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学的创新_经济学论文

当代中国经济学的创新_经济学论文

当代中国经济学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中国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推动着经济理论的不断开拓创新,正在朝着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目标迈进。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总结丰富的实践经验,探索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构筑科学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近几年,反复思索,得出的结论是,关键要在指导思想和方法上有新突破,重新构筑科学的体系结构框架。

指导思想的创新

作为理论经济学,既要继承前人的已有成果,又要概括当代新的实践经验,因此,明确科学的指导思想是十分重要的。1978年以来,我国已出版了百余本政治经济学教材,为什么大同小异,关键是指导思想上没有新的突破,体系结构也难有创新。我以为指导思想的创新要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一)要正确处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的关系,坚持以邓小平经济理论为指导。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方向,仍然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针,应当是理论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企图摆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寻求建立中性的经济学,是不能成功的。但同时,也应当看到,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毕竟没有经历社会主义社会本身的实践,只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论述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指明方向和道路。他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原理有待实践来证实和检验,其中有一些个别原理也要在实践中校正。在现代社会主义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也遭遇到不少挫折和教训。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提出了许多新问题,需要在理论上作出总结和新的概括。

邓小平同志怀着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经济理论博大精深,概括起来主要是八个方面: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动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论、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对外开放论等。系统地、完整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构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奠定了基础。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经济学创新的灵魂。

(二)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坚持批判地吸收其精华。

经济学历来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过程中,融合科学的成分,摈弃糟粕而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的。同任何学说一样,理论经济学的创新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晶。

现在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把马克思以后的西方经济学一概斥之为庸俗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只讲批判,不讲继承,全盘加以排斥。其实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不断调整,同样积累了发展市场经济的宝贵经验,西方经济学者从理论上反映和总结了行之有效的现代经济运行的成功经验,概括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例如,微观经济领域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理论、供求弹性理论、市场营销理论;宏观经济领域的调控理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理论、国际金融贸易理论、世界经济国际化、一体化理论、社会保障理论以及市场经济模式理论等等。这些都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我们不能因为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拒之门外。而是应当实事求是地分析,吸取其合理的、科学的成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地吸收和继承。经济学应当有“容纳百家”的精神。对外开放应包括经济科学在内,现代经济学是开放的经济学,再也不要搞成“封闭的经济学”。实践证明,那样做不利于经济学的繁荣和发展。

另一种倾向是,把西方经济学奉若神明,照抄照搬。在一些经济学著作、教材和论文中,以不加鉴别地抄袭西方经济学者的观点为荣耀,冒充什么新观点,甚至有的高等学校系科停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用西方经济学取而代之。这种“食洋不化”的做法,实在是遗害无穷。我们过去全盘照抄照搬前苏联的理论观点和体制模式,曾经吃了大亏,如果现在又去不加分析地照抄照搬西方经济理论和体制模式,亦步亦趋,不是又要重蹈复辙吗?!其实西方经济学中也存在许多学派,他们在解决西方经济中面临的深刻矛盾方面,也显得软弱无力。寄希望于搬用西方经济理论来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难道真的会出现奇迹吗?!实在是一种幼稚的想法。

可见,一概排斥和全盘照抄照搬都是不科学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正确态度,应当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分清其精华与糟粕,吸收其科学的合理的内核,为我所用,并在实践中检验,推进经济学的国际化、现代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三)要正确处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坚持以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为发展生产力服务。

传统观念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只能联系研究生产力。按照这种观点编写出来的许多政治经济学教材,偏重于分析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而分析的方法又采取了僵硬的对比法,社会主义如何,资本主义如何,最后归结到某种优越性。至于生产力仅仅放到被促进或阻挠的地位,很明显这是受了斯大林批判雅罗申科的严重影响。虽然近几年情况有所好转,但发展生产力在政治经济学教材中仍未放到突出的地位,没有完全摆脱这种阴影。

其实,这与马克思的观点是不相符的。马克思历来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的统一,主张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他以毕生精力撰写的《资本论》就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他一生的两大贡献之一——剩余价值理论也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揭示出来的。马克思对机器的使用、每一次新技术的发明所产生的巨大生产力,总是欣喜若狂。按照马克思的原意,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方式。只是因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主要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以偏重于揭示生产力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规律性。我们今天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发展生产力成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经济建设是中心,更应重视发展生产力。不仅要研究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经济体制,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而且要研究生产力的合理组织、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如微观经济领域,要研究如何加强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企业内部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采用新技术,提高资本经营效率问题;宏观经济领域要研究总量平衡、结构协调和优化、生产力合理布局、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提高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如果经济学脱离了为发展生产力服务这个根本任务,便不可能有生命力,也谈不上任何应用价值。

(四)要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探索二者相结合的道路。

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又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这是对传统理论的重大突破,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根本转变,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场深刻的革命。摆在中国经济学家面前当仁不让的任务,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索如何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的道路。

我以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决不是二者简单的相加,而必须是内在的融合。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融合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的过程。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事业,在实践中继续开拓前进,必将大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创建。

方法论的创新

任何经济学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方法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科学体系的阐述方法则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为榜样,从中国的具体实践出发,在方法论上进行创新。

(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根本方法。实事求是就是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从具体到抽象,通过理论概括引伸出规律性的结论。我国最根本的国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而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因此,不能从书本到书本,概念到概念,照抄照搬,而只能从中国国情出发,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的繁荣,不能不归功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突破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的结论,走自己的道路,开拓创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样也遇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需要继续探索前进。固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个别字句、个别原理只能停滞不前。

