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管理的制度创新——湖北省博士英语联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博士论文,湖北省论文,联考论文,英语论文,制度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初,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普招办与湖北省部分博士研究生招生院校达成共识,在省内6所博士研究生招生院校试行了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非英语专业)英语联考。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1999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19个博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实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非英语专业)英语联考,至今已成功地举行了6次,达到了改革的预期目的,实现了我省博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在1-2年内,由博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全过程自主招生录取的管理方式,向在保证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前提下,全省统一联考科目、统一联考科目考试时间、联考科目统一命题、统一评卷、各招生单位自主划线和录取的管理模式转变。
这项高层次大范围的改革,是继中国科学院、卫生部实行博士生入学考试英语科目联考之后,国内首次在区域范围内实行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
一、为什么要实行博士英语联考
1997年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成立后,即确立1998年为考风考纪年。湖北省普招办针对群众反映较大的招生、考试问题,在有关高校的提议下,提出试行全省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非英语专业)英语联考,以此加强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风考纪及考务管理,并通过联考完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管理的办法。
(一)联考前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命题、评卷标准不统一,主观随意性强,招生质量难以保证。联考前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均由招生单位自行命题,而各招生单位的命题范围不固定,试题的侧重点、覆盖面各不相同;同时评卷工作也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确定。由于没有统一命题,也就没有质量比较,有的命题过分强调本校、本专业的特点和导师的研究方向需要,使考试成绩的偶然性增大,不利于真实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有可能出现优者被淘汰,差者被录取的情况,致使某些水平相当的考生,因报考不同学校,有的被录取,有的被淘汰,甚至出现考不上硕士的考生反而考上了博士的现象。这就造成了考生流向的不正常,各招生单位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入学水准参差不齐,质量难以保证,直接影响择优录取。由于没有统一命题,各招生单位间的考试成绩缺乏可比性,也不利于校际之间考生的调剂录取工作。
2.考试时间不统一,工作效率不高。由于各招生单位的考试时间不统一,部分考生为提高命中率,打招生单位考试的时间差,同时填报两个或两个以上招生单位,结果有的考生同时收到几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造成上线人数的虚假现象和名额浪费;又因博士考试各自为阵,无法调剂,计划任务难以完成。
3.造成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浪费。一方面由于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重复工作量大,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浪费比较大。同时由于考生报考后的不确定因素增加,缺考严重,也是一种浪费。在其它考试科目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4.不符合公平、公正选才及保密工作的原则。由于命题、印刷、保管、评卷等众多环节均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完成,其中不仅牵涉面广,工作周期长,接触试题的人员保密意识参差不齐,给保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许多招生单位又举办考前辅导班,辅导老师中不乏命题人员,这是招考纪律及招生工作要求绝不允许的行为。此类现象不仅助长了某些不正之风,而且不能使每位考生在一个公平的平台上进行竞争,考风考纪受到影响。每年省招生办处理关于博士生招生的群众来信,几乎百分之九十都是反映此类情况。
(二)博士生入学考试管理办法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
1.“文化大革命”后我国博士生的入学考试始于1980年,当时社会对博士研究生的需求量很小,且人们的求学目标主要放在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故而报考生源严重不足,许多招生单位的计划数大于录取数,全国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数与报考人数之比在1:1左右浮动,录取率达80%以上。生源不足造成招生单位完成招生计划的压力较大,工作的中心自然重招生宣传,重抓生源。每年搞一次甚至两次考试,以免其他招生单位把原本属于自己单位的生源“抢走”。对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暂时无暇顾及,久而久之,管理的随意性趋于自然现象。
2.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加之国家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都将学历、文凭与职称、职务挂钩,近年来,博士研究生报考“热”也随之升温,且博士研究生招生数经常被列为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参数、高校排名的主要依据,故各招生单位都急于扩大博士生招生规模,借以提高知名度。因而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较为突出。
3.博士研究生招生与硕士研究生及其它层次招生相比,自主性大,离散性强。除年度招生计划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下达外,其它各个招生环节,如报名时间、考试时间、年招生次数、考试科目设置、命题范围内容、评分、录取等全部由招生单位自行确定。虽然这种方法有利于发挥招生单位的自主权,对选拔人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当前社会风气还待加强,招生管理方式还待完善,如缺乏相应的监督、指导机制,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办法,给控制和保证招生质量带来了一些问题,随着报考快速升温及社会关注程度加大,其不足也越来越明显。
