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审美的出现是区分人类灵魂的另类艺术形式的存在,可以当成由于从小受到的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必要的生活中对物体外观的看法,也可以当成人在生命中逐渐产生的对身边环境的兴趣组成内容。很多的家长对学生的审美要求不高也未曾想过为他们进行教育中的补充,导致他们在成长中的眼光变化更多众外界的影响较大没有自身的评价体系和品味标准,会使他们极易产生跟风的心理造成审美上的缺失,教师要针对学生在审美上缺失的教育内容来发现问题,使他们能够接受到更多来自学校的关怀和重视。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9-233-01
引言:如今电视上的选秀总会用专业和态度来将求对歌手的要求,音效和旋律的呼应在给人享受的同时也使学生在看过节目后产生认知中的偏差,他们会以为别人口中的专业是能通过短期的练习和教育来达到的效果,也会对别人严重的不当审美当作主流的作品来欣赏。在小学中对学生开展的音乐培训都是从零基础来帮助他们产生乐感和审美判断,将他们的基础训练时间加长保证他们能对基础的旋律产生分辨音阶上的能力,也逐渐使他们了解的音域扩大在长期的教育中形成较高的审美品位。
一、小学音乐审美教育存在的相关问题
1.学生缺乏审美的眼睛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或接触事物较少等原因,学生对美的概念并没有完全理解,使小学生不知道从哪甚至如何去发现美,就导致学生缺少一些审美感,从而使老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去引导学生发现音乐的美,是一个问题。但有些老师也有一些解决方案。例如,在小学二年级音乐教材里有一首歌《金铃铛》,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完全可以采用多媒体放幻灯片的手段,让学生观察到秋天的自然景色:变红的枫叶、漫天飞舞的落叶和秋收的果实,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使他们慢慢地学会审美。
2.学生缺乏审美的想象力
学生总是会因为过程中的评价而失去对自身行为的抉择,他们会因为对课程的不注重开始为生活中的小事产生联想,也会因为对课程的喜爱而附和教师的观点形成惯性的在思维上的依赖。学生不能对其音乐的内容产生审美是教学中应当关注的因素,他们的想象不能由于音乐的抒发而产生必要的感应,他们缺乏对音乐的执着也不能深入的完成课堂。他们的审美总想是被什么限制了一般,部分学生还会在课堂中发呆、睡觉他们不影响课堂却在无形中产生了教育中的缺失,要对他们失去的想象力进行必要的其它方面的辅助教学,使他们能逐渐成为适应课堂的群体。
3.在教学中的内容展开限制审美
由于教学的手段和教师的素质产生的师资间的力量差距会使学生的受教育程度产生不同,由于教师的身份要求他们通常不能进行大胆的创作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理念灌输,使大多数学生只能遵循教育下的传统要求和教师对敏感的因素避之不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小学中的很多学生还没能产生真正的性别意识,他们对审美的看法也只是依照父母的想法来对日常中的形象进行要求,不少审美不当的学生还经常以其怪异的装扮和天真的行为引起大家的效仿,倒不如教师放弃对他们的束缚开始对他们进行社会中的审美理念的灌输,使他们在成长中不需要负担太多也能成为具有正常观念的人。
二、小学音乐的审美教育
小学音乐的审美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有效开展审美教育也是诸多音乐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结合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特点来看,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所在
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在对歌曲《大风车》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教师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们会感到放松、有趣,精神集中。然后教师通过一些引导性的话语,将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向学生介绍,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之后,后续的教学活动就会顺利开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最初的教学目标。
2.巧设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审美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在对教学活动进行开展的时候,必须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将其充分利用起来,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设置,更好的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对教学过程进行设置的时候,教师应该尽可能让课堂的气氛轻松、活跃,让学生有参与到课堂活动的欲望。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其能够随着教师播放的音乐一起参与到活动中,从而更好的强化学生的审美情趣。
3.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审美能力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几乎都是教师唱――学生学――学生唱――教师指导的模式,整个教学课堂枯燥乏味,教学方法也显得过于单一,这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无法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随着我国素质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想要从根本上将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顺利实现,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尽量不要将机械的识谱和练唱分开进行,避免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而言,如果想要从根本上使审美教育目标顺利实现,先教学生唱歌再进行识谱和节奏的练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歌唱技巧进行掌握,而且换一种教学方法,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唱出的便不再是干巴巴、毫无生命的音符,而是富于美感的音乐了。
结语:学生要在教育中接受更加正统的课程学习可以有效的帮助他们产生审美,也使教师能够不断的更正在他们成长中的更多情形下的内容,使他们能更多的享受审美中的观感快乐,加强对不良文化下侵蚀作用的抵御,使其在人生的发展中对充满乐趣的音乐始终能以审视的眼光来面对,将来也很有可能在其专业成为重量级的人物。教师要多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已经产生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能依照其在教学中的方式来完成对自身的要求保证其教育到位。
参考文献:
[1]小议农村小学音乐的有效性教学[A].秦琴.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九)[C].2017
[2]声无止境 为情是岸——小学音乐高段歌唱教学中挖掘学生情感表现的实践研究[A].徐娃.2017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7
论文作者:白傲雪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音乐论文; 小学论文; 使他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9月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