(二)逻辑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经济学需要有严密的理论逻辑。现有的许多教材局限于政策汇编和零碎的观点罗列,缺乏逻辑性,可以说是个通病。因此注重内在的逻辑性是十分重要的。同时,逻辑的分析又要同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实例、数据论证理论观点,持之以据,丰富生动,才具有说服力。为此,要提倡实际调查研究,投身于社会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从事实出发上升到理论,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倡导辩证法和矛盾分析法。

辩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是经济学必须遵循的方法。常常发现有些教材和论文,分析问题时存在严重的片面性。例如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过去只讲计划排斥市场,现在又出现只讲市场调节,否认计划调节的片面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计划和市场二者都有长处和短处,具有互补性,只有取长补短,才能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效率。否则,我们就不能理解搞了几百年市场经济的国家,为什么今天又强调计划调节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多一点辩证法,避免片面性是创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重要方法。

矛盾分析法是辩证法的核心。任何经济理论总是在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前进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主要矛盾反映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领域,特别是体制矛盾。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解除旧体制的束缚,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公有制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但是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只有深化改革,揭示和解决其内在的矛盾,才能使公有制不断完善和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四)严格经济范畴,从抽象到具体,简单到复杂。

经济学要建立科学的体系,必须有严格的经济范畴。经济范畴有一般市场经济通用的范畴,也有社会主义经济特有的范畴。前者如商品、货币、价值、市场机制、市场规则等,后者如公有制、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等。还有一类同制度特征相联系的两用范畴,如私人资本和公有资本、资本主义利润和社会主义利润、资本主义工资和社会主义工资等。只有理清这些经济范畴,才能从抽象到具体、简单到复杂,进行逻辑推理,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现有的一些教材概念、范畴模糊,往往造成体系结构杂乱无章。所以,我认为创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要从理清经济范畴入手。

(五)制度分析与经济运行过程分析相结合。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有本质区别的,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当然应当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体现其优越性,但是这种分析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僵硬的对比法上,而是应当同经济运行过程结合起来分析,揭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根据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我认为可以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分为四个层次进行分析。第一个层次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从而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基础层;第二个层次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基本条件和原则,可以称之为基本制度层;第三个层次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主要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按劳分配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市场竞争规律,以资源配置效率为中心展开,可以称之为经济运行方式层;第四个层次是管理层,包括微观经济的企业管理、宏观经济的整个国民经济管理。管理出效益,目的是调动中央、地方、企业和劳动者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

体系结构的创新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结构历来是争议较多的问题,主要涉及主线和逻辑体系的安排等问题。

(一)关于主线问题。

贯穿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全书的主线究竟是什么?80年代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论、物质利益论、必要产品论、必要价值论等多种。进入90年代特别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提法。主要有五种:第一种提法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论,以吴树青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为代表;第二种提法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以蒋家俊、吴宣恭主编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编》为代表;第三种提法是“增殖价值规律”论,以张岑晟、何绿野著的《新政治经济学》为代表;第四种提法是“资源的有效配置”论,以魏杰主编的《经济学》为代表;第五种提法是“经济发展中心”论,以李鸿江主编的《当代中国经济学论纲》为代表。

以上几种带有代表性的观点,都有一定的新意,反映了近几年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我以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与一般经济学的主线既有共同性,又有社会主义的特殊要求,它应当反映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特征。“增殖价值规律”和“资源有效配置”,只能反映经济学的共同的方面,而不能反映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特征。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论断包含了四层含义: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二是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三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了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四是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价值增殖和资源配置都可以概括在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所以,我认为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应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主线。

(二)关于逻辑体系的安排。

由于主线的不同,在体系结构的安排方面也有差异。魏杰主编的《经济学》把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融合在一起,全书分为五篇:经济学基本范畴篇、微观经济分析篇、宏观经济运行与分析篇、经济制度分析篇和国际经济分析篇。张岑晟、何绿野著的《新政治经济学》则分为四篇:基础理论篇、经济性质篇、经济运行篇和经济发展篇。这两本书的共同特点是把经济性质集中阐述,压缩篇幅,加强经济运行共同性方面的分析。吴树青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分为四个部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微观经济运行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蒋家俊、吴宣恭主编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编》则分为三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这两本书的共同特点是在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分析的同时,突出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李鸿江主编的《当代中国经济学论纲》,分为五篇:经济发展篇、资源配置篇、微观基础篇、宏观调控篇、对外开放篇。

通过上述五本书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范畴和规律的分析都得到了加强,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分别进行分析占了全书的主要部分,这是一个大趋势。至于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是分开还是融合在一起,是可以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结构安排,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全书的主线,二是基本范畴的确定。只有在明确主线的基础上,确定社会主义经济范畴体系,才能遵循抽象到具体、简单到复杂的方法构筑科学的体系。如果以社会主义本质论为主线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基本范畴也应当是最能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范畴。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富裕。这两句话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手段,而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发展生产力、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因而我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范畴。由于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商品、货币、价值等仍然是最简单的经济范畴,分析的起点还得由此开始;然后再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进入基本经济制度分析;依次进行微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对外经济分析。具体设想可设四篇:第一篇,资源配置篇,分为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四章。第二篇微观经济运行篇,分为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市场价格、收入分配四章。第三篇宏观经济运行篇,分为国民收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宏观经济调控四章。第四篇对外经济关系,分为经济国际化、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对外开放战略四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应是体现在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过程中,揭示其内在本质。以上篇章仅是一种初步设想,供探索。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当代中国经济学的创新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