二、湖北省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联考的基本做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湖北省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非英语专业)英语联考改革作为一项大范围、高层次的考务管理改革,首要任务是统一认识,工作定位客观、准确。湖北省招办与博士招生单位多次研讨,一致认为:入学考试作为公开选拔、培养人才的一种制度,是政府贯彻国家意志,凝聚国民人心的重要措施。它体现了社会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公平和教育平等的重要体现形式。而博士学位是国际公认的学位体系中的最高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其培养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已成为确保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贯彻中央高层次人才立足国内培养方针的重要环节。湖北省是教育大省,全省有25个博士招生单位,有200多个博士学科点,1978-1998年共招收博士研究生6526人。近年来,博士研究生教育随着硕士教育的发展而发展,报考人数逐年递增,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不正之风也开始入侵到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领域,使博士研究生教育经受着严峻的挑战。由于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管理的分散性,全省各招生单位间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质量参差不齐,即使是同一个专业的博士生,由于招生单位的不同,人才培养的质量差异很大。有的招生单位发生的考试违纪舞弊事件,使博士研究生教育声誉受损,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防止将联考变成行政性干预行为,湖北省考试院和各招生单位一致确定,联考的指导思想是:自由参加、统一考试、成绩通用、自主划线、调剂录取。既要提高考试水平,又保证招生单位的招生自主权,通过规范性的考试,为考生提供公平竞争的舞台,开辟招生单位间调剂的畅通渠道。
(二)科学制定考试标准,切实加强考务管理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成立了博士生入学考试英语联考协调小组及博士生入学考试英语联考命题专家小组。协调小组由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普招办及招生学校管理人员组成,侧重于规范考务管理;专家小组由高校英语教学界的主要骨干力量组成,主要负责考试内容、题型等技术问题。为让考生了解考试要求和命题原则,专家小组编写了“湖北省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非英语专业)英语联考考试大纲”,明确湖北省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非英语专业)英语联考考试大纲是为湖北省高校招收博士研究生而设置。大纲对考试题型、题量、计分、答题时间等进行了公布,即题型共分阅读理解(占40%)、词汇(占15%)、完形填空(占10%)、英译汉(占10%)、汉译英(占10%)、写作(占15%)六部分。题量79题,分值100分,时间180分钟。指定凡相当于大学英语5-6级水平的教材、《研究生英语词汇表》(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等为参考书目。许多考生认为,我们知道了博士英语的要求,就知道怎样准备考试了,对自己能否通过考试也基本上心中有数了。
在考务管理方面,施测、评卷、登分等环节均按高考管理方式进行,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录取标准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决定,录取名单报湖北省教育考试院普招办备案。1999年度联考报名1905人,实考1546人,录取997人;2000年度报名2767人,实考2252人,录取1300人;2001年度报名3170人,实考2564人,录取2190人。
1999年以来的多次总结会上,各招生单位一致认为:联考的办法将各校的博士命题教师解放了出来,由职业考试部门组织考试命题,他们的压力小多了;已有命题基本上反映了湖北省博士英语科目入学考试考生的水平;试卷信度、效度较高,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浪费。
三、对博士英语联考的客观评价
(一)联考考务管理变各校各自为政为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不仅没有吓跑外地考生,反而吸纳了更多的优秀生源报考湖北省高校。从前述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湖北省近年博士生报考是一直呈上升趋势的。
(二)联考统一报名、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试卷、统一评卷(简称四统一)的考务管理原则,得到了全省19个博士招生单位的认同,并在联考实践中得以贯彻落实;联考没有变成卡住高校“自主权”的门槛,高校的自主权得到了有力的维护。
(三)联考调剂录取的管理原则,满足了生源不足的招生单位完成招生计划、规模的要求,全省共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三所高校的11名考生,参加了调剂复试,原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成功地从华中科技大学调剂录取了一名考生,较好地解决了招生方向相同,招生生源不均的矛盾。
(四)联考自主录取的管理原则,满足了招生单位根据培养目标的需求,自主择优录取,有些招生单位实现了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五)联考考务管理改革的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招生管理单位与培养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个性化教育与规范化、标准化考务管理间的矛盾,使两者相辅相承。标准化、规范化的考务管理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个性化教育提供了质量保证,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个性化教育的特殊要求又对标准化、规范化考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六)联考拓宽了考试部门的业务范围,“专业人办专业事”,说明考试部门在拓宽工作范围,进行产业化发展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同时,又将高校从繁重的考试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使之可以更多地集中精力考虑人才选择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