识。这样可以说透彻地理解了知识,也才可以说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不过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的,在此基础上,对概念、观点或原理的记忆在学生的脑海中就相当深刻了。

四、从认识到运用

上述三个规律作用的结果,完成的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政治知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即从感性认识的飞跃。但它还不是认识过程的终结,还有待于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目的在于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目的全在于运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问题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同时运用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认识的深化发展。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6]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运用,常常表现为:

(1)在新的知识情境中运用。从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过程,完成这一过程的决定因素就是运用。运用的结果才造成学生头脑中“已知到未知”的变化。如学生运用已知的中国民族、宗教知识,通过比较和归类,就可认识世界各国民族、宗教状况及其特点。许多学生毕业后自学《政治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大学教科书,就运用了在中学学过的政治、经济、哲学等常识。此外,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对政治知识的运用。通过运用,消化和巩固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知识,也形成了某些方面的智能。

(2)在文科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运用。这种运用。往往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如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常常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去分析或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事实,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

(3)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判断、评价现实问题。运用是理论向实践“物化”的具体过程,实践是运用能力的中介和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严格地说,学生只是处在这一过程的准备阶段。因此,不能期望过高。从教学实际和政治科高考提出的能力要求看,学生的运用能力可分为:①分析能力,即运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释有关政治现象、经济现象、历史现象等,认识事物的本质。②比较能力,即比较方法有宏观比较(两种社会制度、国家制度、民主制度)、微观比较(西方议会制和我国人代会制度、特别行政和民族区域自治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等。③判断能力,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判断政治是非、理论是非,并对错误的东西进行批判。如西藏问题不是民族问题,不是宗教问题,也不是人权问题,而是极少数反动分子企图分裂祖国,恢复农奴制的问题。香港问题不是要不要民主的问题,而是合作还是对抗的问题。④评价能力,即对有关理论和现实问题,能用自己的观点剖析,提出自己的方略,进行综合认识和评价。这种“综合认识和评价”,只能是初步的,不能要求过高。如1991年高考第58题要求学生运用历史的、阶级的观点分析评论英国资产阶级学者罗伯特·费默在1680年讲的一段话:“真正的民主意味着把实际的政治、经济权力割让给大众”。此题就是要求考生对资产阶级民主问题作出综合性的评价。解答这一问题,需要将资产阶级民主的历史进步性、阶级性、虚伪性和欺骗性等等侧面综合起来,形成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整体性认识。此外,学生日常看影视书刊和言谈,都经常包含着对政治知识的运用。

至此,学生算是完成了学习政治知识的一个认识循环过程。上述四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和渗透,构成认识过程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认识循环往复地向前发展。了解和摸清学生这些认识规律,教师才能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学好政治,并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

收稿日期:1996-01-30

注释:

[1]《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3页。

[3]《大教学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1页。

[4]《列宁选集》第5卷第358页。

[5]《给教师的建议》(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1页。

[6]《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5版,第165页。

标签:;  ;  ;  ;  ;  

论中学生政治知识的认知规律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