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青龙山精神病院 江苏 南京 211123)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痴呆采用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6月南京市佑安医院和南京市祖堂山精神病院收治的40例老年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予以盐酸多奈哌齐、茴拉西坦分散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疗效(以MMSE表及ADL表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简易精神状况(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ADL)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茴拉西坦分散片,老年痴呆患者采取盐酸多奈哌齐治疗,效果更佳。
【关键词】盐酸多奈哌齐;老年痴呆;日常生活能力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6-0097-01
老年痴呆作为常见疾病,主要是因大脑细胞萎缩退化所致,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器质性病变 [1]。临床可见推理判断能力、抽象思维丧失、语言障碍、易遗忘、空间定向能力差等主要表现。本文主要分析老年痴呆使用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的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南京市佑安医院和南京市祖堂山精神病院收治的40例老年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男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9.23±6.77)岁;观察组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71.12±4.24)岁。所有患者均与老年痴呆的诊断标准相符,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使用盐酸多奈哌齐,睡前口服5mg,一天一次,连续使用3个月 [2]。对照组予以茴拉西坦分散片,口服0.1g每次,一天三次,连续使用三个月。治疗期间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根据实际病情变化合理调整用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用药效果,以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进行评判。MMSE量表评估用药后1~3个月的精神状况,得分越低表示情况越严重;ADL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分为优(>60分)、良(40~60分)、差(40分以下) [3]。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组MMSE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精神状况比较(x-±s,分)
3.讨论
老年痴呆起病隐匿,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情表现为进展性。临床表现以记忆障碍、失语、视空间技能损害、人格和行为改变等为主,发病原因尚无统一定论。此疾病好发于70岁以上(男性平均73岁,女性为75岁)老人,且以女性更为常见,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4]。
盐酸多奈哌齐(donepezil HCl)是治疗老年痴呆的常用药物,属于长效制剂。老年痴呆的病因尚未明确,临床多认为此疾病是胆碱能神经元的进行性退变所致,盐酸多奈哌齐能够抑制乙酰胆酰水解(乙酰胆碱酯酶引起的),从而达到增加乙酰胆碱的目的,是第二代ChE抑制药物。此药物还可对神经递质受体、钙离子通道进行作用。相比对丁酰胆碱酯酶,此药物对AchE的选择亲和力明显更强,在抑制脑组织中的ChE方面意义显著,但不影响心脏或小肠 [5]。
观察本研究中数据结果可以发现,老年痴呆采取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用药效果显著优于使用茴拉西坦分散片,各项结果差异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效果显著,治疗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秦群生,邓昌文,杨涌,等.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老年痴呆52例[J].医药导报,2015,34(2):211-213.
[2]吴超,郭学君,高波,等.补肝壮肾方加减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肝肾不足型老年痴呆对MMSE评分、血浆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15):1649-1652.
[3]王里.盐酸多奈哌齐联合用药方案延缓老年痴呆患者病情进展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0):5849-5850,5851.
[4]陈科.盐酸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11):981-983.
[5]邸杰,崔春霞,刘鈡,等.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老年性痴呆患者效果及对神经生长因子和Aβ的调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6):3968-3969.
论文作者:冯晓棠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5
标签:盐酸论文; 老年痴呆论文; 患者论文; 南京市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意义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