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王冰

(杭州市下城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 浙江杭州 310004)

【摘要】目的:研究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症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共计30例。采用单双号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均占15例。其中采用常规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晕眩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0.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眩晕症状VAS评分为(1.22±0.3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85±1.56)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眩晕症状,值得在今后的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颈性眩晕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4-0192-02

临床上,颈性眩晕症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1]。颈性眩晕症又称之为颈椎动脉型眩晕,主要指颈椎退行性变化对颈部脊椎构成压迫、刺激,导致脊椎内外失衡造成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出现眩晕、呕吐、头痛以及视觉障碍[2-3]。近年来,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使得颈性眩晕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危害性越来越大[4]。该次研究中,研究对象均选自于2017年3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症患者,观察针灸治疗的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文所示。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次研究中收集的30例颈性眩晕症患者均为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颈性眩晕症患者,治疗时间为2017年3月至2017年11月期间。通过单双号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均占15例。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纳入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中,男性占8例,女性占7例;年龄为22~66岁,平均为(41.55±10.67)岁;病程为3天~5年,平均病程为(2.13±0.54)年。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占9例、6例;年龄最小限值为22岁,最大限值为65岁,平均年龄为(40.43±8.76)岁;病程最短者为3天,最长者为6年,平均病程为(2.23±0.61)年。

将以上两组患者的各资料(性别、年龄、病程)进行对比发现,并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取5.0mg的西比灵胶囊,指导患者口服,每天2次,治疗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治疗期(3个疗程)。

实验组:给予患者针灸治疗,主要穴位选择华佗夹脊穴、风池穴,将悬炙百会穴作为配穴进行针灸治疗。详细操作如下:针刺风池穴时,针尖稍微向下,往患者下颌、鼻尖方向直刺0.5~0.8寸。于华佗夹脊穴处,向颈椎斜刺或者直刺,行补平泻法。当患者的肩臂或者项部感受到针感传导后,于患者的百会穴2cm处采用点燃的艾条进行艾灸,直至患者局部不存在灼烧痛感。

1.3观察指标、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晕眩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对比。

1.3.2判定标准

(1)疗效判定[5]: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眩晕症状基本消失,且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颈性眩晕症状得到好转,头痛症状明显缓解;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的眩晕症状无明显差异,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2)采用VAS量表评估患者的眩晕症状程度,主要根据患者自身感觉眩晕的程度。评分标准为0~10分,0分为无眩晕,10分为眩晕最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文中数据用SPSS20.0软件核对,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卡方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患者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在临床中,颈性眩晕症属于常见的一种眩晕症状。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在中医领域中,颈性眩晕症属于“眩晕”、“头痛”范畴,老年人属于该疾病的高发群体[6]。

颈性眩晕症患者的临床常见症状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以及视物不清等,最为突出的表现为体位性眩晕,具体指发生体位改变(忽然扭头)时出现的眩晕现象加重[7]。中医领域中,常将针灸推拿作为主要治疗方案,且在临床治疗多年已经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本次研究中,给予实验组患者针灸治疗,可明显改善颈部微循环,对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具有积极作用。结果提示,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仅如此,实验组患者的眩晕症状VAS评分为(1.22±0.35)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将对照组更低,P<0.05。提示,针灸治疗,可调节肌肉弹性,将患者肌肉痉挛进行缓解。通过对风池穴、百会穴以及华佗夹脊穴进行针灸,具有降气化痰、益气通络,镇肝息风的功效,达到标本同治目的[8]。针灸治疗结合患者的发病机制,通过去除病因,可对其肝胆脾胃等脏腑气机进行调整,对大脑具有滋养作用,可消除患者的眩晕之症。

综上所述,对于颈性眩晕症患者,实施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值得在今后的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睿,孙苏闻,孔婷婷,等.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6,56(18):59-61.

[2]高强,吴超,席明健.温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5):1608-1610.

[3]张晖,侯腾,陆建虎.颈性眩晕针灸治疗方案的初步优选[J].世界中医药,2017,12(2):401-404.

[4]赵海玲,李建强,庄靖卿,等.中医特色护理在颈源性眩晕伴焦虑、抑郁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7,31(2):221-223.

[5]赵小文,董勤,沈梅红.颈枕部针灸密集刺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性眩晕54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5,47(8):61-62.

[6]曾祥毅,戴伟莉,刘超群.活血通窍刺灸法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6,37(11):1532-1534.

[7]候转转,许世兵,邬伟刚,等.“通督疗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6,36(9):901-905.

[8]桂星花,马朝阳,唐雷,等.人迎穴改良针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血流速度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针刺研究,2017,42(2):163-167.

论文作者:王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5

标签:;  ;  ;  ;  ;  ;  ;  ;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王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