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幼儿语言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性论文_陈芳

如何提高幼儿语言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性论文_陈芳

陈芳 湖北省巴东县信陵镇托幼中心 444300

【摘要】本文以学前班幼儿的心理认知规律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当前幼儿园学前班语言教学中提问现状,研究当前幼儿园学前班语言教学中存在的三大问题,探讨学前班幼儿语言教育必须遵循的三个原则及有效性问题设计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学前班;幼儿;语言教育;问题设计;好奇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09-025-02

提问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教学中的“常规武器”。教学活动中合理的提问能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反之则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学家告诉我们:学前班幼儿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巧设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把他们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激发他们想说的欲望。那么,如何设计学前班幼儿语言教学中的提问,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呢?本人在语言领域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现将获得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当前幼儿语言教学中提问现状分析

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提问的作用远远发挥不够,影响着学前班幼儿学习兴趣和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层次偏低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教师高密度的提问,但有些提问没有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这样的问题难以引起幼儿的共鸣,没办法引发幼儿主动学习行为。例如有些教师习惯这样提问:今天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好不好?故事中的小朋友做的对不对?我们是不是要学习他?这种方式提问,幼儿根本无需思考,就可以机械地用“好、对、是”等来回答。这样程式化的提问方式不仅显得累赘,而且限制了幼儿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了他们发现、体验的机会,幼儿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后面。

2、学前班幼儿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公平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一般喜欢请“能干”的小朋友回答问题,语言发展水平较好的幼儿回答的机会最多,用“能干”幼儿的思维代替全班幼儿的思维,一节活动中有些幼儿获得了5-6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40%以上的幼儿只获得一次机会,而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可能连一次机会也没有。在教学活动中,会出现教师的提问似乎仅仅是为那么几个敢于又善于大胆发言的孩子准备的现象。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孩子可能都会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且忽略了让每个孩子享受参与回答老师提问的快乐以及与同伴分享自己经验的乐趣。长久下来,由于回答机会的不平等,致使一部分幼儿丧失了信心,或宁愿置身于教学活动之外,成为“边缘人”。这种提问产生的负面效果应引起教师高度警惕。

3、教师给予学前班幼儿观察思考问题的时间太短

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达到预设目标,在提问过程中为赶进度,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太短。在大班语言教学《小猫生病了》中,教师出示四幅图片,没有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内容,而是马上提问:“小朋友看懂了哪幅图,说了什么事情?”一个孩子马上站起来说:“看到了图上有小兔。”老师发现他没表达清楚,就请另外的小朋友起来帮助他。这样幼儿没有发挥思考的作用,这样容易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幼儿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

1、启发性原则。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应避免提问中包含着答案或者只有一个答案。如果教师经常提不必动脑筋的问题,便会抑制幼儿的创造力。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能启发幼儿朝许多不同的方向思考,即启发幼儿思维的求异性、独特性,然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评价,通过集中思维,选择出最好的结论。

2、科学性原则。一个好的问题首先要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幼儿教材,又要熟悉幼儿。要掌握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幼儿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即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过于简单的不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太难太深奥又会使幼儿不知从何下手,打击积极性和自信心。要使幼儿“跳起来摘果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难度过大的问题应注意设计铺垫性提问。

3、面向全体幼儿的原则。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时时处处落实“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提问设计也不例外。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面向全班每一个幼儿的,要使每个幼儿都能感觉到这个问题是教师向我提出的,从而愿意参与问答活动。如故事《三只小猪》的教学活动,一开始,教师出示图片后就提出:“这三只小猪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因为三只小猪身上有太多容易发现的不同之处,所以对每一个幼儿来说都能根据颜色、高矮、胖瘦等来找出它们的不同,进而来参与回答。由于这个提问,既面向全班幼儿,又激发幼儿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所以孩子们回答问题非常踊跃。

三、精心设计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1、教师的提问应抓住重点,分清主次

教师要钻研教材,精于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目的性、价值性。力求少而精,并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优选问点,问在关键处。例如:教师在小班语言活动“小老鼠的魔棒”中设计了三个关键性的提问:“猜一猜小老鼠和它的魔棒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小老鼠的魔棒有哪些魔法?小老鼠用魔棒怎样帮助小动物的?这样的提问能够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构成了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支架”。

2、教师的提问应有层次性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关注到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为其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例如:语言活动“小花籽找朋友”,可以按幼儿能力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来设计提问。比如比较简单的问题“小花籽在寻找快乐的路上都遇见了谁?”只要是注意倾听的幼儿,这个问题一般都可以回答出来,所以就请平时比较胆小、不爱表现自己的幼儿来回答;而需要探讨性、发散性的问题如“如果你是小花籽,你会怎样去寻找快乐?”我就请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来回答;需要归纳、总结类的问题,如:“你来说说你身边的快乐有哪些?”我则请理解能力强的幼儿来回答,在这样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的提问中尽量使每一个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教师的提问应有开放性

教师要恰当地搭配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多提一些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问题,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纲要》明确地把情感态度的目标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情感、态度、兴趣与需要,通过开放性问题,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在语言活动中如果将故事中的提问“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还有什么好办法呢?这些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师不要求一个答案,而是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独特想法,这样孩子们的答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原文,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拓展思维,大胆想像。如:语言活动《小猴卖“0”》,老师先出示“0”形状,请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东西。这一问,马上就把幼儿的思维调动起来, 他们有的说是鸡蛋, 有的说是游泳圈, 也有的说是数字 0……接着又提了一个问题:“小猴卖‘0’,谁会来买?买来干吗?”这时的答案就更多了。我提具有想像力的问题并不追求惟一正确的答案,而是使幼儿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具有丰富想像的答案, 提高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4、教师的提问应双向互动、鼓励幼儿提问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所以不能只是一味的以教师提问,孩子处于被动的回答状态。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重点设计一些加强师幼间的互动的提问方式。如在学习故事中的对话环节,我们可以尝试采用“老师问-幼儿答”、“幼儿问-教师答”、“幼儿问-幼儿答”等模式进行。这样的多元化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相互激发,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有了更多的提问机会,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自我提问的能力也就在无形中得到提升。同时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提高,教师与幼儿关系变得和谐,很好的达到活动目标。

总之,问题虽小却蕴涵了大学问,用得好就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我们应该不断的去探究提问的艺术,使提问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让提问来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让提问能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作用。

论文作者:陈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9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8

标签:;  ;  ;  ;  ;  ;  ;  ;  

如何提高幼儿语言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性论文_陈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