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产科医护人员职业危险因素, 分析发生的原因, 探讨进一步防范对策。方法 通过对43 名在岗产科医护人员采取回顾性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职业暴露情况及医疗护理操作中自我防护情况。结果 大部分医护人员均有羊水、血液、分泌物等体液污染的情况和锐器损伤情况以及防护行为不当。结论 产科医护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大, 职业防护意识较差, 应加强对临床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 加强医护人员的安全教育,落实标准预防措施,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保障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
【关键词】 医护人员 职业暴露 防护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8-0056-02
医院是具有潜在职业危险的工作场所,面临发生医院感染等职业危险。产科作为医院感染的高发部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产科医护人员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血液、羊水、分泌物及锐器损伤等多种危险因素之中,常见于针刺伤、锐器伤、粘膜接触或皮肤接触引起感染,医护人员进行日常操作后手的带菌率较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近年来随着乙型肺炎(HBV)、丙型肺炎(HCV)、艾滋病(AIDS)等血源性传播疾病患病率的上升,由职业暴露引发的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潜在危险也日趋增高[1],为了增强产科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以便采取更有效的防护措施,于2013 年l0 月对我院43 名产科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产科医护人员共43 人,年龄21 - 43 岁,平均29.5 岁。工作年龄2 - 24 年,平均10.5 年。技术职称:护士13 人, 护师8 人,主管护师9 人,医师4 人,主治医师6 人,副教授3 人。学历: 中专9 人,大专14 人,本科20 人。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我院产科医护人员及产房助产士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 年龄、学历、职称、工作时间);接触羊水、血液、分泌物等污染物情况及接触后的处理; 锐器损伤的次数、原因以及损伤后采取的措施;工作中的防护行为和方法,发放问卷43 份,回收13 份,回收率100%。
2 结果
2.1 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调查显示:病房护士有95%被羊水、血液、分泌物污染过,而产房的助产士100%被污染,医生有89% 被污染, 污染后只有51%的医护人员采取标准处理方法。低职称、低学历、低工作年限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机率较高职称、高学历、高工作年限的工作人员高,这个差异说明职业暴露的机率与医护人员的工作经验和熟练程度相关。见表1
表1 不同职称、学历、工作年限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2.2 暴露时机 不同职称的护士和助产士均有不同程度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刺伤过。发生率69%,年人均刺伤2.8 次,锐器损伤后80%的医护人员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皮肤, 并用2%碘伏消毒伤口后包扎,仅有极少数医护人员进行登记及上报。导致医护人员损伤的医疗锐器中,以注射器针头、头皮针与输液器针头、安瓿碎片、缝合针、手术刀片4 种最为常见,前3 种伤害共占伤害总数的90%。调查发现,导致损伤的针具中,65%为不安全型的;导致医护人员损伤的器械中有66%遭到污染;遭到污染的器械中有76%沾染血液或体液。
表2 各种操作暴露时机构成
2.3 工作中的防护行为 78%的医护人员预料血液、体液有污染时戴一次性手套,90%的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或污物后洗手,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员预料血液、体液有污染时戴一次性手套,助产士接生时都不戴防护眼镜及穿防护衣、鞋,100% 的医生做手术时都不戴防护眼镜,70% 的医护人员接触有传染病的孕产妇主动穿隔离衣、戴手套及口罩。
3 讨论
3.1 产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 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 [2]。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医护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由于产科患者的特点,尤其是产科患者的特殊性, 产科医护人员在日常操作中需完成大量注射、抽血、输液、输血、会阴护理、产检、清宫、人流、手术、清创缝合、拆线、换药等工作,不可避免较多的接触到羊水、血液、分泌物。产程观察、肛诊、破水、接生时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的概率是100%,护理产后患者时接触血液、体液的概率也很高,新生儿出生后称体重、盖脚印、戴手圈、沐浴,不可避免造成对护士的污染。因此,产科医护人员是职业暴露最危险的群体。
3.2 安全教育 提高防护意识,职业暴露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是安全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还不高,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应加强学习。院感科应组织全院医务人员有针对性进行预防职业损伤知识培训,加强职业损伤防护宣传、教育,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主动防护意识。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从根本上减少职业损伤的机会。
3.3 规范操作规程,完善防护措施 接触患者羊水、分泌物、血液时必需戴手套,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应规范操作规程,不要回套针帽,不乱扔针头,正确处理废物。据报道,被H B V 携带者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患乙型肝炎的概率为10.0% ~ 30.0%;被污染H C V 的锐器刺伤可导致HCV 感染的概率为1.8% [3]。 自觉采取防护措施,接触患者及污染物后应及时正确洗手,接触传染患者主动穿隔离衣,接产时戴防护眼镜及穿防水衣、鞋。一旦发生职业损伤,应按正确方法处理伤口, 并登记上报,必要时接受医学观察及可能的预防性治疗。
3.4 降低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 减少心理因素引起的职业损伤, 工作压力源与工作疲溃感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医护人员的工作紧张而繁重,应学会自我调节,多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减少因心理因素造成的职业损伤。虽然医护人员发生职业锐器伤不可避免,但是积极做好预防,加强防范,发生锐器伤后予以认真对待,还是可以避免护士受到更大伤害的。医院管理者更应该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防止锐器伤对医护人员健康的损害。
3.5 职业暴露后的监控及处理 产科医务人员应正确的评估职业暴露的风险,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确保其职业健康安全。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根据实际情况,为医务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如一旦发生锐器伤,应立即按照“锐器伤处理程序”进行紧急处理。
参考文献
[1] 张咏梅,江智霞,酒井顺子,等.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的应用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1):1400 - 1402.
[2] 刘慧,阮季花. 门诊乙肝病毒携带者健康教育形式与内容[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6):118 - 119.
[3] 张兴华,徐凤霞,王沐荣,等.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HBV 危险因素评估及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2):1742 - 1744.
论文作者:李茉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7
标签:医护人员论文; 职业论文; 产科论文; 防护论文; 损伤论文; 血液论文; 羊水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