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论文_周道礼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论文_周道礼

(遂宁市大英县隆盛镇小学校 大英 629300)

【内容摘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

【关键词】 浅谈 品德与社会 教学方法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科目,说教味浓,内容比较枯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简单的照本宣科,不主动转换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有效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简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注重因材施教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式进行不同的教育,简单地说,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教学。因材施教是育人的一条重要原则。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前提。要尊重学生存在的差异,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掌握学生的特点,注重囚材施教,不能“一刀切”式教学。

教师要想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就必须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赢得学生的信赖,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找他们谈心,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尤其是对学习成绩 好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多找山其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多的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做到凶材施教。

二、用讲故事方式,让学生学得知识,提高道德认识

小学生天生好动,对于枯燥的课本知识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对听故事却情有独钟。他们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讲故事,通过故事讲解,阐释课本中深刻的道理,使学生能够更轻松地明白,对课本知识有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使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时,教师所讲解的故事要围绕教学课程的主旨展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讲解。例如,在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在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笔者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讲了大量的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耻辱的过去,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运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注意故事的深刻性,所讲故事不可以只有趣味性,而没有更深的思想道德含义。除了教师单方面地讲解,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讲解发生在周围的故事,这样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得学生更易理解课程内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可列举一些反面教材,让学生明辨是非,进一步规范自身的道德意识及行为。

三、引用典型事例,树立榜样作用

利用典型事例和优秀人物的故事进行教学是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优秀人物进行教学,他们的先进事迹,使枯燥的道德知识变得可感、可信,让学生受到感染。例如,在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关心你,爱护他”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列举了雷锋、焦裕禄等先进的榜样人物,通过他们的先进事迹,学生懂得了如何帮助他人。使用这样方法教学,一定要注意人物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选择,要注意人物选择的典型性。要让学生真正能够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习优秀人物的思想,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育教学情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图文声像并茂,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对于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以表述、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运用多媒体教学于段,进行情景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改善教学环境,增强感染力,提高教学实效。多媒体教学还能有效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大大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一味依靠教师讲解而导致学生机械被动接受知识,并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乏味而产生厌学情绪。而把多媒体技术引入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极大改变政治课比较抽象,理论性强、枯燥乏味的特点,这对于发挥学生参与性,使教学过程真正转变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珍爱生命”的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生命形成及生命演化的过程,还播放一些关于生命安全的短片,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生命的可贵和易碎。使用这种方法,需要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创设。主要的情境创设方法有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五、巧设问题,展开讨论,帮助问题解决

提出问题,然后展开讨论,得出结论,这是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要注意问题深浅的把握,要注意问题难度的循序渐进,注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以提高学生的内在水平。例如,在“花钱的学问”这一单元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消费”这一问题提出后,笔者将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组四个人进行讨论,然后每个组派一个代表阐述本组观点。这一过程是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过程,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思想碰撞,得出相对完整的观点,无形中也提高了思考问题、表达思想的水平和能力。

六、创设情境,潜移默化,指导道德行为

小学生对于枯燥的课本知识没有太大的兴趣,而且注意力相对来说不够集中,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这种方法更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课本知识和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蕴藏于情境之中,达到一种情理交融的状态,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切实改变小学与社会品课教学枯燥乏味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起,使学生爱上这门课,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论文作者:周道礼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4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论文_周道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